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影像学预估

骨筋膜室综合征往往发生在高能量损伤的胫骨平台骨折(V型和VI型),或发生在并发骨折脱位的患者中(IV型),高级别的骨折分型(Schatzker分型和OTA/AO分型)往往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因为这种并发症有一定的延迟性,发展隐秘,所以有时不易发现。然而,目前没有胫骨平台骨折类型、影像学骨折移位程度等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膜室综合征的可以从解剖学上进行解释,骨折脱位后腘动脉三叉分枝在骨间肌膜和收肌腱裂孔处损伤,可能造成远端肢体供血功能障碍。

亚特兰大医学中心Ziran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假设:股骨移位量(FD)和胫骨增宽量(TW)的程度和方向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尤其是股骨移位量以及胫骨增宽量的总量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展起到预测性作用。

作者对所有入选患者均于2006年2月至2010年9月在一级创伤中心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标准包括:骨骼发育成熟者,胫骨平台骨折,或骨筋膜室综合征。排除标准包括:怀孕患者、骨骼发育不成熟者、获得性感染、同侧股骨骨折或是非邻近性胫骨干骨折以及治疗前死亡。

研究主要结果变量包括:骨筋膜室综合征, 独立的变量包括日常人口数据、损伤程度评分、骨折分型(Schatzker 分型和OTA/AO分型)以及影像学参数。

对患者的标准正侧位X片进行测量:⑴相对于股骨的胫骨移位方向(中立位或侧位)⑵胫骨增宽率(TWR,见图1)是指胫骨平台最宽点相对于股骨髁最宽点的移位程度。相对于股骨宽度的胫骨增宽率用于代偿测量误差。⑶股骨移位率(FDR,见图2)是指胫骨解剖轴相对于股骨解剖轴的移位绝对值,腓骨头以上1.5cm处是关节线的最佳估计测量点。为了使轴线移位测量更标准化,应用这两条轴线间的移位与股骨最宽点的宽度之间的比率来测量。

图 1胫骨增宽率是指测量股骨最宽点的宽度(F)和胫骨最宽点的宽度(T)。T/F的比率作为增宽移位误差的测量值。

图 2股骨移位率是指测量胫骨解剖轴相对于股骨解剖轴的移位。△F/F的比率(F是指图1中股骨最宽点的宽度)作为移位误差的测量值。

有240例患者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除外那些缺乏充足影像学资料以及有排除标准的病例,一共有159例患者包括162例胫骨平台骨折,其中18例发展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研究组群的全部数据见表1。组群分为胫骨平台骨折伴或不伴骨筋膜室综合征两组。3例双侧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均未发展为骨筋膜室综合征。

表 1 全面的病例数据

从获得的胫骨平台增宽率、股骨移位率,发生机制、Schatzker分型、OTA/AO分型中得出的未调整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些标准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年龄、性别、损伤程度评分和软组织情况在两组群间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 2 胫骨平台骨折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未调整数据分析结果

胫骨增宽量、股骨移位量和Schatzke等级的相对危险度的分析由计算机完成。胫骨增宽率和股骨移位率均分为3个组群。等级越高,胫骨增宽越大;而股骨移位率可显著增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见表3)。

表 3相对危险度的显性标准

同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多变量的影响。最终的模型包括股骨移位量(P = 0.004)和Schatzke分级(IV–VI与I–III相比较) (P = 0.031)。因胫骨增宽量的P值无显著差异,故排除在外。

经过多元化分析得出结论:Schatzke分级和股骨移位量越高,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就越相关。IV级的患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几率要比I–III 级患者高10倍以上(95%置信区间)。股骨移位量在10%以上的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是不移位患者的3倍。

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的预测和描述见表3。假如患者股骨移位量为10%且Schatzker分级IV–VI级,那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测发生几率为17%。

这项研究给予从医者2个影像学变量以及Schatzker 分级来预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能性。股骨和胫骨轴线的相对移位是很有价值的测量值。胫骨平台相对于股骨髁的增宽量也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另外,股骨与胫骨轴线移位的方向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展并无显著有相关性。.但是,任何类型的胫骨近端骨折都有可能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作者认为对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测可使用简单的膝关节正位片。下一步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膝关节侧位片及CT平扫与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