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可减少犯罪率

刚刚笔者使用“精神病”和“犯罪”两个关键词,在中文引擎百度上进行了新闻检索,共有高达89万条新闻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精神病的报道。提到精神病,这个长期被妖魔化的名词,许多人,也许包括在屏幕面前的你,当听闻这三个字时也许也会避之而不及....

据统计,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超过1亿,重症精神病患者超过1600万。

这意味着我国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障碍患者,不到100人中,就有1个是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看到这个数据千万别惊讶,精神障碍范围广,此外,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仅有不足20%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能够接受系统、有效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肇事率为10%,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有人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进行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

在失控状态下行凶杀人,这样的事件近日呈不断加剧态势,已超过刑事犯罪导致的行凶杀人数量,成为无辜不确定人群致死致伤致残的第一杀手。

众所周知,根据我国《刑法》,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处于疾病发作期,其作案时精神状态差与作案时丧失了辨认、控制能力,可免除其刑事责任能力。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问题,推动了我国《精神卫生法》的发布,相比较其他法案从起草到正式发布,间隔的时间要少很多,可见其意义。

根据发表在《Lancet》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与那些没有服用药物治疗的人相比,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精神疾病的人,可能犯暴力犯罪的几率差不多减少了一半。此外,使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或卡马西平)也与减少暴力犯罪率有关,虽然犯罪率减少不明显,但对双相障碍有明显的疗效。

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可用于治疗精神科的各种疾病,最常用的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以及其他相关的症状,大约2%的一般人群受影响。虽然已有证据证明,使用这些药物可降低复发和再住院率.

但是目前很少有证据证明药物对于现实世界中不良后果(vs 患者幻觉妄想中的虚拟世界)的影响,例如,减少其暴力行为。此外,目前很多国家,开出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的处方率正在增加。

在这项研究中,由英国牛津大学Seena Fazel博士带领的一组研究人员团队,研究人员来自英国和瑞典,通过瑞典国家卫生注册管理机构,研究了从2006年到2009年,超过8000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开出抗精神病药或心境稳定剂的患者(男性为40937名,女性为41710名),以及后续的犯罪记录。

在这三年的研究期间, 有6.5%(2657名)的男性和1.4%(604名)的女人被判为暴力犯罪。与同一期间没有服药的患者相比,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住院患者暴力犯罪率下降了45 %,服用的心境稳定剂的患者下降了24%。

虽然这两种类型的药物常常联合使用,研究人员发现,没有证据显示联用这2种药物对暴力犯罪率的减少有进一步的影响,但是对于服用的心境稳定剂的患者,只有在患有双相障碍的男性患者中,药物治疗与减少暴力犯罪有关。

此外,尽管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通常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的治疗有关,但研究人员发现,在这项研究中的很多人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抑郁症或酒精和药物滥用。

据Fazel博士说,患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其实施暴力犯罪的风险增加,虽为加害者,同时也为受害者,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是否可以减少暴力行为的风险。

通过比较同一人在服药与未服药期间的行为,这项研究提供了潜在降低暴力风险的证据,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精神病患者的暴力犯罪是可以预防的。

在相关评论中,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Sheilagh Hodgins教授说道, 这项研究证据为将来评估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是如何减少攻击行为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实质的基础。

此外,这项研究也说明了国家注册机构数据的重要性,流行病学家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于制定潜在的策略来减少与健康相关的社会问题。

目前,在美国,当精神病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后,虽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被定罪判刑,但也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送往特定的精神病实行强制治疗和监护,而且这种监护还是非定期的。也就是说,除非经心理、临床医生鉴定该人对社会不再具有危害性,然后经法官裁断,才可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