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超声检查对机械通气成功拔管有指导意义

何时是拔管的最佳时机往往难以判断。研究发现依靠临床经验决定拔管时机往往会导致拔管失败。浅快呼吸指数(RSBI)可在自主呼吸(SB)时指导拔管时机,但在压力支持通气(PS)时指导作用有限。

美国布朗大学和罗德岛纪念医院学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提示通过B型超声测量膈肌增厚程度对机械通气成功拔管有指导意义。文章最近发表在Thorax杂志上。

该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3名机械通气患者。患者被分为SB组(PS=0cmH2O,共27名)和PS组(PS=5cmH2O,共36名)。

超声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床头抬高20°到40°,通过一个7-10MHz B型线性超声探头在患者右侧第8到第10肋腋中线横膈胸腔附着区域(ZOA)测量膈肌厚度(tdi)。同时计算tdi变化百分比(△tdi%=(吸气末tdi-呼气末tdi/呼气末tdi)×100)。

治疗医生并不知晓超声检查结果,研究团队也不能决定患者的拔管时机。成功拔管定义为拔管后自主呼吸超过48小时。拔管失败定义为拔管后48小时内再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

研究发现,共有49名患者成功拔管,其中43名患者△tdi%≥30%(PS组24名,SB组19名);14名患者拔管失败,10名患者△tdi<30%(PS组7名,SB组3名)。成功拔管患者△tdi%≥3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和71%。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和63%。△td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9。△tdi%在预测PS组和SB组间拔管成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

上述结果显示,在PS和SB患者中通过B型超声测量膈肌增厚程度可有效预测能否成功拔管。该方法能减少拔管失败次数,经济实惠,且方便在床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