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紫癜

新生儿紫癜

新生儿紫癜,发病多在出生后2~7天内,出血以缓慢持续渗出为特征。本病是指新生儿期的出血性疾患,不能视为一种独立性疾病,病因复杂,是由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不足而发生血液凝固障碍。新生儿紫癜发病多在出生后2~7天内,出血以缓慢、持续渗出为特征。常为呕血或柏油样便,其次为脐带、皮肤及皮下组织出血。后者常发生在易受压迫之外如足跟、骶部与项部等部位,以淤斑为主。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1%--0.03%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颅内出血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血液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硫唑嘌呤片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温馨提示

预后与出血量的多少,其他脏器组织受累情况,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病因

自体原因(35%):

新生儿紫癜的自体原因是指发现机体由于吸收障碍或者机体发育不良导致的维生素K缺乏,由于先天性原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减少,容易发生渗血紫癜的症状。

疾病原因(25%):

其他疾病原因所致的新生儿继发性出血性。如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合成障碍、新生儿重度肝功能损害、新生儿维生素K吸收障碍等。

发病机制

已知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在肝内合成,必须有维生素K的参与,故这些因子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新生儿期肠内是无菌的,不能产生维生素K,仅能从食物中提取少量,加之肝功能尚未成熟,在出生都数天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显著低下,而呈现一过性的“生理性”下降,引起暂时性低凝血酶原血症,如果在出生后2~7天,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以下时,就会发生出血,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胃肠道出血。

预防

使用抗凝剂,水杨酸类药物,口服大量抗生素的孕妇疑有维生素K缺乏时,产前应给孕妇注射维生素K34mg/d,3~5天以预防之,并争取对婴儿进行早期喂养,以促进肠道内菌群的形成,以利维生素K的合成。

并发症

颅内出血

偶有颅内出血,其他脏器组织也可受累,凝血酶原活性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以下时,就会发生出血,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胃肠道出血。

症状

皮肤出血斑 柏油便 颅内出血 反复呕血 头皮结痂

发病多在出生后2~7天内,出血以缓慢,持续渗出为特征,常为呕血或柏油样便,其次为脐带,皮肤及皮下组织出血,后者常发生在易受压迫之外如足跟,骶部与项部等部位,以淤斑为主,偶有颅内出血,其他脏器组织也可受累,出血量因人而异。

在维生素K摄取不足,慢性腹泻引起肠道维生素K合成障碍时也可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

检查

有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血小板及出血时间正常。

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正常。

(2)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对玻珠柱的粘附率减低。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实验室检查的特征性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在出生后2~7天的婴儿期出血尚应排除其他疾病如:

1.脐出血时应排除脐带结扎不紧所致。

2.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因子Ⅷ缺乏的血友病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先天性纤维蛋白缺乏症。

治疗

就诊科室:血液科 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 硫唑嘌呤片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一)治疗   

出血时应即刻用维生素K1,1~5mg/d,3~5天。必要时输以新鲜血,每千克体重10~20ml/d,以抢救休克,纠正贫血,提高凝血酶原浓度,制止出血。   

(二)预后   

预后与出血量的多少,其他脏器组织受累情况,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

护理

1.衣服、床单应平整、清洁、柔软舒适,以免对皮肤有机械性刺激,导致出血。

2.勤给宝宝剪指甲,防止挠破皮肤。

3.宝宝活动时动作要轻、缓,切勿碰及硬锐器物,避免跌倒。

4.家人在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巧,避免对宝宝皮肤黏膜造成损伤;宝宝的食物不要过烫、过硬、过于粗糙.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饮食保健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