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

疰夏

疰夏是因素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夏季的常见病。又名注夏。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疰夏”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0.007%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中暑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急诊科 其他科室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龙虎人丹 广东凉茶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温馨提示

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天热皮肤毛孔舒张,邪气通过毛孔长驱直入,容易感冒着凉。

病因

环境因素(55%):

疰夏是因为长期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脾胃、心肺一时无法适应、调整过来,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机体因素(45%):

夏季气候炎热,人们大量出汗,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

预防

1.家长要时常注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防暑降温、降湿工作,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夏季使用空调时,居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5℃-30℃,与室外的温差不宜超过5℃,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

2.夏季孩子的穿着宜宽松,衣料宜选择柔软、透气、吸湿力较强的棉织品;婴儿的尿布也要用棉织品。孩子外出,要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可使用遮阳伞、太阳帽),同时还要备些防暑用品,如清凉油、人丹、藿香正气水等。炎热之时,孩子要勤洗澡、勤换衣,但室外活动的时间要适当控制,不可放任自流。

3.要让孩子多喝水,婴儿须在两次喂奶之间加喂一次水。夏季里,儿童一般都爱吃冷饮,家长要选择那些既有消暑效果、营养价值又比较高的冷饮品种,如冰淇淋、酸牛奶、果汁等,适时、适量地供孩子饮食,而汽水、棒棒冰等纯粹解暑的冷饮,宜不吃或少吃。要注意饮食卫生,杜绝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4.对于疰夏症状较重的儿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实施一些“饮食疗法”,或服用一些药物,如香沙六君丸、六味地黄丸等。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天气条件。

并发症

中暑

但六气皆根于内,致病因素只有在正气不足时才侵犯人体而致病,其发病机制不仅与气候及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临床常见疰夏多发于老弱幼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也有因疰夏每年必发戕伐元气而恶性循环者。

江南地区地势低洼,长夏之季暴热之后连朝淫雨,患病之人每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为人体受感之器,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霉湿浊气直趋中州。湿热氤氲,留恋不解,阻滞气机,而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不化精微、饮食不为肌肤。患者不能正常饮食,缠绵可达数周,体内缺少营养补给,人体日渐消瘦,加之湿热交攻,全身不适、低热、委软、头昏、口粘,诸症蜂起。

症状

眩晕 乏力 纳差 嗜睡 烦热 恶心 濡脉 中暑 舌淡体胖

常见证型有:

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

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检查

卧立试验:平卧位计数1分钟脉搏,然后起立后再计1分钟脉搏。由卧位到立位脉搏增加10~20次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卧位到立位若减少10~20次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疰夏”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诊断鉴别

诊断

疰夏是发生于我们江南地区夏天的一种常见病。患者表现为低热缠绵,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口淡口甜,粘腻不爽,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有不少“发热待查”的病人,作过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但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常属于“疰夏”,依法施治,往往立见良效。

鉴别诊断

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

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治疗

就诊科室:急诊科 其他科室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龙虎人丹 广东凉茶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疰夏”,病名中一个“夏”字标明了它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俗谚所说“夏天不热,五谷不结”。热,本是夏之主气,然这个季节逢荫入梅,乍雨乍晴,湿热交蕴,蒸蒸而炽。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病疰。故疰夏的发病,以芒种、夏至、小暑为高峰期,如遇到黄梅则要延续到大暑,立秋后症状会渐渐见退,秋分金风送爽,病即霍然。所以,疰夏又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疾患,多见于潮湿多雨的江南水乡。

如此全面考察,则可知疰夏之病机多属气不足而暑热湿盛。据此,治疗本病应从清暑泄热、化湿宽中立法,年老体弱者则益其气阴。常用效方有二:一为部分病人初患疰夏者,其体质尚实,症见食入呆钝、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可用正气片或藿香正气软胶囊化湿宽中,每有显效。(附方:藿香9克,桔梗3克,大腹皮9克,白芷9克,苏叶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川朴6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二为体质较弱或老年病程日久、精神不支、嗜睡等气阴不足、湿热内困的患者,服清暑益气汤颇有佳效。常年复发的患者,于立夏前连服本方七剂,每能起到预防作用。(附方:党参9克,五味子6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青陈皮各4.5克,黄柏6克,神曲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

护理

饮食

夏季的饮食原则应为健脾利湿,宜采用淡补、清补原料,如木耳、番茄、黄瓜、藕、豆腐、米仁、冬瓜、绿豆、胡萝卜、茄子、鸭子、鲫鱼、鹌鹑等。水果从冰箱里拿出来不要马上吃,稍微放一会再吃。   

每年夏天都会“疰夏”的人,可以在立夏之前,用党参、五味子、麦冬、当归、陈皮、青皮、甘草、黄柏、神曲煎汤,一日两次服用,连续服用一周左右,能有效预防“疰夏”。而已经发生“疰夏”的人,在食物选择上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偏实的人选清暑泻热的食物,年老体弱的人则应选益气养阴的食物。   

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不妨吃过中饭打个盹,补充睡眠。   

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天热皮肤毛孔舒张,邪气通过毛孔长驱直入,容易感冒着凉。  

锻炼

不要惧怕高温,不要惧怕流汗,到户外跳跳健美操、游泳、跑步、跳舞等,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植物神经和体温都大有裨益。   

饮食保健

特别介绍几款消暑料理,既健康又美味,健脾养胃,对解除“疰夏”很有帮助,不妨一试。   ·

党参茯苓白术鲫鱼汤

原料:鲫鱼一条,约250克,党参、茯苓、白术各10克,甘草3克。

方法: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煎煮取备用,鲫鱼去鳞去内脏,加油煸一下,两面翻一下,加入料酒、葱姜,放入适量水煮沸后与中药同煮,加入调味品,还可适当加入胡椒粉调味。

作用: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养胃。要提醒的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光吃汤不吃肉,是不补的。因为蛋白质到一定温度后凝固了,很难融入水中,水中最多只有50%,不吃肉营养很浪费,因此食用此汤时应连鱼肉一起吃。   ·

枸杞茄子黑鱼丁

原料:茄子250克,黑鱼500克,枸杞子15至20克。

方法:茄子加油煸炒一下,黑鱼去骨切成小粒状,加入料酒、盐、味精、芡粉拌匀,拿油煸炒备用,茄子快熟时与鱼丁混合炒匀,枸杞子先用温水浸泡,起锅前5分钟放入。   

作用:枸杞清凉明目养肝。此款料理具有健脾开胃、助运利湿、补肝益肾的功效。  

芦根绿豆粥

原料:新鲜芦根10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

方法:芦根切短,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出渣,再加入绿豆、粳米同煮,直至绿豆煮烂为止。因为天热容易出汗,汗里带出了大量体内的氯化钠,因此吃略咸一点也可以,可在粥中加适量盐,喜欢吃甜的加点糖也可以。

作用:此粥的功用在于清热养胃、消暑解渴。   ·

麦冬黄瓜开洋凉拌菜

原料:麦冬10克,开洋或虾皮、虾米(含钙、锌)30克,黄瓜半斤。

方法:麦冬事先用温水泡一下,适量水烧开后放入麦冬,将其涨开,水留着;黄瓜切片或段或条,依个人喜好,三样东西放一起,少量的水放进去,放入香油、醋、糖或少许辣椒酱等,拌匀,做成凉菜。

作用:麦冬可吃,选购优质精制饮片,功效是滋阴养阴,不易生痘痘。此菜功用是清热消暑、开胃、美容。

1、宜食用滋阴生津防暑食品; 2、宜食用滋阴养肺食品; 3、宜食用健运脾胃、化湿解毒类食品。

鸭蛋

鸡蛋

鸡肉

腰果

1、忌冷饮; 2、忌油腻食物; 3、忌过甜食物; 4、忌助阳及热性食物。

杏仁

沙丁鱼

三文鱼

螃蟹

1、宜食用滋阴生津防暑食品; 2、宜食用滋阴养肺食品; 3、宜食用健运脾胃、化湿解毒类食品。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