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

耳硬化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病理上是由于骨迷路原发性局限性骨质吸收,而代以血管丰富的海绵状骨质增生,故称“硬化”。当侵犯卵园窗时,可引起镫骨固定,失去传音功能,使听力进行性减退。耳硬化症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很大关系,白种人发病率高,黑人发病率最低,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发病年龄以中青年较多。手术治疗是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措施,镫骨撼动术近期疗效较好,但硬化源不能控制,远期疗效差,目前已很少使用。内耳开窗术也能提高听力,但远期效果差,有可能出现感音性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镫骨部分或全部切除,然后安装人工镫骨,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鼓室硬化症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五官科 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75%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温馨提示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病因

遗传因素(40%):

近年许多学者认为,耳硬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此病的发生与否并非取决于单纯显性遗传和低表达基因,而主要同一个少见的具有多个基因成分的显性大基因有关,基因表达受年龄、性别、激素等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目前已知1个耳硬化症基因,定位在常染色体15q25-q26区段,用多点连锁分析,连锁值为3.4。进一步连锁分析将其具体定位于远中心粒点(FES)和近中心粒点(D15S657)之间,即,15号染色体长臂的一个14.5cm(centimorgan)片段可能包含耳硬化基因。

种族因素(20%):

耳硬化症的发病率与人种有很大关系,白种人发病率高,黑人发病率最低,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发病年龄以中青年较多。

其他因素(30%):

迷路骨壳的营养障碍、内分泌的影响可能为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病理过程

病理组织学改变可累及骨迷路骨壁的骨外膜层、内生软骨层和骨内膜层,病理过程主要有三个特征:①骨质局灶性吸收与破坏:骨迷路微血管扩张,血管增多,破骨细胞活跃,骨质发生反复局灶性破坏与吸收。②海绵样骨组织形成:骨髓间隙扩大,骨质减少,形成海绵状新骨。③骨质沉着与骨质硬化:血管间隙减少,骨质沉着,原纤维呈编织状结构,形成骨质致密、硬化的新骨。耳硬化症的病理过程并非依一定顺序发展,上述3个主要特征可在一个病灶内同时或反复交替出现。

预防

1.年轻人不能过多、过长听MP3等,过多使用耳机,也会引起听力的慢性损伤。如果确实需要持续使用耳机,应每隔半小时适当休息一下。

2.应尽量避免给新生儿、儿童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即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

3.有聋儿生育风险的夫妇,应接受遗传指导和产前咨询。

4.应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5.应预防感冒。

6.应注意避免引起耳聋的可能诱因,比如:连续熬夜或觉得身心疲惫、精神紧张时,就应注意调整和休息。

7.慢性中耳炎应尽早治疗,避免耳聋继续发展。

 

并发症

鼓室硬化症

多数死因仍是严重疾病後衍生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吸入性肺炎、褥疮等。只有少数病患因脑干生命中枢发炎导致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影响而死亡。

症状

耳鸣 眩晕 耳聋

1.耳聋:双耳或单耳渐进性听力下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2.耳鸣:约20%-80%的病人伴有耳鸣。耳鸣多为低频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后期可出现高频性耳鸣。

3.韦氏误听现象:患者在一般环境中分辨语音困难,在嘈杂环境中听辨能力反而提高,这种现象称为韦氏误听。

4.眩晕:少数病人在头部活动时出现短暂的轻度眩晕。

检查

1.临床检查 外耳道多较宽大,鼓膜正常,活动良好。有时可在鼓膜后上象限透见鼓岬骨膜显著充血而变红的区域,此现象称Schwartze征(Schwartze'ssign),为临床耳硬化特征之一。

2.听力学检查

(1)音叉试验:Rinne试验256Hz阴性、512Hz阳性提示早期听力损伤,256Hz、512Hz均为阴性则表明听力损害加重;Weber试验偏向病侧或耳聋较重侧;Schwabach试验骨导延长;Gelle试验阴性可能提示镫骨底板硬化固定,对本病诊断有较大意义。

(2)纯音测听:骨导听力曲线可在1000Hz或2000Hz区呈“V”形下降,称卡哈切迹(Carhart'snotch),提示镫骨底板固定,亦为耳硬化症特征之一。听力曲线视镫骨固定程度和病灶范围而异,早期为传导性聋,中期为混合性聋,晚期为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3)声导抗测试:鼓室曲线As型、正常、振幅降低或呈双相曲线,镫骨肌反射阈值提高或消失。

(4)耳声发射检查:DPOAE幅值降低或引不出反射。

(5)听性脑干反应测听: I波、V波潜伏期延长或阈值提高。

3.影像学检查 颞骨X线平片无中耳乳突病变,CT扫描及MRI可观察到前庭窗、圆窗、骨迷路和内听道壁的硬化灶。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因不清。进行性听力减退,伴耳鸣。多发生于青春期,先发于一侧,怀孕期加重。可有韦氏误听,有轻度眩晕。常有家族史。

2.检查:鼓膜较薄或正常,可以SchwArtze征(透红征),咽鼓管通畅。

3.早期为传音聋,听力曲线以低频下降为主,中期曲线平坦,骨导曲线有CArhArt切迹(Y切迹),晚期为混合性聋。Gelle氏试验阴性。

4.声阻抗测听法显示声顺降低,鼓定曲线呈As型,镫骨肌反射消失。

5.乳突X线摄片显示气化良好,X线多轨迹断层摄片可显示骨迷路壁硬化源。

对主诉缓慢发生、逐渐加重的双侧不对称传导性聋或与年龄不相符合的感音神经性聋,伴低调耳鸣、威利斯听觉倒错和眩晕等症状者,如有阳性家族史,应考虑耳硬化。

对病史、家族史、主要症状、临床体征与听力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典型病例可确诊。

鉴别诊断

镫骨性耳硬化需与听骨链中断、先天性听骨链固定或畸形、粘连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以及不伴鼓膜穿孔的鼓室硬化症等中耳病变鉴别。耳蜗性耳硬化需与听神经瘤、梅尼埃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聋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五官科 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75%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治疗原则

1.本病致病原因不明,治疗目的只是恢复听力,不能根治。

2.手术治疗是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措施,镫骨撼动术近期疗效较好,但硬化源不能控制,远期疗效差,目前已很少使用。内耳开窗术也能提高听力,但远期效果差,有可能出现感音性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镫骨部分或全部切除,然后安装人工镫骨,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

3.不能手术者可配助听器。

用药原则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仅为手术后防治感染。

可分为手术疗法、药物防治和选配助听器,应视病人具体情况酌定。

1.手术疗法

(1)镫骨手术:对固定的镫骨进行直接处理,以求改善患者听力,防止病情继续发展。适用于气导听力损失30dB以上,气骨导差距15dB以上的13~80岁的耳硬化症病人.手术方式包括镫骨撼动术、镫骨提高术、镫骨全切除术、镫骨部分切除术、CO2激光镫骨部分切除术、人工镫骨术。替代镫骨的膺复物常用聚四氟乙烯、特氟隆活塞、硅胶、自体残留镫骨、同种听骨等。覆盖前庭窗常用颞肌筋膜、骨膜、软骨膜、脂肪、自体静脉和结缔组织等。

(2)内耳开窗术:因一般开窗于外半规管,故也称外半规管开窗术,即在外半规管开一小窗口,使声波经此窗传人内耳。适用于镫骨手术有困难的患者如面神经畸形、镫骨动脉残留、前庭窗硬化灶过于广泛等。

2.药物防治 尚无对耳硬化症病灶有肯定治疗与预防作用的药物。但国内外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目前处于试用观察阶段的药物有氟化钠疗法(氟化钠肠衣片20mg.每日2次;同时口服葡萄糖酸钙0.5,维生素D40万单位,每日3次),硫酸软骨素疗法(硫酸软骨素片600mg,每日2次)等,据报道对耳硬化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3.选配助听器 不适于或不愿接受手术、药物治疗者,可根据病人听力损失情况酌情选配适宜的助听器。

护理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饮食保健

越是经常摄入肉类食物,发病的概率就越高。鱼类食物对疾病有正面作用。生物化学研究证明,所有引起自身免疫系统反应紊乱从而导致硬化疾病发生的蛋白质“信使物质”都由多链饱和脂肪酸和花生四烯酸组成。这些组成成分可以激发感染,而肉类,蛋黄,牛奶或是奶酪富含这些成分。蔬菜类食物却不含这些物质。蔬菜油所含的γ-亚油酸和鱼油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生成。

所以,多吃鱼和蔬菜,少吃肉类,可以减少花生四烯酸在人体内的生成,并同时减少炎性物质的生成。

1.宜吃含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2.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3.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鹿肉

鸡蛋

鸭肝

鸡腿

1.忌吃狗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2.忌吃热燥性的食物;3.忌吃温补性的食物。

鸭蛋

鸭血(白鸭)

鸭肉

松子仁

1.宜吃含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2.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3.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蔬菜杂烩粥

杂粮粥

荞麦粥

小麦粥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