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简称GVHD。是由于移植物的抗宿主反应而引起的一种免疫性疾病。分急性和慢性二种。

诊断要点:

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病在移植后7-30,有发热、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呕吐和肝脏损害等。 皮肤上发生充血性弥漫性皮疹,有的可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极少数表现为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反应。

2.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在移植后数月到1年。 可呈现扁平苔藓样、硬皮病样或皮肤异色症样皮损。

治疗要点:

1.在脏器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cyclosporine)

2.皮损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对症治疗。


  注射局部药疹(localized drug eruption with injection)是药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可由肌注青霉素等引起。

诊断要点:

1. 肌注药物后37日潜伏期;

2. 皮损限局,仅于注射处局部皮肤出现浮肿性红斑,鲜红色,直径数厘米至十余厘米不等;

3. 皮疹境界清楚,可有浸润;

4. 自觉灼热,痛痒,皮温高。

治疗要点:

1. 立即停止使用致敏药物;

2. 局部冷湿敷;

3.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

4. 必要时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型药疹(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ype),本病临床上类似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是药物性皮炎中最为严重的类型之一。

诊断要点:

1.有服药史,如抗生素、磺胺、解热镇痛药、镇静安眠药及抗癫痫药等。

2.发病急骤,数小时或一天即可播及全身。

3.皮肤上为红斑、水肿,很快出现大疱, 互相融合成大片状表皮坏死,脱落,呈折叠裙样,表皮折叠, 露出大片糜烂面,自觉疼痛,尼氏征阳性,一碰即松解,剥脱。全身腔口部位有严重的大疱和糜烂、渗出。

4.病人可有高热,烦燥不安,嗜睡,昏迷,全身症状等。

治疗要点:

1.停用致敏药物,治疗用药尽可能简单。

2. 静脉滴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同时补钾,大剂量维生素,全身支持治疗。

3. 皮肤外用药及护理非常重要,防止感染。


  光敏性药疹(photosensitization drug eruption),服用光敏感性药物后日光照射发生光敏性药疹。

诊断要点:

1.病人在发疹前有服药史。

2.常引起光敏性的药物有:四环素类,灰黄霉素,磺胺类,氯丙嗪,萘啶酸以及治疗心脏病的乙胺碘呋酮等。

3.服药后有日光照射史。

4.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颈、手背、足背及其它暴露部位。

5.皮损为潮红、丘疹、水肿,自觉瘙痒及灼热。

治疗要点:

1.立即停用致光敏的药物。

2.病人应避免阳光照射。

3.对症治疗,病情严重者需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病情较轻者可用抗组胺药。


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简称药疹, 因药物不良反应可涉及到全身各脏器,故又称药物变态反应。最常见的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药物、磺胺类、抗生素类、 安眠镇静药及抗癫痫类药物。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明确服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首次致敏潜伏期为5-20,再次用药者潜伏期只有1-2天或数小时,数分钟。

3. 皮损呈多样性,可与多种皮肤病相似, 皮损对称, 泛发, 颜色较鲜艳, 发病较急。

4.自觉瘙痒, 可有发热, 头痛, 恶心等。

5.重症者除有红斑、大疱等严重皮损外,眼结膜、腔口及消化道粘膜和外生殖器粘膜均可受累。

6.病程呈急性, 轻症者经1-3周能自愈。

治疗要点:

1.立即停用致敏药,尽可能多饮水促其排出。

2.病情轻者可服用抗组胺药及非特异性脱敏药,病情重者口服或静滴皮质类固醇激素。

3.局部外用以对症治疗。

4.与致敏药物结构相似的药物应严格禁用。

 

 


固定型药疹(fixed drug eruption)为药疹中较为常见的类型。特点为圆形皮疹, 每次复发均固定在同一部位,药疹消退后有明显的色素沉着斑。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史,一般在3周之内。

2.有一定的潜伏期, 短则数分钟,长则十数日。

3.典型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充血性红斑,色泽鲜艳或呈紫红色,表面可有大疱,发生于生殖器时常引起糜烂或溃疡。经过10余日红斑吸收,消退,残留紫褐色色素沉着斑片。每次复发均固定在同一部位,复发次数越多,色素沉着越明显,皮损数目可逐渐增多。

4.皮损可发于任何部位,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唇,外生殖器等部位。

5.自觉瘙痒,发于外生殖器部位者自觉疼痛。

治疗要点:

1.停用致敏药物。

2.根据病情轻重予以口服抗组胺药, 非特异性脱敏药,重症者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3.根据皮损不同情况用湿敷、霜剂或糊膏。


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为皮肤粘膜下小血管扩张严重,血清渗出较多,使软组织限局性肿胀,也称巨大性荨麻疹。它常是全身荨麻疹时伴发症状,也可以单独发生。

诊断要点:

 血管性水肿有获得性与遗传性二种:

1.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在皮肤较松弛的部位,如眼睑、口腔粘膜、外生殖器,偶尔发生于足背。皮损为限局性水肿,境界不清,伴有瘙痒,胀麻感,数小时后可消退。

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一般在10岁以前发病,限局性水肿,非凹陷性,不痒,复发,1-2天内消退,病人血清C1酯酶抑制物、补体C4C2均减少。

治疗要点:

1.一般血管性水肿,服用抗组胺药即可。

2.当并发喉头水肿,发生窒息,有生命危险时,紧急肌注肾上腺素,静滴氢化可的松,必要时气管切开,吸氧。


  荨麻疹(urticaria)是由于过敏原及其他因素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发生限局性、一过性水肿,伴有瘙痒的皮肤病。

诊断要点:

1.急性荨麻疹(6个月内)发病前有服药,吃海鲜等致敏史, 而慢性荨麻疹(6个月以上)病因复杂,不易查清。

2.全身皮肤,包括粘膜发生大小不等, 淡红色或瓷白色的水肿性斑片,称为风团,有时有伪足,有时呈圈环形。

3.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可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

4.自觉剧烈瘙痒。荨麻疹有多种类型,图3、6为寒冷性荨麻疹,图5为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

治疗要点:

1.尽可能找到致敏原,避免接触,或作皮内试验寻找过敏原, 采用脱敏治疗。

2. 病情较轻者, 只有皮损时,可服用抗组胺药,非特异性抗过敏药。

3.病情较重, 有感染或伴有发热, 胃肠道等全身症状时,可用抗菌素,必要时皮质类固醇激素静脉滴注治疗。

4.局部对症处理。

5.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同时使用H1及H2受体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