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苔藓(lichen striatus)是一种皮疹呈线状排列为特点的皮肤病,能自行消退。   

诊断要点:

1.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女多于男。

2.皮肤好发于某一肢体的一侧,上肢比下肢多见。

3.皮损为扁平的针帽至粟粒大小丘疹,淡红色或皮色,沿肢体呈线状排列。

4.无自觉症状或偶有痒感。

5.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有中等密度炎症细胞浸润。   

治疗要点:

预后良好,经过一年左右能消退。外用5%水杨酸软膏或10%尿素软膏可促进其消退。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紫红色扁平丘疹、斑丘疹,呈慢性经过的皮肤病。   

诊断要点:

1.好发于成年人,两性均可罹及。

2.既侵犯皮肤也常同时侵犯粘膜。好发于腕屈侧,常双侧对称性分布。

3.典型损害为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一层光滑发亮的腊样薄膜,白色小斑点或细浅的白色条纹,称为Wickham纹。

4.它常侵犯口唇、 口腔颊粘膜及外生殖器粘膜。还常侵犯指趾甲,严重时可破坏甲,呈翼状胬肉样。

5.病程慢性,但大多在两年左右自然消退,愈后良好。

6.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呈带状炎细胞浸润。   

治疗要点:

无特效疗法。

1.急性泛发者服用强的松治疗有效,还可服用氯喹、氨苯砜、反应停等。

2.外用中效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毛发红糠疹(pityriasis rubra pilaris)为一种以毛囊角化为主的红斑鳞屑性疾病,呈慢性经过,可发展为红皮病。   

诊断要点:

1.可以发于任何年龄,两性均可罹及。

2.皮损可发于头、面、躯干、四肢任何部位,常在头、面、手指背面开始发病。

3.头、面、手指背面为毛囊性角化丘疹,似鸡皮疙瘩样,上面有干燥白色鳞屑。发生在第一指节伸侧为本病的特点。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为境界明显之浸润性红色斑片,其上有毛囊角化性丘疹,有大量干燥的糠秕状鳞屑,手掌、足跖伴有角化过度。

4.慢性病程,可逐渐发展成红皮病。5.组织病理示毛囊角栓,伴角化过度与角化不全交替。   

治疗要点:

1.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口服维甲酸有效,对顽固难治病例可试用免疫抑制剂。

2.外用10%尿素软膏或0.1%维甲酸软膏。


 白色糠疹(pityriasis alba)又称单纯糠疹,为常见的糠秕状鳞屑红斑性皮肤病,民间俗称“桃花癣”,中医称之为“虫斑”。可能与卵圆形糠秕孢子感染有关。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学龄前男、女儿童。

2.好发于面部,也可发于躯干和四肢。

3.皮损一片或数片不等。为境界不清的白色或淡红色斑片,有少量糠秕状鳞屑。皮损消退后残留淡白色色素减退斑。

4.无自觉症状。

5.部分糠秕状鳞屑镜检可以找到圆形糠秕孢子菌。   

治疗要点:

外用咪唑类抗真菌制剂,如2%酮康香波。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为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诊断要点:

1.多见于青壮年。

2.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多发。

3.皮损多发生在颈部以下的躯干和四肢近端,对称性分布。

4.发病前先在某一部位发生一块红斑鳞屑损害,称母斑, 1~2周后全身均发生椭圆形红斑鳞屑损害。呈玫瑰红色或淡黄色,有糠秕状鳞屑。皮损的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

5.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经6~8周能自愈,且不易复发。   

治疗要点:

1.本病有自限性,一般不必过分治疗,可服用抗组胺药、板兰根冲剂等。

2.必要时紫外线照射。

3.局部外用对症治疗药。


副银屑病(parapsoriasis)为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男性多见。

2.皮损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3.皮损多种形态,可以为点滴状、斑片状。常为大小不一的淡红色及黄红色斑,境界不很清楚,无明显浸润,其上被有少量鳞屑。发展较慢,呈慢性经过。

4.病人无自觉症状。

5.组织病理示表皮和真皮浅层有非特异性炎症。

6. 部分斑块状副银屑病可发展成蕈样肉芽肿,需长期随访。  

治疗要点:

1.无特效治疗,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维生素C、氨苯砜。

2.局部外用10%尿素软膏或0.1 %维甲酸软膏。

3.PUVA治疗。


红皮病型银屑病,又称银屑病性红皮病(psoriatic erythroderma), 本病多为银屑病处治不当而诱发红皮病,呈慢性经过。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成年人,儿童较少见。

2.病人大多为普通银屑病治疗不当,如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系统治疗而激惹,发生红皮病。少数从银屑病自然发展而成。

3.从头、面、躯干、四肢到手足全身皮肤潮红、水肿,大量干燥脱屑。   

治疗要点:

1.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

2.可服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

3.免疫抑制剂。

4.加强支持治疗和皮肤、粘膜的护理。

5.皮损外用单软膏。

6.PUVA或光疗。


脓疱型银屑病(pustular psoriasis)为在银屑病的基础上发生脓疱损害,病人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临床有局限性和泛发性两型。   

诊断要点:

1. 多见于青壮年。

2.在原发病损上发生脓疱,少数病人从开始发生银屑病即发展成脓疱性银屑病。

3. 局限型者损害仅限于掌跖,反复不愈,但一般无全身症状。

4. 泛发型者,皮损为多数粟粒大或米粒大之脓疱,蔓延全身。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可互相融合形成片状脓疱,称之为脓湖。

5. 病人伴有高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指、趾甲混浊、肥厚、变形。

6.少数病人可伴发皱襞舌。   

治疗要点:

1.病人应卧床休息,可静脉点滴皮质类固醇激素,停药后容易复发。可口服环孢菌素,或用雷公藤多甙治疗。所有治疗有效后不能立即停药,应维持治疗。

2.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3.PUVA治疗。


关节病型银屑病(psoriatic arthritis)为银屑病病人同时伴发关节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只侵犯指、趾末端小关节,重者侵犯脊柱等大关节。     

诊断要点:

1.多数为慢性银屑病病人,少数病人初发银屑病同时侵犯关节。

2.最常侵犯指、趾末节小关节; 关节轻度肿胀,疼痛不适。重症病人可侵犯手指、手腕关节、膝关节,久之关节畸形、弯曲,丧失功能。当发生银屑病性脊柱炎时,脊柱强直,活动受限。

3.关节病型银屑病病人约80%病人指、趾甲有混浊、肥厚、变形。

4.X线检查有骨、关节破坏改变。

5. 类风湿因子阴性。   

治疗要点:

1.服用阿斯匹林与非甾体类抗炎药。

2.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但长期用药有副作用。

3.金制剂。

4.物理治疗。


银屑病(psoriasis)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细菌感染及遗传等有关。临床以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最常见。   

诊断要点:

1.发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发病为多。

2.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天减轻或消退。

3.好发于头部、躯干、四肢,尤其是肘、膝伸侧及骶尾部,对称分布。

4.皮损为红色浸润性斑丘疹、斑块,被覆银白色成层的鳞屑,刮除鳞屑后有出血点现象,皮肤划破后会出现同形反应。

5.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消退期。疹形可为点滴状、慢性斑块状、地图状或蛎壳状。     

治疗要点:

本病尚无根治的特效疗法。

1.系统治疗  因细菌感染引起者应用抗生素清除感染灶。中药辩症治疗,成药有复方青黛丸等,严重者应用雷公藤多甙,应注意副作用。严重病例,用其他方法无效者,可试用芳香维甲酸、环孢菌素或MTX等。

2.物理治疗  PUVA 、UVA+UVB等。

3.局部治疗  水杨酸、白降汞软膏、煤焦油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但易复发。 蒽林软膏。活性维生素D3衍生物,如钙泊三醇软膏。临床可联合应用各种疗法。

]


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

    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me),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疹的皮肤病,它的重症型称为重症多型红斑(Stevens-Johnson syndrome)。   

诊断要点:

1.多见于青少年,两性相等。

2.好发于肢端、手、足、口周、鼻及耳廓,也常侵犯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以冬春季更多见,而且容易复发。

3.典型皮损为靶形(虹彩状)损害,为大小不等浮肿性红斑,中央有出血、水疱、渗出,色泽加深,似靶形或虹彩状,具有特征性。

4.口腔及外生殖器粘膜也常有皮损,容易破溃,形成糜烂面。

5.重症多形红斑除皮损广泛严重外,常有眼结膜、口腔粘膜及消化道粘膜受累,出现大疱,糜烂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治疗要点:

1.轻症者一般对症处理,重症者需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

2.若有感染病灶,应予治疗。

3.对粘膜损害应加强对症治疗和护理。


单纯性环形红斑(erythema simplex gyratus)为一种表浅的线状红斑,也有称血管神经性红斑.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年青女性。

2.好发于四肢。

3.皮损为双侧发生,但不对称。为比较窄的线状红斑,呈环状排列,隐约可见,有的红斑在扩大过程中断开,呈不规则圆形。

4.经过1~2日后红斑消退,但仍有新皮疹发生,消退后不留痕迹。

5.无自觉症状。   

治疗要点:

可不予治疗。必要时服用维生素C或葡萄糖酸钙。


  莱姆病(Lyme disease),本病为最初发生于美国康涅狄克州莱姆镇的一种传染病。致病菌为包氏疏螺旋体(Bb),通过蜱叮咬而传染。我国在东北森林地区已有发病,其它地区也有零星发病。   

诊断要点:

1.见于任何年龄,男性比女性多见。

2.有进丛林、森林,被蜱叮咬的病史。

3.首发症状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为环状浮肿红斑,有浸润,常以蜱叮咬伤处为中心的离心性红斑,也可以为多发性、大小不等的慢性游走性红斑。

4.以后可相继出现关节炎、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5.对Bb ELISA或蛋白印迹试验阳性。   

治疗要点:

注射青霉素,口服红霉素、美满霉素等,其它对症治疗。


远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

    远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为一种呈圆环形、离心性扩大的红斑性皮肤病,其病因错综复杂,偶尔可伴发体内恶性肿瘤。   

诊端要点:

1.好发于中老年,两性相等。

2.皮损好发于躯干,也可发于四肢近端。

3.皮损开始为风团样红斑,逐渐向外扩大,呈环状红斑,有的圆环形红斑扩大后逐渐断开,呈不规则环形,有的互相融合成花朵形。单发或多发,在红斑边缘内有糠秕状鳞屑。

4.自觉轻度瘙痒。

5.部分病例可伴有关节痛或咽喉痛.   

治疗要点:

1.可服用氯喹或反应停、氨苯砜治疗。

2.抗组胺药或维生素C。

3.外用药作对症治疗。

4.治疗原发性疾病


砷角化症(arsenical keratosis)由于服用砷剂药物治疗或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水,造成体内砷剂过多而发病。

诊断要点:

1.病人有应用砷剂治病的病史。

2.病人居住地饮水中含砷量过多,长期饮用引起体内砷剂过多,此种情况为地区性,有较多病人发病。

3.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角化性损害,手掌、足跖有角化过度,有色素沉着,在躯干、四肢有角化性斑片或疣状增生,并有色素沉着。部分砷剂角化可发生Bowen病, 如图中箭头所示。

4.血清中砷剂水平明显增高。

治疗要点:

1.长期服用维生素A或β胡萝卜素。

2.局部对症治疗,外用10%尿素软膏。

3.对已发生鳞癌者应予手术切除。


  毛周角化(keratosis pilaris),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损害呈苔藓样,故又称毛发苔藓。

诊断要点:

1.多见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年。

2.皮损主要发生于双上臂伸侧,对称性分布,病情重者也发生于双大腿伸侧或臀部。

3.皮肤干燥,有毛囊角化性小丘疹,密集成片,触之粗糙似锉刀状,呈正常肤色或淡红色。

4.冬季病情稍重,夏季病情减轻,冬季常伴有皮肤瘙痒症。

治疗要点:

1.口服维生素A或维生素E。

2.外用10%尿素软膏。

3.可用阿尔法羟酸霜剂治疗。


鳞状毛囊角化症(keratosis follicularis squamosa)是以毛囊性呈鳞片状角化为特点的皮肤病。本病有地区性,在亚洲地区多见,而欧洲、美洲很少见。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成年人,两性均可罹及。

2.好发于腋下、侧胸部、臀部及大腿,对称性分布。

3.皮损以毛囊为中心,呈黑点状角化,中央附着于毛囊,周边向外伸展为5~6mm之圆形鳞片样角化斑片,边缘翘起,该处色素稍浅。

4.无自觉症状。

5.呈慢性病程,部分能消退。     

治疗要点:

1.服用维生素A或服用维甲酸。

2.外用5%水杨酸软膏、10%尿素软膏,每日2次。


乳晕及乳头角化症(hyperkeratosis of the nipple and areola)

    乳晕及乳头角化症(hyperkeratosis of the nipple and areola)原因不明。   

诊断要点:

1. 成年发病, 女性较多;

2. 乳晕扩大,角化,表面呈乳头状或疣状,病变处成褐色及黑色,乳头亦常有类似损害;

3.一般对称分布;

4. 无明显症状;

5. 皮损缓慢发展,有自限性。   

治疗要点:

可外用维甲酸软膏、尿素霜膏等。


可变性红斑角皮病(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

    可变性红斑角皮病(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又名可变性圆形红斑角皮症、对称性进行性先天性红斑角皮症或进行性红斑角皮症。   

诊断要点:

1.本病可有遗传性,家族中有同样病人。

2.多于出生后不久或3岁以内开始发病。

3.皮损可发于任何部位,以四肢伸侧、臀部和面部为多见,常伴发掌跖角皮症。

4.皮损特点为角化过度性红斑,形态奇特,边界清晰, 其形态和大小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皮损成斑片或环形。

5.呈慢性经过,青春期后常能减轻。

6.组织病理无特异性,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真皮轻度水肿和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浸润。   

治疗要点:

无有效方法。口服维生素A或维甲酸,局部对症处理。


  穿通性角化过度症(hyperkeratosis follicularis et parafollicularis in cutem penetrans),也称Kyrle病(Kyrle's disease)。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5~60 岁。

2.可发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伸侧,尤以下肢为多。

3.皮损为细小毛囊角化性丘疹,逐渐增大,可达15mm,周围绕以红晕,嵌入皮肤的圆锥形角栓易被剥除,遗留凹陷,可互相融合。

4.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可不断有新疹发生。

5.病人可能伴发糖尿病、肝病或肾病。

6.组织病理为层板状角化过度,棘层萎缩,毛囊和汗管处可有大的角栓,深达真皮。真皮内有炎性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无效,可采用电灼、激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