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醛固酮过多可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是继发于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多症,此处主要说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ronism)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的醛固酮增多,造成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和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临床出现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症状,可因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增生或肿瘤引起,儿童以增生为多见,常为双侧性,肿瘤多为腺瘤,以左侧为多见。肾上腺未见异常者称为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小儿周期性低血钾性麻痹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中医儿科 中医学 儿科学 小儿肾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氢氯噻嗪片 呋塞米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6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一般手术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术后10天左右血内电解质恢复正常。但应继续观察临床症状和电解质,长期追踪以防复发。

病因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为单发,多数小儿病例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其原因尚不明,称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congenital hyperaldosteronism)。

发病机制

肾上腺皮质激素中发挥理盐作用的激素有数种,其中作用最强的为醛固酮,还有11去氧皮质酮(DOC),11去氧皮质醇(化合物S),皮质酮(化合物B)和18羟皮质酮,作用均比较弱,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的异常增多,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11-羟化酶缺乏者,皮质酮和18羟皮质酮都是醛固酮的前身物质。

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远肾单位,汗腺,唾液的分泌液中钠的回吸收和钾的排泌,以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当盐皮质激素增多时,出现钠潴留和低血钾伴有碱中毒,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使心输出量增加而发生高血压,以醛固酮增多症为主要原因。

醛固酮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远端肾小管,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钠重吸收增加,钾及氢离子排泄增加,结果细胞外液钠增加,钾减少,出现低钾血症,血钠增加使循环血量增加,产生无血管障碍的良性高血压,并反馈抑制肾素活性,低钾血症引起肌张力降低,可见周期性四肢麻痹,知觉异常和碱中毒等。

预防

预防措施参照出生缺陷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等。

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应作好遗传学咨询工作,作好孕期的各项保健工作。孕妇应加强营养,不可偏食,应多食富于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防止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

并发症

小儿周期性低血钾性麻痹

可发生高血钠,低血钾,血压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增高,血压长期增高后引起左心肥大和心衰,眼底多有小动脉痉挛,偶有小量出血;低血钾伴碱中毒,低血钾性肌麻痹;可出现夜尿增多等。

症状

低血钾 醛固酮分泌增多 夜尿增多 乏力 头晕 多尿 高血压 抽搐 多饮 瘫痪

1.临床表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为一慢性发展的疾病,病程中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多 ,血钠潴留,高血钠,低血钾 使血管壁对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强,更促使血压上升,血压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增高,以后逐渐出现乏力 ,头晕 ,感觉异常,高血压多为中等度,血压长期增高后引起左心肥大和心衰,眼底多有小动脉痉挛,偶有小量出血,而高血压视网膜病者极少见,此点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 素被抑制有关。

低血钾伴碱中毒 由于肾小管排钾增多,血钾降低,有的病人在早期发现高血压后可能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服用利尿 药而诱发低血钾性肌麻痹 ;或用低盐饮食而使低血钾得到改善,经久不出现症状。

对于高血压,低血钾,碱中毒,伴多饮 多尿 ,夜尿增多 ,尿钾增多,应疑为原醛症,需进一步检查。

2.临床类型

(1)产生醛固酮的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腺瘤大多为单发,直径一般<2cm,故一般定位检查常为阴性,多具有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癌肿一般>3cm,故定位诊断多为阳性,但其尚可分泌其他激素,故临床表现多严重而复杂,生化紊乱如低血钾,碱中毒等较明显,易发生早期转移。

(2)原发性肾上腺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PAH):双侧肾上腺呈弥漫性增生,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其发病机制现认为与ACTH无关。

(3)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生化紊乱较APA及PAH为轻,肾素及AT-Ⅱ活性受抑制不明显,有人认为IHA的发生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在功能与形态上对正常或低浓度的AT-Ⅱ呈超常反应,而导致皮质增生及分泌过量醛固酮,也有人认为IHA可能是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变异型,因为手术治疗不能使IHA治愈,即使双侧肾上腺全切除也不能消除其高血压,而仍需继续使用降压药物控制。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对立位及AT-Ⅱ刺激无明显分泌升高反应,有时反呈下降,但对ACTH反应明显超过正常人,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治疗可使血压下降 ,醛固酮分泌减少,血钾恢复正常。

检查

1.血生化: 低血钾,多数低于3.5mmoL/L,有的为间歇性低血钾,血钠一般略高于正常,在140mmol/L以上,但很少>148mmol/L,血pH偏碱性,CO2张力(或CO2结合力)正常或增高,肾功能,肾脏浓缩功能受损伤,病情严重时可有氮质血症,肌酐清除率,尿素 清除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醛固酮亦促进镁的排出,使血镁降低,出现手足搐搦症,可有佛斯特征(Chvoster)和陶瑟(Trousseau)征阳性。

2.尿液检查: 尿量 增多,特别夜尿量增多,比重偏低≤1.010,1天期间尿比重 变化小,尿浓缩试验 阴性,尿量和比重不受抗利尿激素 的影响,部分病人还可有蛋白尿和(或)尿白细胞增多,尿排钾增多。

3.醛固酮测定

(1)24h尿醛固酮 :在摄取普通饮食(钠入量100mmol/d)时,正常成人尿排醛固酮11.08~27.7nmol/24h(4~10μg/24h),患原醛症时排量增高,达55.4nmol/24h(20μg/24h)以上。

(2)血浆醛固酮 :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浆醛固酮含量,普通食钠量,卧位时,上午8∶00血浆醛固酮正常成人为(23.2±1.4)pmol/L[(8.4±0.5)ng/dl](范围8.3~44.2pmol/L)(3~16ng/dl),改立位2h,于10∶00采血,醛固酮浓度为(37.5±3.58)pmol/L[(13.6±1.3)ng/dl],食中钠入量高于150mmol/d时或给DOCA后,血浆醛固酮浓度降低,钠入量低时增高。

4.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测定 低于正常。

5.心电图:低血钾引起心电图的改变,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增宽,降低或倒置,U波的出现或T-U波相连成双峰,可见高血压 左室肥大的改变。

6.腹部CT 或MRI扫描: 可鉴别为肾上腺腺瘤或增生,131I-19-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或照相:可根据放射性浓集的区域大小和浓集程度判断病变部位,以指导手术。

7.肾脏B超 :了解两侧肾上腺的情况。

8.125I-胆固醇扫描 :检测两侧及肾上腺静脉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以鉴别肿瘤和增生。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特有的临床症状,不难诊断,诊断标准中重要的是血中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值低,而醛固酮呈高值,血中皮质醇正常或尿中17-KS,17-OHCS正常,高血压并发周期性瘫痪 及手足抽搐 症时,或血清钾3mmol/L以下和尿排钾20mmol/d以上,就应疑为本病。

1.呋塞米,直立位刺激试验 早晨空腹安静卧床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以后保持2 h直立位,测定注射呋塞米前后的血浆肾素活性和醛固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2种值一般无改变,但有时醛固酮值上升,原因为应激性ACTH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

2.限制食盐试验(limiting salt test) 每天食盐限制2g以下,共5~7天,测定限制食盐前后早晨安静时的血浆肾素及醛固酮含量,正常人肾素活性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无明显变化。

3.ACTH刺激试验(ACTH stimulating test) 正常人用ACTH 6h后,血浆醛固酮含量比刺激前增加2倍以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增加较显著,用地塞米松抑制内源性ACTH,对外源性ACTH刺激使醛固酮升高较明显,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增加更显著。

4.DOCA刺激试验(DOCA stimulating test) 健康人用DOCA(醋酸脱氧皮质酮)后钠潴留,循环血浆量增加,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受抑制比试验前降低50%以下,但原发性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浆肾素无 变化,醛固酮有轻度升高的倾向,也可用9α-氟氢可的松口服代替DOCA。

鉴别诊断

需要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进行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原发性高血压 发生低血钾: 原发性高血压 病服用利尿药治疗未曾补钾时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鉴别时需停服利尿药并补钾后,原发性高血压者血钾恢复正常。

2.肾缺血性高血压继发醛固酮增多:肾缺血性高血压较原醛时高,高血压的进展较快,有时在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静脉肾盂造影,可见患侧肾显影和消失均延迟,血浆肾素活性增高,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的原因,体内钠丢失,过多(出汗,腹泻 ,肾小管酸中毒等)血容量减少时均可发生生理性肾素-醛固酮分泌增多,亦可发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恶性高血压: 血压极高,发展快,因毛细血管痉挛,肾脏普遍缺血,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高并继发醛固酮增高,高血压常伴有视网膜病,视网膜有渗出,大量出血及视盘水肿 ,视力 障碍,同时伴有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血尿 素氮增高,一般无碱中毒,血钠亦不高。

4.肾潴钠过多 综合征即Liddles综合征:有家族性,肾小管保留钠的能力特别强,钠钾交换过于旺盛,钾消耗过多,出现高血压,低血钾,高血钠,碱中毒及尿排钾量增高,醛固酮分泌不增多反而减低,给予低钠饮食,螺内酯(安体舒通)都不能降低血钠,地塞米松亦无效,可用氨苯蝶啶(triamterene)治疗,直接抑制远球肾小管钠的回吸收,并减少钾的排泄,同时补充氯化钾,可使血压正常,纠正低血钾,改善临床症状。

5.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1)11-羟化酶缺乏:先天性11-羟化酶缺乏时,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的增多,二者皆有潴钠排钾作用,可引起高血压,同时还可有性征异常。

(2)17-羟化酶缺乏:17-羟化酶缺乏时,皮质酮及11-去氧皮质酮合成增多引起高血压,血钠增高,血钾降低,性发育障碍,男性外生殖器表现为女性。

6.肾小球旁器增生症(即Bartter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低血钾,碱中毒,血钠,氯均低,以及多饮,多尿,脱水 ,便秘 ,婴儿期可有呕吐,生长障碍,但血压正常,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高,醛固酮浓度亦增高,同时有前列腺素的分泌增多,病理所见有肾小球旁器增生及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血中电解质紊乱和激素分泌增多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治疗中曾用醛固酮拮抗剂和肾素抑制剂(甲基多巴)效果短暂;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可使症状消退,电解质紊乱恢复正常,有人认为,肾脏产生前列腺素过多是致病原因之一。

治疗

就诊科室:中医儿科 中医学 儿科学 小儿肾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氢氯噻嗪片 呋塞米注射液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6000——10000元)

药物治疗 

由肾上腺两侧增生引起者,一般不采用手术而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螺内酯(安体舒通):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属于类固醇类化合物,主要作用是在远曲小管与醛固酮竞争结合性受体,而达到拮抗醛固酮效用。此外,尚有轻度的类固醇合成酶抑制作用。主要副作用为高血钾、低血钠、消化道反应、男性乳房发育等。

用药用量:常用剂量2mg/kg,分3次口服,用药1~3周后可见血压下降、血钾回升、尿醛固酮排量减少。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周后可见血压下降、血钾回升,尿醛固酮减少。依那普利(enalapril)。副作用小。   

用药用量:可用于长期治疗,每天用量为10~80mg。   

(3)钠转运抑制剂:可抑制远曲小管对钠的回吸收、阻抑小管排钾、引起钠利尿、尿钾排出减少,因而纠正水钠潴留、高血压及低血钾。常用制剂有2种,此2种药物均较安全,副作用远比螺内酯(安体舒通)小。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高血钾,偶见眩晕、过敏反应,长期使用氨苯蝶啶偶可导致肾结石。   

用药用量:   

A阿米洛利(amiloride),常用量为每天10~40mg,其作用较氨苯蝶啶强8~10倍。   

B氨苯蝶啶,常用量为每天100~300mg。   

(4)类固醇合成抑制剂:   

①trilostane:竞争性3-羟类固醇脱氢酶抑制剂。   

②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抑制碳链酶,阻断胆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而使醛固酮及其皮质激素合成受阻。

③酮康唑:可抑制11β-羟化酶及18-羟化酶而阻断醛固酮及皮质醇合成。   

(5)钙通道阻滞药:临床常用维拉帕米(异搏定)及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心痛定)二种,以后者为适宜。   

(6)血清素能拮抗剂(serotonergic antagonist)及多巴胺增效剂:赛庚啶与溴隐亭单用或联合使用。   

(7)其他药物:心房利钠肽(ANP)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是由2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抑制醛固酮和ADH的释放,因而具有促进钠、水排出的功用。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调整饮食结构,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肥胖者需限制饮食热量。

3.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饮食保健

多吃一些维生素、蛋白质多的食物。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芝麻

腰果

南瓜子仁

花生

1.避免油腻食物; 2.避免油炸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白砂糖

花生(炒)

白扁豆

螃蟹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小米素羹

豆薯小米粥

酿冬瓜

冬瓜粥

花生杏仁粥

红豆花生粥

南瓜饭豇豆粥

南瓜大麦粥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