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

温热

温热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各种温病、热病。或根据感受热邪的轻重、类别和季令的不同,而分别称之为温病、热病者。《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也有将温病之偏于热甚者,称之为温热病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阳虚发热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急诊科 其他科室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75%-85%

常用药品: 龙虎人丹 广东凉茶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病因

由感受外感温热之邪而致。温热即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  

津气耗损(45%)

温热即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当人体津气耗损或素体阴液亏损,就会出现温邪或热邪症状。

外感病邪(40%)

感受温热病邪。是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预防

饮食上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并发症

阳虚发热

热势较高,并伴有阳热亢盛的一系列表现。

症状

便血 手热 尿赤 持续性发热 鼻衄 数脉 斑疹 肝阴虚 脉数 烦渴多饮

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 等证。常见的变证有斑疹 、吐衄、便血 、痉厥、神昏等。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感受温热病毒,不兼湿邪者,称为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冬温、秋燥等,一般起病急、传变快、病程较短;兼湿邪者,称为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伏暑等,一般多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较长。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

检查

常规检查:患者是否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 和体温测量 等。常见的变证有斑疹 、吐衄、便血 、痉厥、神昏、颈项强直等。

尿常规: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血常规: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便常规: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依据之一。

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在温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出汗、昏谵和痉厥等。这些症状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具体表现各异。因此临床认真鉴别其异同,并结合整个证候进行全面分析,对于正确辩证辨病具有重要意义。

(1)发热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发热,而外感温热之邪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所以各种温热病都具有发热这个共同症状。温病发热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它具有两面性,在一定情况下,如温病初期阶段,发热是一种主动防御反应,是正邪相搏,正气抗邪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发热毕竟是个病理过程,常会消耗正气,损害机体,严重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温病发热的机理,可以这样认为:热邪侵袭机体后,正气奋起抗邪,由于邪正交争,导致卫气营血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胜则热”或“阴虚内热 ”的病理变化,以致体温升高而发热。

发热见于温热病,类型复杂,要正确鉴别,必须抓住这一主证的 特点,结合伴随症候表现进行分析比较。温病发热,对属阳性发热,其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变化多而快,病程相对较短,一般热势较高,并伴有阳热亢盛的一系列表现,这和内伤发热 显然有别。当然在温病末期,由于热邪逗留,其阴亏虚,也可出现类似内伤发热的虚热证或虚实夹杂证,但其病因及病理经过与内伤发热有所不同。

各种温病均有典型的热型,根据发热时体温的升高和持续情况分,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消耗热、回归热 、波状热以及不规则热等;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又可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温病初期,热邪在卫时常见低热或中等热。温病中期,邪在气分时以高热居多。温病极期,热邪深入营血时,则多见高热或超高热。温病进入恢复期,如有发热则每多低热。至于不同的热型,则常见于不同温热病的自然过程中,联系具体病种,这些不同热型的分布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伤寒 、大叶型肺炎 可见典型的稽留热;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往往可见到弛张热、消耗热;典型的疟疾 多为间歇热;不规则热可见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流感、支气管炎等较常见。

中医对各种发热的辨证,主要分如下几种类型:

发热恶寒: 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为温病初起邪在卫表的特征。在败血症时,由于热邪充斥表里,正邪剧争,则可见憎寒战抖,壮热 不退。寒热往来 寒时不热,热时不寒,界限分明,交替出现的称寒热往来。为热郁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是邪在半表半里的主要特征。

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是热邪入里的主要标志。但同是入里热证,临床有在气,在营、入血的区别,其发热情况亦有所不同。大凡气分热的典型热像为高热、恶热,肠腑实热证,多表现为蒸蒸发热或日晡潮热 。湿热证逗留气分,为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稍退,既而又发热。发热夜甚 热邪传入营、血分,发热夜间尤甚。

夜热早凉: 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低热 温病后期持续低热,手足心热尤甚的,为肝肾阴虚,虚多邪少。

(2)出汗

出汗是腠里开泄,汗腺分泌增强所致。隐性汗一般不被人们注意,显性汗则易察觉。出汗可以排泄废物,驱邪外出,散发热量而降低体温;但过度出汗往往伤津液耗阳气。因此,在温病过程中注意汗之有无、多少,以及出汗时的全身状况,对于辨别症候、判断病情、预测转归,有一定实践意义。

无汗,见于温病初起,多为邪袭肌表,卫气被郁, 腠里闭塞所致,故兼有发热恶寒。如热入营分,烦躁高热而无汗的,则多因热伤营阴,津液耗伤,不能作汗所致。常有汗出,而热不为汗所退者,多为湿热交蒸所致。汗多而兼壮热烦渴者,为气分热炽,正邪剧争的表现。大汗淋漓而肢冷脉伏,神志恍惚者,是亡阳虚 脱的预兆。

另有一种战汗,即病人突然全身战粟,继之全身出汗,多见于热邪逗留气分阶段。为正气积聚 力量,抗邪外出的佳象。故战汗之后,大多邪随汗出,热退身凉,脉象平和而病势向愈。但也有少数战栗而不能汗出,或战汗之后发热不退,烦躁不安,脉疾不平,乃正气虚惫,不能鼓邪外出而热复内陷的危重征象,病情严重,须防变幻。

(3)昏谵 

昏谵包括神昏 与谵语两种表现。由于神志昏迷 与谵妄 乱语常同时出现,所以习惯上两者往往并称。昏谵的基本特征是意识丧失,神志障碍,语无伦次;深度昏迷可以昏睡而不语,又称昏聩。温病过程中出现昏谵,多与热邪或湿热痰浊蒙闭心窍有关,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温病中容易引起昏迷的病种很多,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乙脑、流脑、结脑以及中暑 ,败血症等。这些病所引起的昏迷,一般多属闭证,实证。与阴竭阳脱,阴阳离决的脱证判然有别。闭证中还需要区分是热闭还是痰蒙。热闭与痰蒙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热闭由热邪内陷心包,清窍闭阻所致,其昏迷程度深,且伴有高热,烦躁。谵语,舌绛苔焦等症,多见于热邪深入营血分阶段,痰蒙因湿热痰浊内蒙清窍而成,一般昏迷程度较浅,呈似清似寐状态,发热大多不高,或闻喉间痰声漉漉,舌苔腻黄厚。

除此而外,气分胃肠实热及下焦血虚,也可引起昏谵现象。前者往往兼有高热,口渴或腹胀 疼痛拒按,便秘 等阳明实热见证;后者常有少腹硬满,大便色黑而小便自利等瘀血蓄结见证。

综上可见,同一昏谵,其成因各不相同,证候表现亦有差异。凡是暑热闭与痰闭,昏谵是必有之症,且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属危急之候。而在气分高热时,有时亦可出现昏谵现象,但程度较浅,往往是一过性的,持续时间较短。临床上对这些情况,必须审查细辨。

(4)痉厥

痉指痉挛强直而言。轻者手足蠕动,颈有抵抗;重者肢体抽搐,口角痉挛,牙关紧闭,颈项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厥的含义有二,一为四肢逆冷,一为昏厥 逆厥。痉与厥本来是两个不同的症候,由于温病过程中常常先痉后厥,厥而又痉,痉厥并见,故习惯统称痉厥。温病出现痉挛,皆为肝风内动之象,临床着重鉴别虚实两大类型。

实风由于热邪炽盛所致,所谓“热极生风”邪热炽盛,阴液急剧耗损。筋脉干涸拘急则痉。如阳气被遏,郁而不运,则四末不温,清窍失灵则神昏。鉴于温病常有高热,故肝风每易妄动。除热入肝经引动肝风外,其它如气分胃肠实热亢盛、心营热盛,亦可引动肝风。临床均各有不同的兼证。

实风多发生在温病的极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抽搐来势急剧,频繁有力,振幅较大,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肢冷晕厥 ,脉多洪数或弦数有力,舌红或绛。出现这些现象,往往表示证情危急。临床实践证明,痉厥发作次数的多少,持续时间的长短,与预后的好坏关系极大。  

值得指出的是,为了有效地防治实风内动,仔细地观察痉厥出现之前的一些动风先兆,是十分必要的。动风先兆大致有不定时惊跳,肌张力增强,颈项有抵抗,两目凝视,口角时尔颤抖以及烦躁加剧,意识障碍 等。  

虚风内动由阴虚而导致。多因热邪逗留日久,阴津血液慢性耗伤,筋脉失于濡养,而呈现动风之象,故称虚风内动。大凡虚风内动多发生在温病的后期阶段。临床表现除常有低热、颧红、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舌燥、盗汗、神疲欲眠、耳聋 失语、舌尖红少津少苔、脉虚细带数等肝肾真阴大伤见证外,必有手足蠕动、口角颤抖、等虚风内动的表现。

治疗

就诊科室:急诊科 其他科室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75%-85%

常用药品: 龙虎人丹 广东凉茶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泄卫透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透表散邪,散热降温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清气泄热法――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尚未入于营血分者。和解祛热法――具有宣通气机,疏解气分半表半里之痰热浊湿,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厚作用。

通下逐邪法――具有通腑泄热,排除邪毒,通瘀破结的作用,适用于有形实邪与热互结于肠腑。

祛湿解热法――具有调畅气机,健运脾胃,通利水道作用,适应于气分湿热证。

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散血活络之功。适应于温病热入营血证候。

开窍醒神法――具有清心化痰,醒神通窍作用。适应于温病神昏窍闭的证候。

息风止痉法――具有平肝息风,解除挛急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动风证。

滋养阴津法――具有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的作用。适应于温病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

固脱法――具有益气敛阴,回阳救逆的作用。适应于温病正气外脱证,气阴外脱及亡阳。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1、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充足维生素; 2、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3、多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鸭蛋

鸡蛋

鸡爪

鸡肉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油腻、煎炸类食物; 3、忌过咸、生冷饮食; 4、忌吸烟酗酒。

腐竹

田螺

沙丁鱼

三文鱼

1、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充足维生素; 2、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 3、多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