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

厥证

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3%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中风  昏厥  尸厥  痰厥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老年病科 神经内科 内科 中医学 中医老年病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40-60%

常用药品: 灯银脑通胶囊 长春西汀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病因

体质因素(30%):

此为厥证的病因之一。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平素气血运行不畅,或素体阳旺阴亏,或脾虚有痰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发为厥证。

情志因素(30%):

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清窍失灵而发生昏仆致厥。

暴感外邪(10%):

主要是暑邪,其性炎热属阳,内侵人体,传变迅速,传人心包,扰乱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成暑厥。

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升降失调是指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饮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成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阳明而致暑厥。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厥证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又有虚实的区别。大凡气盛有余者,情志突变,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成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随血脱,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四肢不温,发为厥之虚证。

 

预防

加强举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注意思想修养,陶冶情志,避免恶性的精神和环境刺激。对已发厥证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措施救治。患者苏醒后,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饮食调养,如暑厥宜给予清凉素淡饮食,并多进食鲜水果或果汁。所有厥证患者应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并发症

中风 昏厥 尸厥 痰厥

(1)《内经》有大厥、薄厥(多指中风 病)、热厥、寒厥之称。如“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2)《金贵要略》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医学入门外感寒暑》明确区分为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3)元张子和《儒门事亲》将昏厥 分为尸厥 、痰厥 、酒厥、气厥、风厥等。  

(4)清代医家予以总结、完善,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

症状

昏迷 意识丧失 四肢发冷 面色苍白 出冷汗

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志异常为证候特征。厥之轻者在昏倒不知人事后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感到头昏乏力,倦怠口干,并无其他明显后遗症。厥之重者可一厥不醒,“半日远至一日”,乃致死亡。

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由于气、血、痰、食、暑等厥的不同,又各有相应的不同病史及临床证候表现。

 

检查

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1、实验室检查:血糖 、血脂、血常规。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等。   

3、影像学检查:CTMRI、胸部X摄片。

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厥证有时易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厥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其昏倒时间较短,发时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后无后遗症。

1、眩晕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2、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喁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门眼喁斜及失语等后遗症。

3、痫证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证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4、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5、其它:血压 、心电图等。

治疗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内科 神经外科 外科 麻醉医学科 疼痛科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5天

治愈率:98%

常用药品: 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 风油精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 5000元)

厥阴头痛中医治疗方法   

吴茱萸汤主治气分之寒,故气虚者用参枣,气寒者用萸姜,皆不需深入血分,而当归四逆汤则主治经脉血分之寒,故血虚者用归芍,血寒者用桂辛,只于寒邪深重时,则气分血分之寒邪才会兼而有之,故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用。(是知厥阴经脉之病,亦有气血层次之分)。“阳明寒呕”者,是指厥阴之寒邪涉胃而呕,而非涉脾,所以此方用于因脾寒之干呕则不宜,故仲圣恐人混而误用,则申明之曰,得汤反剧者,属上焦。(说明:此处上下焦之分,指肝与脾对待而言,肝在下称下焦,脾在上称上焦。非指心肺之上焦)。  

1、太阳头痛治宜疏通太阳经脉。穴位选取天柱、后溪、昆仑、玉枕、束骨。天柱宜斜向下刺,不宜针刺过深,通常深度为0.5-1寸,束骨直刺0.5-1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阳明头痛治宜疏通阳明经脉。穴位选取上星、阳白、印堂、攒竹、合谷、解溪。上星沿皮向后刺入0.5-1寸,阳白用提捏进针法平刺0.5-1寸,解溪直刺0.3-0.5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少阳头痛治宜疏通少阳经脉。穴位选取风池、率谷、外关、阳陵泉。率谷穴沿皮斜向耳根方向针刺,刺入深度为1寸左右,侠溪直刺0.3-0.5寸,阴陵泉直刺1-2寸,针用泻法,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厥阴头痛治宜疏通厥阴经脉。穴位选取百会、四神聪、太冲、肝俞、前顶。四神聪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会穴,深度为0.3-0.5寸,前顶沿皮刺0.5-1寸,太冲直刺0.3-0.5寸。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护理

1、加强营养,少食多餐。

2、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3、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饮食保健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

鸭蛋

鸡蛋

鸡肉

芝麻

所有厥证患者应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鸭血(白鸭)

绿豆

田螺

沙丁鱼

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

菖蒲白术酒

人参茯苓粥

桂圆莲子粥

莲子龙眼汤

八宝莲子粥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