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鼻病,发生在鼻部各个部位的各种囊肿的总称。鼻腔囊肿常发生于青年和中年人。患了鼻腔囊肿有很多种类,症状各不相同。那么鼻腔囊肿都有哪些症状,它的危害又是什么呢?一起来跟小编看一下下面的文章吧!

1、鼻腔囊肿的危害有哪些?

1.1、鼻腔囊肿对鼻部的危害:

较大的鼻腔囊肿使鼻翼附着处隆起,同侧鼻腔呼吸受阻,出现鼻塞、鼻内或上唇发胀、嗅觉减退,有时囊液自鼻内流出的现象。合并感染则鼻腔囊肿迅速增大,容易引起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局部红、肿、痛。

1.2、鼻腔囊肿对面部的危害:

鼻腔囊肿增大,致眶顶(额窦囊肿)、内眦(筛窦囊肿)或面颊(上颌窦囊肿)等处隆起。如鼻窦骨壁变薄,但仍完整,则有乒乓球感;如骨壁完全被吸收而消失,触及即有波动感。

1.3、鼻腔囊肿对眼部的危害:

鼻腔囊肿侵入眼眶后,致眼球移位、流泪、复视、眼痛、视力障碍等。

1.4、鼻腔囊肿对牙的危害:

容易导致死牙、缺牙、发育不良乳牙或龋病,好发于侧切牙。

2、鼻腔囊肿的症状有什么?

2.1、外部畸形:鼻窦体表膨隆,触之皮下光滑、乒乓球样感觉。

2.2、鼻腔检查:鼻腔外侧壁向中线移位。

2.3、牙齿检查:有死牙或龋病,好发于侧切牙。缺牙或有发育不良乳牙。

2.4、面部畸形:面部表现致面部隆起,隆起处皮肤正常,触诊隆起表面光滑,乒乓球或破鸡蛋壳感,一般无触痛。

2.5、鼻部表现自发间隙性清亮鼻溢:指囊肿自行溃破,囊液经鼻窦口流出所致。鼻塞、流涕、嗅觉减退。

3、鼻腔囊肿的病理是什么?

3.1、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发盲异常,腺体因腺管阻塞不能分泌而潴留及炎症感染因素刺激等等。

3.2、按所在部位可分为发生于鼻腔备壁或鼻周软组织内的各种面裂囊肿,如鼻背中线皮样囊肿与鼻前庭囊肿;发生于上领骨的牙源性囊肿及发生于鼻塞内的鼻塞囊肿如粘膜囊肿、粘液囊肿等。

3.3、鼻腔囊肿多认为是鼻窦自然开口完全堵塞后致窦内分泌物积留而逐渐形成。鼻腔囊肿增大缓慢,甚至数十年仍局限在鼻窦腔内。但增大的囊肿可压迫鼻窦骨壁变薄或消失,巨大者则侵入眶内和颅内。

4、鼻腔囊肿怎样日常护理?

1、平时注意鼻腔卫生。

2、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

3、游泳时姿势要正确,尽量做到头部露出水面。

4、有牙病者,要彻底治疗。

5、急性发作时,多加休息。卧室应明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6、遵医嘱及时用药。

7、慢性鼻窦炎者,治疗要有信心与恒心,注意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8、严禁烟、酒、辛辣食品。

9、保持性情开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时注意不要过劳。

10、平时可常做鼻部按摩。

11、还有就是学游泳时,常常会发出鼻内呛水,其拧出的方式,也要按上述方法。小孩初学游泳时,家长在这方面也一定要注意。

5、鼻腔囊肿饮食注意

1、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维生素C和生物类黄酮。

2、贝类和坚果,以摄取锌。

3、全谷类和豆类,以摄取维生素B。

4、葵花子、种子油,以摄取维生素E。

5、大蒜和洋葱。

6、具减充血作用的草药和调味品,例如接骨木花、麝香草和姜。

患者应多吃全谷类、豆类和坚果,以摄取维生素B,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也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不是其汁液)、葡萄和黑莓特别有益,因为它们还含有生物类黄酮,这种物质配合维生素C可保持微血管的健康。生物类黄酮还有消炎作用。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鼻腔囊肿一些基本知识的分享。鼻腔囊肿不仅危害了我们的鼻子,还可能会影响面部,危害眼睛,牙齿等。所以一定要重视鼻腔囊肿,平时要注意鼻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汗腺癌(hidradenocarcinoma)相当少见。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

2.头皮较多见,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

3.皮损为单发性淡红色或紫红色结节,质硬,有不规则分叶。

4.病程缓慢,常在长期良性肿瘤基础上发展而来。

5.组织病理  肿瘤位于真皮内,呈浸润性生长,界限不清。组织学形态变异较大,较多见的为未分化的实体瘤细胞索或团块,尚有分化较好的管状、腺状结构。瘤细胞明显异形性。从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本病可分为大、小汗腺两种类型。

6.鉴别诊断  应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转移癌等鉴别。

治疗要点:

 应广泛切除,切除不彻底易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如发生转移,则需行外科根治手术。


小汗腺螺旋腺瘤(eccrine spiradenoma)是一种来源于汗腺的良性肿瘤。

诊断要点: 

1.常见于20~40岁。

2.好发于躯干上胸部。

3.皮损为卵圆形较柔软的皮内结节。呈皮色或淡蓝色。常单发。

4.有自发痛和压痛。

5.组织病理示真皮内一个或数个大而境界清楚的小叶组成的肿瘤团块。有包膜。小叶呈深嗜碱性。有小管腔。小叶中有两类上皮细胞,一种细胞胞核深染而小,位于小叶的周边。另一种细胞胞核大而淡染,位于小叶的中心。部分细胞簇集成花瓣状。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


乳头糜烂性腺瘤病(erosive adenomatosis of the nipple)又称乳头导管菜花样乳头状瘤病。

诊断要点: 

1.皮损早期为乳头糜烂、结痂,呈湿疹样,可排出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晚期乳头呈结节状增厚。

2.组织病理改变  表皮向下延伸,呈扩张的管状结构。导管由两层细胞组成,近腔面有顶浆分泌的柱状细胞及外层致密的立方形小细胞。靠近表皮处的导管腔衬以鳞状上皮。某些导管囊状腔内可见增生腔细胞形成的乳头状突起。这种突起甚至很明显,几乎完全充满整个囊腔。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帕哲病、乳头状汗腺瘤及乳腺导管内癌区别。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可以同时达到诊断与治疗目的。


小汗腺汗孔瘤(eccrine poroma)为表皮内汗管的良性肿瘤。

诊断要点: 

1. 好发于掌跖,多为中老年发病。

2. 典型损害为皮色或红色小结节,逐渐扩大,形成直径数毫米至2厘米的圆顶结节。

3. 可有自发痛或压痛。

4. 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有与表皮相连的瘤块,有卵圆形小细胞组成,胞核嗜碱性,可见小管样结构。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


生乳头汗管囊腺瘤(syringocystadenoma papilliferum)又称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痣。

诊断要点: 

1.常自幼发生,青春期显著。女性多见。

2.半数以上发生在头皮,也有发生在面、颈、肩、腋、躯干、大腿及外阴部。

3.皮损为单发的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隆起。常与皮脂腺痣或毛发上皮瘤并发。

4.组织病理示表皮呈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表皮向下凹陷成一囊腔,多数乳头状突起伸向囊腔。乳头状突起有两行细胞,管腔侧呈柱状并有顶浆分泌,外周为立方形细胞。

5.鉴别诊断  应与深在性脓疱疮、脓癣、真菌感染、疣状痣及基底细胞癌等区别。

治疗要点:

 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电干燥或电凝固。



汗管瘤(syringoma)是小汗腺的一种错构瘤,部分有家族史。

诊断要点: 

1.主要见于中青年女性。

2.皮疹多见于眼睑,特别是下眼睑以及颊部、颈部,也可见于胸、腹及阴部。

3.皮损为粟粒大小的扁平丘疹,呈皮色或淡褐色,皮疹常多发,散在或密集而不融合。

4.无自觉症状。不能自行消退。

5.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许多小的囊状导管,管壁由二层上皮细胞组成。有些导管一端附有上皮细胞组成的实体条索,而呈“蝌蚪”状。也可见于导管不相连的实性嗜碱性上皮细胞索。

6.鉴别诊断 应与扁平疣鉴别。

治疗要点: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试用电解治疗。


透明细胞汗腺瘤(clear cell hidradenoma)为起源于汗腺的肿瘤,亦称结节性汗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或小汗瘤顶端螺旋瘤。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妇女。

2.好发于头皮、面部、胸及腹部。

3.皮损常为单个的皮内结节,质硬,表面光滑,可破溃而形成溃疡。 

4.部分病例可发生侵袭性生长。少数尚可发生转移。

5.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多数分叶状上皮细胞团块,界限清楚,但无包膜。瘤实体部分内有两型细胞,一型为多角形透明细胞,胞核小而圆,胞浆因含有丰富糖原而透明或呈空泡状。另一型为小的纺缍形细胞。瘤组织内有大小不一的导管样腔隙。恶变时透明细胞出现明显异形性。

6.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与其它汗腺肿瘤区别。组织学上应与皮脂腺腺瘤、基底细胞癌、鳞癌或内脏转移癌区别。

治疗要点: 

外科切除肿瘤。

 


小汗腺痣(eccrine nevus)很少见,临床多合并血管增生,此时称汗腺血管错构瘤。

诊断要点: 

1. 好发于下肢。

2. 皮损为不规则褐色斑,表面可粗糙,多毛,局部多汗。

3. 皮损在青春期发展较快,至成年停止发展。

4. 组织病理示真皮深层及皮下成熟的小汗腺及导管增生,伴血管增多。

治疗要点: 

一般不需治疗。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皮脂腺癌(sebaceous gland carcinoma)是原发于皮脂腺的恶性肿瘤。临床少见。

诊断要点:

1. 50岁以上男性多见。

2. 好发于头面部,特别是眼睑。

3. 初为黄色结节,逐渐扩大,常形成溃疡。

4.少数发生转移。

5. 组织病理示不成熟的皮脂腺小叶,有非典型的皮脂腺细胞。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

 


多发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multiplex)可能为皮样囊肿的一种类型。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诊断要点: 

1.多在青春期后发病,但可见于各种年龄。

2.好发于胸部、四肢屈侧、阴囊及腋窝。

3.皮损为米粒至黄豆大囊性结节,表面呈皮色或淡黄色,数目多。

4.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缓慢,一般长期保持不变。

5.组织病理  囊肿位于真皮内,囊壁由数层上皮细胞组成,类似皮脂腺导管上皮或毛囊上皮,但无细胞间桥。并可见皮脂腺小叶附于囊壁或其周边。

6.鉴别诊断  有时需与粟丘疹、表皮囊肿、皮样囊肿、寻常痤疮等鉴别。

治疗要点:

可采用手术切除。但因多发,故实际治疗困难。


  老年性皮脂腺增生(senile sebaceous hyperplasia)又名老年皮脂腺痣,是由于老年人皮肤内正常皮脂腺增大所致,故属良性病变。

诊断要点:

1.以5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

2.好发于额部及颊部。

3.皮损为淡黄色圆形丘疹或小结节,扁平或隆起,质软,中央有脐凹,单发或多发。 

4.组织病理示 真皮内单个或多个极度扩大的成熟皮脂腺。每个皮脂腺由成簇的皮脂小叶组成,中央有一扩大的皮脂腺导管。小叶均与导管相连,导管开口于皮面。

5.鉴别诊断  应与皮脂腺痣、胶样粟丘疹、表皮囊肿及皮脂腺腺瘤区别。

治疗要点:

 一般无需治疗。

 


皮脂腺痣(sebaceous nevus)是一种表皮、真皮及表皮附属器所构成的器官样痣,但通常其主要成分为皮脂腺。

诊断要点:

1.多在出生时即有或出生后不久发生。

2.常见于头皮及面部。

3.皮损为蜡黄色隆起的斑块,质较硬,表面光滑或不平。无毛发。充分发育后呈结节状或疣状,有时呈线状排列。大小不定,常单发。

4.病程可分为三期:婴儿儿童期、青春期、老年期。皮损随皮脂腺发育而逐渐明显。

5.组织病理变化  婴儿儿童期的皮脂腺痣内的皮脂腺发育不良,其大小及数目均不见增加,但可见分化不完全的毛发结构。青春期后的皮损中可见大量成熟或近乎成熟的皮脂腺。毛囊仍未完全分化。其上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下方常出现异位的大汗腺。 6.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与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及生乳头汗管囊腺瘤等区别。

治疗要点:

 可手术切除,也可在青春期前行电干燥或刮除术。

 


倒转毛囊角化病(inverted follicular keratosis)又名毛孔瘤,是一种组织学上类似毛囊漏斗部结构的良性上皮瘤。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2.好发于面部、头皮,尤其眉部、鼻部。

3.皮损为疣样角化性丘疹或小结节,质硬,呈肉色或略带灰色,直径2~10mm,中央有鳞屑。常单发。无自觉症状。

4.组织病理  肿瘤由乳头瘤样上皮组织呈指状突起而成。每个突起由鳞状细胞形成同心圆层的结构,其中含有角质囊肿,肿瘤周边部分为基底细胞。许多较大肿瘤块内,含漏斗状角栓。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

 


毛鞘瘤(trichilemmoma)又名外毛根鞘瘤,可能是一种向富有糖原的外毛根鞘细胞分化的良性上皮瘤。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老年人。

2.好发于面部。

3.常为单发性,与基底细胞上皮瘤相似。

4.组织病理  肿瘤细胞由鳞状细胞的小叶或团块所组成,与表皮及毛囊相连,细胞内含有糖原,瘤组织中无管腔或囊腔,此点可区别于透明细胞汗腺瘤。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肿瘤。

 


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又名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向毛母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良性上皮瘤。

诊断要点:

1.主要见于青年女性。

2.好发于头皮、面、颈及上肢等处。

3.皮损为单发性坚实的皮内或皮下结节,表面淡蓝或正常色,直径常小于75px。

4.病程缓慢,无自觉症状。

5.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境界清楚、包膜完整的瘤细胞团,由嗜碱性细胞和无核的嗜酸性影细胞组成,常伴有钙沉着。

治疗要点: 

手术切除肿瘤。

 

 


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基底细胞,并有向毛发分化的趋势。临床上分为多发和单发二型,前者与遗传有关。

诊断要点:

 一、多发型

1.皮疹多于20岁以前出现。

2.常见于鼻唇沟,也可见于额部、眼睑、上唇、颈部甚至头皮或后背。

3.沿鼻唇沟分布的多数小丘疹,直径2~5mm。正常皮色,硬固,有时有透明感,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4.皮疹逐渐生长,但以后即停止增大。无自觉症状,一般不能自行消退。

二、单发型 

1.皮疹主要在20~30岁出现。

2. 80%以上皮疹出现在面部。

3.皮疹为单发性正常皮色丘疹,质硬,直径12.5px左右。

4.皮疹生长慢,无自觉症状。

三、组织病理 

可见许多毛乳头样结构和角囊肿,周边绕以结缔组织纤维。

四、鉴别诊断 

应与结节性硬化病相鉴别。

治疗要点: 

单发者可手术切除。多发者尚无满意治疗方法,可试用二氧化碳激光或电干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