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疹

小儿麻疹

小儿麻疹是由小儿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是影响到皮肤及呼吸道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是7-14天,小儿麻疹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很高,可并发肺炎。小儿麻疹是冬末春初易发的一种传染病,也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且又易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由小儿麻疹病毒引起,其症状特征是上呼吸道炎症病变,口腔黏膜上出现小儿麻疹黏膜斑,发热,还有一个典型症状就是出疹。小儿麻疹肺炎继发者按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3%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呼吸道传播

并发症:肺炎  心肌炎  小儿支气管炎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小儿感染科 儿科学

治疗方式: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小儿化毒散 桔梗八味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5000元)

温馨提示

对小儿麻疹患儿应早发现、及时隔离、及早治疗。

病因

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感染(65%):

现代医学认为,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2~3天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炎,则延至出疹后10天)有传染性。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普遍应用,其发病率已大为降低,但少数地区由于预防工作不够健全,仍有局部流行。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衣物等间接传播。

免疫力低下(25%):

儿童的免疫力特征常表现出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欠完善,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身体呈现不抵抗状态,麻疹病毒乘虚而入,造成感染。

 

 

 

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2.切断传播途径

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3.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 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

(2)被动免疫 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并发症

肺炎 心肌炎 小儿支气管炎

麻疹感染过程中由于体内免疫力低下,很易继发其他病毒或细菌性感染,尤其在年幼体弱和营养不良患者,也可因环境恶劣及护理不当引起。呼吸道继发感染最为多见,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或大肠杆菌所致;继发病毒感染则以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多,也可发生细菌病毒合并感染。

症状

皮肤斑丘疹 食欲减退 发烧 流清涕 淋巴结肿大 流泪 猩红热样皮疹 咽部充血

因小儿麻疹也属于呼吸道疾病,故一般感冒发烧的症状都会有,除此之外还有其特定的症状。在第一或第二天,病童会有发热、流涕、眼睛红而盈泪、干咳以及可能出现腹泻的症状。到了第三天,病童体温下降,口腔内膜出现白色盐粒状的斑点。在第四到第五天,病童体温又上升,出现皮疹。皮疹最先出现在额头及耳后,呈红色斑点,宽约2 -3毫米,微微隆起。皮疹逐渐向头部及身体扩散,当皮疹扩散时,其斑点愈来愈大,并且彼此相接在一起。到了第六天,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速度很快,通常到了第七天时,所有症状都消失,大多数情况下,病童的症状会在7 -10天内消失。

典型小儿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小儿麻疹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小儿麻疹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小儿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 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小儿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小儿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小儿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小儿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 -10天痊愈。

其他类型的小儿麻疹

1、轻症小儿麻疹: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小儿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重症小儿麻疹: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 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小儿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无疹型小儿麻疹:注射过小儿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小儿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异型小儿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粘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小儿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小儿麻疹:由于小儿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小儿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小儿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小儿麻疹粘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检查

1.细胞学和病毒抗原检查 取鼻咽部吸取物或鼻咽拭子或尿液沉渣的脱落细胞涂片,采用Gemsa或HE染色,在普通光镜下可见到多核巨细胞形成和分布于上皮细胞核内和胞浆内的嗜酸性包涵体。病程第1周检查阳性率可高达90%左右,对麻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果对上述涂片标本作特异性抗体标记染色,则可进一步检查麻疹病毒抗原。

2.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是新近感染的标志,应用免疫荧光或捕获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仅需单份血清标本,在发病后3天左右即可检出(发病后5~20天检出阳性率最高),且不受类风湿因子干扰。如果近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苗,而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即可确诊。留取病程急性期和恢复期(病后2~4周)双份血清,以血凝抑制(H1)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总抗体,或以 ELISA、IFA 检测麻疹IgG抗体,则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长,方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回顾性诊断依据。

鼻咽拭子分离麻疹病毒,肺部X线片可见大片融合病灶。心电图见低电压,T波倒置、传导异常等。脑电图检查50%可见异常。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1.小儿出疹性传染病:如风疹、水痘、猩红热、幼儿急疹等应与本病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 小儿麻疹临床症状、发热与皮疹的关系、皮疹特征及有关检查,不难鉴别。

2.肠道病毒感染:如何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多在夏秋季发病,皮疹多样化,可反复出现,疹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无麻疹粘膜斑。

3.药疹:有用药史,无麻疹前驱期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躯干少于四肢,停药后逐渐恢复。

治疗

就诊科室:小儿感染科 儿科学

治疗方式: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80%

常用药品: 小儿化毒散 桔梗八味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5000元)

1、小儿麻疹肺炎继发者按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2、小儿麻疹喉炎除选用合理抗生素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声门下水肿,疗效显著。可用:①泼尼松1mg/(kg.d)口服。重者可用地塞米松0.2mg/(kg.d),静脉滴注。个别严重呼吸道梗阻者,必要时须做气管切开。

加强护理

1、环境室温18-20℃及60%-70%湿度,室内空气流通,新鲜,避免直接吹风,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患儿。

2、及时补充营养,小儿患病期间往往食欲不振,饮食足量液体,流食、半流食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充足的维生素,特别是大量维生素A及C、恢复期加营养丰富高热量饮食。可适当服用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调节肠胃营养吸收功能,增强宝宝自身抵抗力;

3、可以洗澡,洗后用温水清洗皮肤、口腔、眼,以防并发鼻炎、中耳炎等病。

4、衣着适当,避免体温升高。

5、不要急于退烧,应让宝宝自身调节,否则会影响健康。

6、隔离看护,随时观察宝宝病情变化,如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就诊。

对症治疗

1.高热的护理:小儿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宜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避免患儿直接吹风以防受凉),保持室温于18-22C,湿度50%-60%.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高热患儿可用小量退热剂,忌用醇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皮肤粘膜的护理:及时评估患儿透疹情况,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患儿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加强5官的护理.室内光线直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水,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含漱。

3.饮食护理:患儿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并做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做好饮食护理,无需忌口。

4.病情观察:小儿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疹期如透疹不畅、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罗音增多,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尚可致心力衰竭.患儿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3凹征,为并发喉炎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出现并发症时可导致原有结核病的恶化.应予以相应护理。

5.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患儿延至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小儿麻疹的小儿可接种小儿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6.家庭护理:指导小儿麻疹患儿无并发症时可在家治疗护理.医务人员每日家庭访视1-2次,并进行上述护理指导。

7.高热护理:尽量给患儿不用或少用“退热药”,可用温水擦澡,注意保暖,使体温降至左右,预防高热惊厥,温度降太低时可致循环不良,病情加重。

8.咳嗽剧烈时:给患儿祛痰止咳剂。

9.重型小儿麻疹:用咖啡因(caffein),0.3-0.5ml/次皮下注射,或用樟脑(camphor),0.3-0.5ml/次皮下注射,可改善循环使皮疹出透。

护理

给患儿勤翻身和擦洗皮肤,注意清洁口鼻,如果眼眵过多者,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轻擦洗(5)供给患儿足够饮水,在出疹期给于清淡易消化食物,进入恢复期应及时适量添加营养丰富的食物。

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1、宜食清淡食物;2、宜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3、宜吃大豆食品。

鹅肉

芝麻

腰果

核桃

1.要少吃高脂肪食物;2.忌食辛辣刺激性调味品或食物;3.少饮咖啡,少喝酒;4.少吃油炸食品。

鸭蛋

鸭血(白鸭)

鸭肉

杏仁

1、宜食清淡食物;2、宜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3、宜吃大豆食品。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