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查药企:醉翁之意不在酒。

财政部查药企:醉翁之意不在酒。

爱闲聊的 药筛 昨天


今天,财政部的一条通知,在医药圈刷屏。


财政部要检查77个医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是查企业销售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医药圈人士看完检查内容就能秒懂,这些内容,都是医药企业最敏感的东西,特别是在“两票制”政策推行一段时间后,查这些问题,更能直击企业要害。


这让我想到前几天,14省医药商业协会的联名文件,建议医保局审慎推进集中采购,说直白点的意思是:“医保局你不要玩的太过分”。明眼人都知道,那是医药企业,利用协会和医保局隔空对话。


此前,财政部很少会参与医药市场的事,而此次检查内容直击企业软肋,企业名单也是和医保局联合抽取,而且还是加急文件,6、7月就要完成,再结合现任医保局长的任职背景,可以看出,这个检查事件的真正主导者,似乎不是财政部,而是医保局。


是否可以把这个检查,看成是医保局对上次联名文件的回应,是在给制药企业一种威慑呢?


表面看,答案是肯定的。从本次核查内容看,如果核查组要是严格执行,没有哪个企业,能保证自己没问题。因此这轮较量,力量悬殊,制药企业的把柄太多,胜负立判。


而往深一步想,我认为,医保局此举真正目标不是企业,而是叫板卫健委,更具体地说,是叫板公立医疗机构。


为什么这样理解?只要理解医保局的任务,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1、不让企业成为转移医保资金的工具


医保局的首要任务就是:管好钱。管好医保基金,保证基金安全,不会穿底。


在当前医保基金增收困难,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医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管好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省钱。


因此,医保局成立后,主推多个省钱措施, 比如4+7采购、高价抗癌药谈判、降低耗材费用等措施。


表面上看,医保局是降低药品或耗材的价格,但实际上,药品或耗材的降价部分,原本是属于医疗机构的”不合法受益“,企业只是一个转移医保资金的工具而已。


如果砍掉这些费用,企业丧失转移支付的空间,最终受损的是医疗机构。


2、施加压力,促进医改深入


中国的医改是个大难题,早就进入”深水区“,”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越来越突出。


医改涉及”医疗、医药、医保“三个方面,最核心的部分是”医疗“问题,但恰恰是”医疗“改革一直不给力。


过去的医改,主要是由医疗部门主导,医药、医保没什么话语权,医疗主管部门要自己改造自己,自己革自己的命,结果就是,各项医改措施,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做表面上的缝缝补补,不愿意触及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变现有医疗体制。


比如,原来的药品招标,一直由卫计委主导,每次招标后都会降价,但医疗机构,只选用价格高的药品,药品费用就是降不下来。


针对占用医保资金较多的辅助用药,卫计委的管理方法,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杜绝使用的决心。


甚至一些好的新技术、制度等,如果有损既得利益,也无法快速推广,如医药分家、医生自由执业、医疗大数据共享等,很难推行应用。


在国家自上而下的“医改”中,要求”三医联动“,推动改革。作为医改核心的“医疗”改革,迟迟没有新进展,这时就需要外力推动,医药、医保,就是两股重要的力量。


负责“医药”改革的药监局,正努力让药品质量更好,让新药尽快用到临床。


负责“医保”改革的医保局,正在想办法让医保的钱更高效,少浪费,让医保能覆盖更多的人,纳入更多最新、有效的药。


国家在大部制改革后,医保局集中了药品采购、医保资金管理等权限,已经有力量制衡公立医疗机构。医保局不愿成为医疗机构的“提款机”,正如医保局长所言:

“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


医疗机构想要更多收入,只能另谋出路,医保这块肉,不再那么容易吃了。


最后,对于企业,始终是最尴尬的,为了生存,既要指望医保局慷慨解囊,也不能得罪作为衣食父母的医疗机构。


现在医保局和医疗机构对掐,企业该怎么应对,这是门大学问。


相关阅读:

中国疫苗撑起全球抗疫“生命线”
疫苗也有“身份证”?探秘新冠灭活疫苗的“前世今生”
哈佛“长寿药“半年内普及,全民寿命突破100岁?
买药“满减不限量” ?医生提醒:乱吃4类药,上瘾后根本停不下来
头条!又一种降压药被曝高致癌!这次不是沙坦类,中国老人或都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