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长期生存率高于后稳定型假体

尽管临床研究显示全膝关节置换(TKA)时采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PCR)假体和后稳定型(PCS)假体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理论上两种假体各有其优缺点,到目前为止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一种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另一种。此前相关研究多数着眼于比较两种假体动力学方面的差别,以及不同假体植入后中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面的异同。Abdel MP等最近通过大宗病例比较了PCR及PCS假体的长期随访结果,并认为如果以假体无菌性松动为终点进行判定,PCR假体的长期疗效优于PCS型假体。

1988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在Mayo医学中心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8117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使用PCR假体者5389例,PCS假体者2728例。相关纳入标准为:年手术量超过50例的关节外科医生所进行的TKA病例,原发病变包括骨关节炎、炎症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坏死、血友病性关节炎以及畸形性骨炎样关节炎等。而排除标准为:翻修TKA、单髁置换、诊断为恶性病变的病例、感染、髌骨切除者、曾行胫骨近端截骨术或交叉韧带重建术者。如果膝关节屈曲挛缩及内外翻成角畸形之总和超过15度者分入畸形组,而其它病例则为非畸形组。主要的随访终点为无菌性松动导致的翻修。该组8117例病例中,7797例(96%)为骨水泥固定。

研究结果显示:

1、术后15年时,PCR组假体生存率显著高于PCS组(90% vs 77%,p < 0.001)。

2、术前无膝关节畸形组共7745例病例,其中5077例接受PCR假体,2668例接受PCS假体。PCR组病例术后1、5、10、15、20年时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9.4%、97.5%、94.6%、88.4%、81.4%。而PCS组病例于术后1、5、10、15年时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8.7%、95.6%、90.6%、74.5%。术后15年时两种假体生存率差异显著(p = 0.04)。

3、术前有膝关节畸形组共364例病例,其中接受PCR假体者308例,PCS假体者56例。PCR组病例术后1、5、10、15、20年时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9.7%、97.6%、95.7%、89.8%、87.8%。而PCS组病例于术后1、5、10、15年时假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4.3%、84.6%、70.5%。术后15年时两种假体生存率差异显著(p < 0.001)。

4、多参数Cox危险因素分析显示:PCR假体置换者中,年龄大于70岁、女性以及诊断为炎症性关节炎者均显示术后生存率显著增高。当年龄、性别、术前诊断以及术前关节畸形程度一致时,PCR假体术后长期生存率仍显著高于PCS假体(p < 0.001)。 

   
图1  本图表明确显示1988年至1998年间,PCS型TKA假体使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同期PCR假体使用量明显下降。

表1  假体失败的原因
 

表2  术后5、10、15年时获得随访的病例数
 

表3  初次TKA术后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参数生存分析结果

表4  有关PCR和PCS假体生存率的文献资料比较

Abdel MP等认为:尽管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地使用PCS假体,但根据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PCR假体置换后长期疗效优于PCS假体置换者。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于70岁,因炎症性关节炎接受PCR假体置换的女性患者,术后长期疗效更好。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假体置入后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正常膝关节动力学特点,从而使得骨-骨水泥界面剪力保持较低水平。而年龄较高的女性患者,尤其是由于多关节病变的炎症性关节炎使得患者的活动能力较低,因此假本磨损及松动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编者按】 判定不同设计全膝关节假体之间临床疗效的差异相对困难,其涉及因素极为复杂。尽管Abdel MP等研究者从年龄、性别以及术前膝关节是否存在畸形等多个方面分别比较了PCR及PCS假体的长期疗效。但在该项研究期间,他们在不同的膝关节病变中使用了多种不同的假体及不同的固定方式,使用PCS假体的病例数明显少于使用PCR假体者,而其较长的随访期必然伴随着假体设计和材料工艺等假体产品相关的显著变化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临床研究中不可忽略却又难以,甚至不能进行比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该项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此尚不能就此认定PCR假体的长期疗效一定优于PCS假体。

Increased Long-Term Survival of 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 Versus Posterior Cruciate-Stabiliz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