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炎

蛛网膜炎

蛛网膜炎系指脑或脊髓的蛛网膜在某些病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组织反应,以蛛网膜的增厚、粘连和囊肿形成为主要特征。实质上这是一种病理诊断,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多见于青、中年。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和全身症状。由于脑蛛网膜炎主要侵犯的部位是后颅凹、视交叉和大脑半球凸面等处。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01%

易感人群: 青、中年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脑积水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放射治疗

治疗周期:3--10周

治愈率:65%

常用药品: 氯霉素片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

病因

感染(40%):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继发于各种类型的脑脊膜炎,脑脊髓炎,特别是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浆液性脑膜炎。2.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全身感染如感冒,流感,风湿,肺炎,结核,败血症,盆腔感染等,均可能为致病原因。

外伤(20%):

颅脑外伤及脊柱外伤均可发生,外伤可很轻微,颅肌或脊柱可无骨折等改变。

异物进入蛛网膜下腔(15%):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抗菌素,麻醉剂,造影剂等。

中枢神经系统有原发病变(10%):

如肿瘤,脊髓空洞症,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等。

颅骨及脊柱病变(3%):

如颅底凹陷症,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等。

中毒(3%):

如铅中毒,酒精中毒等。

其他(3%):

有可能是临床征象不明显或病因未查明的非化脓性脑膜炎,特别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预防

控制颅内和颅外感染,积极防治各种颅脑损伤,减少鞘内注射药物,均有助于对脑蛛网膜炎的预防。

并发症

脑积水

由于粘连以及血管内膜也有炎变而增厚以至闭塞,可造成邻近神经实质的缺血,坏死;囊肿可压迫神经组织产生继发变性,如粘连影响了脑脊液循环,如堵塞了第四脑室的正中孔,侧孔,则可引起脑内积水。

症状

视乳头水肿 眩晕 共济失调 蛛网膜增厚 视力障碍 耳聋 耳鸣 眼球震颤 脊髓压迫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常见的有:

(一)脑蛛网膜炎

1.后颅凹蛛网膜炎:

(1)背侧型:临床症状以颅内压增高 为主,出现头痛 ,呕吐,视乳头水肿 等,并可因慢性枕大孔疝而致枕颈部疼痛 ,颈项强直。

(2)腹侧型:眩晕 ,眼球震颤 ,病灶侧耳聋 ,耳鸣 ,周围性面瘫,颜面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以及肢体共济失调 等。

2.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主要症状为头痛和癫痫发作,头痛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一般较轻,有时在头位改变时可有加重,癫痫多为局限性,局限性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偏瘫 ,失语等较少较轻。

3.视交叉蛛网膜炎:以头痛和视力障碍 为主。

(二)脊髓蛛网膜炎:以胸髓,颈髓病变较多见,早期常为后根刺激症状,产生神经根受累区域内的根性疼痛,轻重不一,休息后可减轻,常持续数月数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 症状。

(三)脑脊髓蛛网膜炎:为脑部和脊髓均有病变,两者可同时发生,或由脊髓病变 逐渐至后颅凹颅底所致,产生相应的脊髓和颅神经损害 症状。

检查

诊断

蛛网脑炎常因累及部位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各异,且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易,须依靠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也有其特点,有助于诊断。

1.病人往往有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颅内、颅外感染、颅脑损伤及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逐渐转为慢性,或开始即为慢性,病程长,多有反复、缓解,可因感冒、感染、劳累等诱发。

3.局灶症状轻微或呈多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故症状多变。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早期可压力正常,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有轻度升高,有脑积水者压力多显著增高。急性期脑脊液细胞数多稍有增加(50×106 /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慢性期可正常。蛋白定量可稍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1.颅骨X射线片可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征或正常。

2.CT扫描可显示局部囊性低密度改变,脑室系统缩小、正常或一致性扩大。通过扫描可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3.MRI扫描对颅底、颅后窝显示较CT更清晰。并能排除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诊断鉴别

诊断

蛛网脑炎常因累及部位不同,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也各异,且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易,须依靠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但也有其特点,有助于诊断。

1.病人往往有引起蛛网膜炎的原发病因如颅内、颅外感染、颅脑损伤及手术、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发病可呈急性、亚急性,逐渐转为慢性,或开始即为慢性,病程长,多有反复、缓解,可因感冒、感染、劳累等诱发。

3.局灶症状轻微或呈多灶性,也可呈弥漫性,故症状多变。

鉴别诊断

1.颅后窝中线型蛛网膜炎须与该区肿瘤相鉴别颅后窝中线肿瘤包括小脑蚓部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儿童多见,且常为恶性髓母细胞瘤,症状发展快、病情严重,可出现脑干受压征及双侧锥体束征。

2.桥小脑角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瘤相鉴别该区肿瘤多为听神经瘤,此外尚有脑膜瘤及表皮样囊肿。如听神经瘤及脑膜瘤,可早期出现听神经损害症状,随后出现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小脑损害症状。表皮样囊肿早期多出现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颅骨X射线片,听神经瘤可出现内听道口破坏与扩大,脑膜瘤可有岩骨破坏及钙化。CT或MRI扫描可确定诊断。

3.神交叉部位蛛网膜炎与该区肿瘤鉴别该区最常见肿瘤为垂体腺瘤及颅咽管瘤。垂体腺瘤绝大多数早期出现内分泌障碍,眼底及视野改变比较典型,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X射线平片鞍上可有钙化。该区尚有鞍结节脑膜瘤,表现为视神经慢性受压的视力减退和视野障碍,后期出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这些病变经CT和MRI扫描,均可显示其各自特有的病变表现,可做鉴别和明确诊断。

4.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与大脑半球表浅胶质瘤、血管瘤、转移瘤及结核球等病变相鉴别这些病变绝大多数可通过CT或MRI扫描,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

就诊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放射治疗

治疗周期:3--10周

治愈率:65%

常用药品: 氯霉素片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1. 抗感染治疗:在疑为或明确是感染所致病例,可给以抗菌素或抗病毒制剂。有的病例即使结核证据不多,也可先给抗结核治疗,两周左右如有疗效,中继续按结核治疗。

2.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静脉滴氢化可的松(100~200mg,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或肌注或口服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椎管内注射激素,通常一次使用地塞米松2~5mg,和脑脊液混合后缓慢注射至蛛网膜下腔内,由小量开始,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糜蛋白酶(5mg)或胰蛋白酶(5~10mg)肌注,每日一次,也可试用以软化粘连,但疗效不理想。

3.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可使用菸酸、地巴唑、654-2、山莨菪碱注射液等。

4. 理疗:如视交叉蛛网膜炎可试用经眼球部进行碘离子导入法。

5. 放射治疗:多用于脊髓蛛网膜炎及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剂量宜小,对改善血运有一定帮助,但疗效不确。

6.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囊肿切除及手术减压,对粘连的剥离有一定困难,且疗效不确,对和肿瘤难以鉴别者,也可考虑手术探察。

此外还可使用椎管内注射空气疗法,一次酌情注入10~15ml。自小量开始,每注入5ml气体即放出等量脑脊液,每5~7天一次,对早期病例松解粘连、改善脑脊液循环或许有帮助。颅内压增高者宜用降压措施。

护理

1.急救措施

1.急性期要绝对静卧,避免血压突然增高的各种因素,同时要快速呼叫救护车或通知急救中心。

2.急救时要在患者肩下垫上枕头,使上身和头部略抬高。如果仅使头部抬高而颈部弯曲,则头部静脉血难以回流反而使脑压上升,故需特别注意。

3.如果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道阻塞是很危险的。此时应让患者侧身俯卧,下颌前伸,即取昏睡体位 。

注意事项

1.如果病人诉说有容易疲劳 、看东西变黄、眼镜度数不合适等症状,就要考虑这是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如果有这样自觉的症状,应尽快求医。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属脑血管异常所致,即使一时止住,也有在数周后再发的可能。因此,应该进行彻底的治疗。

饮食保健

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

忌辛辣刺激食物。

1.宜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2.宜吃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的食物; 3.宜吃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鸡蛋

葵花子仁

白果(干)

绿豆

1.忌吃油腻的食物;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腌制的食物。

白酒

咸鸭蛋

腐竹

白扁豆

1.宜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 2.宜吃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的食物; 3.宜吃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海带果菜汁

苹果生菜酸奶汁

杏仁苹果豆腐羹

酸奶银耳水果羹

黑芝麻果仁粥

花样果肉薏米粥

鱼头补脑汤

步鱼蔬菜羹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