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习随想

编者按:今天笔者将带大家走进日本杏林大学附属医院。话说在2012年,笔者受邀在74届日本临床外科年会上做大会演讲。2014年4月在华南六省胸外科论坛第二期大会上,他是唯一一位坚持用英文完成演讲的讲者!

2008年5月10日,我从昆明启程飞往东京,开始了我第一次出国学习这路,飞机的下方是茫茫的大海,我正在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临行前,工作的忙碌,没有太多时间去设想和了解新的环境、新的同事。

到达日本杏林大学附属医院的那天,妇产科教授岩下光利教授和中国籍留学生金接待了我们,正是10年前岩下教授与我们医院一位教授的深厚友谊,达成了中日我们两家医院长期的国际友好交流合作。

金协助我办理了各种手续,整个过程中所遇工作人员都彬彬有礼,交待条理清楚,每一件小事都很认真。特别感触深的是,如问路找人,无论问到谁都会带你到所要去的地方,见到所要找的人后,才默默离开,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医疗的人文情怀

我在日本杏林大学附属医院学习,期间也到过另外的三家医院学习,体会最深的是医患之间和谐的关系;医生尊重患者,患者尊重医生。我的教授吴屋朝幸是日本全国有名的胸外科教授,医院的副院长,每次查房他都先向患者问候并鞠躬,对于体弱躺在床上的患者,也会和蔼的蹲下身子,在他们耳旁给一些安慰和鼓励。

吴屋教授看门诊时,每看一个病人,他都走出诊室,亲自请患者进去。在看病中,详细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情,不时还写在纸上和画图解说,每看一个病人大约都要半小时。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能使他们这么伟大?是对人的尊重这块厚厚的基石上,再加上了一份宽容、博大的对病痛患者慈爱之心(尊重+爱心)。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手术中,日本的手术,精细是一大特点,细致、精湛的操作,使一台手术下来仅用3-5块小纱布,如此少的出血,正是对人性的尊重。当然,医生在日本被尊称为“先生”,是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社会地位极高,病人也非常尊重医生。在医院里,每天工作都在医生护士及患者间重复不断的问候声中开始,医生和患者互相的尊敬营造了和谐、愉快的人文环境。

以学习的车头带动医疗和科研

在日本的电车上,排队的人群中,随处可以看到拿着书在看的人,使你感到这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日本医疗的进步也是以学习的火车头来带动的。日本杏林大学的胸外科有一套以学习贯穿医疗的管理模式,每天早上7:30上班,约8:20查房,9:00进手术室。

7:30---8:20之间是晨会,周一是讨论总结上周出院病人,特殊病历将进行讨论及相关文献学习。周三晨会是术前讨论,讨论将来一周患者的手术方案,各级医生提出意见,最终由教授决定最佳方案。周五的晨会是专题讲座或期刊学习,介绍最新的临床文献,或是针对临床中的问题进行专题学习。

周二19:30是影像研讨会,主要由周边不同医院的年青医师参加,放射科、胸外科教授主持,阅读X片、CT片,由大家一起点评提高。周三17:30是胸片和呼吸科的病例讨论会,在此之前大家就会在医院网上看到要讨论的病例,而进行相应准备,会上年青医师和教授都会积极发言讨论。周五17:00是胸外科、肿瘤科、病理、影像科的MDT讨论会,对近一周已完成手术病例的回顾性诊断和治疗的多学科讨论、分析,还有手术的不足和改进,总结成功之处。

各种讨论会使大家对未知的知识充满了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探索的愿望。这些学习模式提高了医疗质量,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也是生动的临床教学课,使年青医生爱益匪浅。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平台,我到日本的第三周,吴屋朝幸教授得知我们医院做了一些III期肺癌病人的手术治疗,就专门安排了周五晨会让我给全科做个相关报告,这是我第一次走上国外讲台做报告,也使我的人生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2008年至今,我先后三次到日本学习、交流。海外归来,带着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人文医学理念重新感悟行医,我拥有的慈爱之心在毫不吝啬的释放着。海外学习,打开了我们国际交流的大门, 2012年我受邀在74届日本临床外科年会上做大会演讲,我们的学术、技术走上了国际的舞台。

笔者:彭俊,AME学术沙龙委员。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胸部肿瘤微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来自科研时间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