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掌侧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前臂掌侧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用于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手术治疗。与成人静止的和发育成熟的骨骼相比,儿童骨骼无论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之截然不同;发育中的骨骼在生理和生物力学上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儿童骨折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骨骺、骺板、干骺端和骨干)可能导致继发性的解剖改变。为了解儿童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必须熟悉发育中骨骼的解剖知识以及发育中软骨与骨构成比例的变化导致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的改变,如新生儿骨骼具有很高的生物学弹性,这种弹性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减少,到青少年或青年,已逐渐转变为弹性很小的坚硬骨骼。

处理儿童骨折,必须熟悉损伤机制和受伤部位短期和长期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累及了生长机制,并据此指导治疗。与成人相比,儿童骨折具有许多不同特点:①儿童有骨骺,骨骺具有纵向和横向生长能力,骨折如累及骺板或骨骺骨化中心可导致早期或晚期骨骼发育障碍;②儿童骨折比较常见;③儿童关节损伤、脱位和韧带分离非常少见;④儿童的骨膜较厚、较坚韧。儿童骨膜与骨干和干骺端附着松散,而与骨骺附着紧密。所以当骨折时,骨膜容易与骨干和干骺端分离。此外,儿童骨膜具有较强成骨的生物学活性。由于上述特性,当骨折时,凹侧骨膜与骨干分离而保持完整,对骨折的移位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利用上述特性,可以帮助骨折的复位;由于上述特性,骨折后骨膜下骨痂形成较快;而当骨折骨全部丢失时,只要骨膜袖相对完整,就有可能再生出丢失的骨。

由于X线可以不同程度地穿透软骨和骨组织构成的骨骺,所以,除非采用特殊检查,如关节造影和MRI,很难通过普通X线片对骨骺损伤做出诊断。有些骨折在早期的X线片检查中很难做出诊断,直到随访发现骨膜下骨痂形成才确诊。骨扫描和MRI在少见的创伤中,可以增加诊断的准确性,但由于年幼儿的不配合,常需要基础麻醉,诊疗费用增加很大,因此,不能作为常规检查。

在发育中的儿童,骨的塑形发生在骨干和干骺端,特别是后者,可使错位愈合的骨折端自行矫正达到解剖对位和恢复正常生物力线。然而,这种塑形是有条件的,准确解剖复位是任何骨折治疗的基本目的。骨和软骨的塑形能力取决于正常体重的应力、肌肉收缩、关节运动的刺激和内在的控制机制,如骨膜。年龄越小、骨折端越靠近骺板、成角畸形越接近关节运动方向的平面,完全矫正的潜力越大。这种塑形特性在骨折靠近铰链关节时特别明显,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当骨折发生在上述关节附近时,如果成角畸形处在关节运动方向平面,则塑形迅速完全;否则,塑形能力有限。如肱骨髁上骨折外翻畸形,很难自行矫正。同样,旋转畸形通常也不能自行矫正。

骨折发生后,通过增加干骺端、骺板和骨骺的血液循环,刺激骨骼过度纵向生长。因此,在一定年龄组内,一定程度的短缩畸形(背靠背对位)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合理的,特别是股骨干骨折。

由于儿童骨膜较厚,血运丰富,加之骨膜成骨活跃,骨折愈合较迅速。病儿年龄是影响骨折愈合速度的最主要因素。年龄越小,骨折愈合速度越快。如股骨干骨折,新生儿只需3周即可愈合,而青年最少需要20周。骨骺损伤的愈合时间是骨干和干骺端骨折的一半。骨折后可能发生不愈合,但在儿童绝对少见。

和成人相比,儿童骨折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指征要严格一些,因为它可能影响正常的愈合过程。如10岁以下儿童股骨干骨折可行早期石膏固定,锁骨骨折采用“8”字绷带固定等。但某些骨折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达到满意疗效,如肱骨外髁骨折、股骨颈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骨折后最少应随诊6~12个月,以及早发现继发性骨生长障碍。在儿童,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的最常发生部位是肘关节和肩关节,其次是髋关节。

有几种骨折类型是儿童所特有的。即弓形骨折、青枝骨折和隆凸(竹节样)骨折。

弓形骨折是当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超过了其弹回到正常的弹力所遗留的畸形。病儿年龄越小,发生这种类型骨折的概率越大,常见于腓骨和尺骨。

青枝骨折是儿童常见的损伤,其骨折没有完全断开,在压缩侧骨皮质和骨膜仍连续。

隆凸(竹节样)骨折发生在儿童嵌插性损伤,常发生在干骺端。

  • 就诊科室:普外科
  • 手术方式:开刀
  • 手术部位:四肢
  • 手术次数:1次
  • 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手术时长:2-4小时/次
  • 住院治疗:需要
  • 恢复时间:3-6周
参考价格:医院级别不同,收费不同,一般三甲医院收费为3000-5000元
治疗疾病:
肱骨髁上骨折
适应症

前臂掌侧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适用于:

1.当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经肘部切开减压并使肱动脉损伤得到处理后,前臂骨筋膜室内肌肉组织的水肿和缺血病变可继续发展。切开骨筋膜室减压,方可阻断前臂的水肿-缺血恶性循环。

2.肱骨髁上骨折经经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后,出现早期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征象,如前臂严重肿胀、皮肤感觉减退和手指背伸痛等。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

手术步骤

1.切口 在肱骨内上髁到尺骨茎突桡侧的连线上,取其近端2/3做一纵形皮肤切口。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向两侧适当游离,纵行切开深筋膜,分离尺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并牵向两侧,显露指深屈肌表明的尺动、静脉和尺神经,注意勿损伤。继之,将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分开,并探查走行于指浅屈肌深面的正中神经。如肌肉的血液供应已恢复正常,则只做皮肤全层缝合。倘若肌肉呈灰白色,表明肌肉仍处于缺血状态,则应扩大深筋膜切口,必要时可切除一部分深筋膜,以解除整个筋膜室内的压力,皮肤切口不缝合,留作二期缝合或植皮。

术后护理

1.用上肢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伸直位,避免肘关节前方的加压包扎,对开放的皮肤切口,用凡士林油纱敷盖。并不要做肢体抬高。

2.采取静脉输入20%甘露醇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减轻组织水肿和改善微循环。

3.应用抗生素防止创面感染,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

4.术后肿胀消退后,择期缝合皮肤切口或游离植皮覆盖创面。

手术方式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