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综述: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医学资讯 » 心血管 » 指南共识

临床综述: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2024-05-07 22:03:45

近期,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 Tamarappoo 博士等在 ACC 官网上发表了关于一篇关于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的专家分析,主要介绍其诊断、治疗及危险因素。

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PPS)是心胸外科术后的一种炎症反应,首次报道于 1953 年,其往往发生于术后数天内,但直至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临床表现,与术后死亡率增加相关。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PPS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术后一周以后无明显诱因发热,心包摩擦感,胸膜炎性胸痛,新出现或原有胸腔积液增加,新出现或原有心包积液增加(如图)。基于 COPPS 和 COPPS-2 研究,专家组制定了 PPS 诊断共识,共识指出患者出现上述 5 项临床表现中的 2 项及以上可诊断为 PPS。根据诊断共识,由于研究人群的差异,PPS 发病率 9%-50% 不等。


图: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磁共振影像

PPS 药物预防和治疗

用于治疗 PPS 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秋水仙碱。类固醇激素治疗 PPS 疗效有限,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儿科患者,静脉注射甲强龙无益于预防 PPS。NSAIDS 可有效治疗 PPS,研究表明布洛芬 600 mg,4/日或消炎痛 25 mg,4/日服用 10 天可有效减少 PPS,但是,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儿科患者,阿司匹林不减少 PPS 发生。

COPPS 和 COPPS-2 两项研究对秋水仙碱预防 PPS 的效果进行了研究。COPPS 研究表明术后 3 天开始服用秋水仙碱与安慰剂相比显著减少 PPS 以及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两组不良效应无明显差异。而 COPPS-2 研究表明术前 48-72 小时服用秋水仙碱减少 PPS(尤其是 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加的患者)的同时,不良效应明显增加,提示秋水仙碱预处理或只适用于 PPS 高危患者,强调了开发准确识别 PPS 高危患者的诊断性测试的必要性。

危险因素

早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年轻患者与年老患者相比,更可能发生 PPS,另外,既往患有心包炎或接受强的松治疗也增加 PPS 风险。芬兰的一项研究表明,输血与 PPS 存在明显相关性,而糖尿病患者 PPS 风险降低。生化指标方面,一项小型研究表明 IL-8 降低增加 PPS 风险。目前评估 PPS 特异性血清生物标志物和组织标志物的研究相对匮乏,我们需要在细胞和基因层面进一步系统分析危险因素,从而明确 PPS 高危患者。

PPS 是心胸外科术后的一种炎症反应,及时使用秋水仙碱联合 NSAIDS 或有效治疗 PPS。目前研究尚未明确定义 PPS 的危险因素,我们需要进一步识别相关生物标志物,从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PPS 高危患者。

点击关注「心血管时间」微信公众号,即可获得 5 个丁当。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