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chronic congestive splenomegaly)又称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或班替综合征(Bantis syndrome),是一种原因不明、充血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见于年长儿,慢性充血性脾大症主要是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临床特点为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和肝硬化等征象。最近发现本病征往往与门脉高压并发,但目前认为脾大与“脾功能亢进”并非只是由于充血所致,因门脉减压之后仍可继续有脾大及脾功能亢进存在。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是

患病比例:0.005%

易感人群: 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肝硬化  营养不良  便血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肝胆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温馨提示

本病征预后多呈慢性过程,最终结局常因消瘦、衰竭、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严重肝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儿时期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和脾静脉栓塞,脾静脉栓塞可能与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脐静脉插管并发症,门静脉海绵状瘤,先天性脾血管畸形,腹部肿块压迫等有关,门脉高压症可分为肝外和肝内两型。

1.肝外型门脉高压症 门静脉先天畸形,海绵状病及门静脉梗阻和血栓均可引起门脉高压,脾静脉可因先天瓣膜畸形而发生梗阻或由于新生儿脐炎,败血症,脐静脉插管术而发生脾静脉炎及血栓形成。

2.肝内型门脉高压症 见于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血吸虫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胰腺囊性变。

(二)发病机制

脾静脉属于门静脉系统,正常人70%的脾静脉血汇入门静脉,如果门静脉发生梗阻,脾脏的回血障碍,可出现充血性脾肿大,当充血的原因去除,肿大的脾可回缩,晚期病例由于纤维组织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即使去除病因,脾肿大也无明显回缩,目前认为此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于慢性门静脉阻塞或肝硬化所引起的门脉高压,高度脾肿大,贫血与脾功能亢进的一组病征,有三方面的病理生理可以形成门脉高压征:①门静脉梗阻;②肝硬化;③静脉炎或血栓形成,脾大可继发脾功能亢进,往往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皮肤黏膜出血,骨髓增生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肝内和肝外两型门脉高压的共同特点为,呕血(上消化道出血),脾脏肿大和腹水。

预防

引起本症病因较多,有肝内因素也有肝外因素,预防措施详见各有关章节。

并发症

肝硬化 营养不良 便血

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晚期常发生肝硬化 的症状,如腹水 ,黄疸 ,重度营养不良 ,下肢水肿 ,以及胸,腹部皮下静脉扩张(侧支循环),呕血,便血 等,腹水一般不见于肝外型门静脉高压 症。

症状

腹部不适 乏力 消化不良 左上腹肿块伴有...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便血

本病多发生在较大儿童,发病缓慢,常因偶然发现脾大 而引起家长注意,小儿一般状态较好,无肝病体征,有的患儿早期以腹部不适 ,消化不良 ,乏力 ,苍白,扪及左上腹肿块(脾大)为主要表现,因此,脾肿大是小儿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体征,脾多呈中等度肿大,其硬度主要取决于门静脉高压持续的时间,门静脉发生高压后,产生侧支循环,以保证血液回流入心脏,在上部侧支循环形成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 ,在下部形成中,下痔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血管经常受食物,粪块摩擦,容易破裂,引起呕血和便血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个危险因素,呕血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但2岁内者少见,呕血可呈突发性,并有再发倾向,出血常发生在腹部不适,或上感发热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之后,因咳嗽 频繁而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次呕血量多在80~200ml,大量出血脾脏可有一定程度回缩,然而出血停止后48h内脾肿大可再复原状。

1.门脉高压 症(portal hypertension)

(1)肝外型门脉高压症:本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呕血及黑便 )较早;腹水 较少见且易消退;脾脏显著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可有新生儿败血症 ,脐患病史,或有脐静脉插管史,而无肝炎病史。

(2)肝内型门脉高压症: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 ,坏死后性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先天性胆管狭窄等,呕血,便血,及其他消化道症状出现较肝外型晚,本病好发于2~12岁之间,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常伴有营养不良 ,多有顽固性腹水,肝功能异常 伴凝血功能障碍 ,肝大或缩小,质地硬可扪及结节 ;显著脾肿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个别诊断困难的病例,需经剖腹探查才确定诊断。

2.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多见于学龄儿,长期静脉淤血致心源性肝硬化可导致脾肿大,但较罕见。

3.缩窄性心包炎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例85%有脾肿大,多为轻度。

4.门静脉血栓 形成(portal thrombosis) 十分罕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两型都有脾肿大,急性型常继发于脾切除术,门静脉手术,门静脉感染或创伤 之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 ,腹胀 ,呕吐,呕血和便血,慢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比急性者多见,常见于肝硬化,其次为肝癌或腹腔内其他脏器压迫,侵蚀门静脉,患儿可有腹水,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本病肝脏极少肿大,以脾肿大为明显,此点可与肝静脉阻塞相区别,脾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部分病人经手术探查方能确诊。

5.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临床罕见,国内仅报道少数病例,多由血栓形成引起,原发性少见,多为继发性,分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轻度黄疸 ,肝大,腹水,慢性型除有腹痛,肝大和消化不良外,尚有脾大,腹水,下腔静脉造影确定诊断,本病预后差。

检查

1.血象检查: 呈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块收缩不良及束臂试验阳性,典型病例可见明显的全血细胞减少,在发病初期,贫血为正色性,多次失血后转为小细胞低色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均可暂时增多,脾脏越大,白细胞越低,常在(1.5~4)×109/L之间。

2.骨髓象检查: 早期无异常改变,有时呈增生现象,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增多,并见细胞成熟障碍,中期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的成熟可受限制,晚期红细胞成熟受到影响。

3.肝功能检查: 在肝硬化之前,肝功能测验多正常。

4.凝血因子的改变:早期仅有脾肿大而无肝功能不良者,各种凝血因子无明显差异,晚期肝硬化时各种凝血因子与正常对照有显著不同。

5.X线,超声波检查脾脏 :脾肿大在肋弓下不能触及者,可借助X线,超声波检查以确定脾脏大小,位置,性质,确定肿块是否为脾脏,同时,超声波检查对探查脾脏大小和有无腹水及腹水量多少有一定价值。

6.食管胃肠钡餐检查,肾盂造影: 通过食管钡餐检查可观察食管静脉曲张,以了解有无门脉高压,而通过胃肠钡餐检查,肾盂造影等有助于鉴别腹部肿块的性质。

7.穿刺及活体组织检查: 可直接了解病变的性质,在上述检查仍不能确诊时选用此项检查。

(1)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脂肪肝,糖原代谢病,成肝细胞瘤,肝硬化,黏多糖代谢病致肝脾肿大的鉴别。

(2)脾穿刺检查:脾穿刺危险性大,尤其是显著脾肿大,因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而脆,容易破裂出血,故脾穿刺不宜轻易采用,在小儿更不常采用,在外科剖腹探查 或施行脾切除术后,可作病理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8.胶体金肝血流量测定: 帮助鉴别慢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所致脾肿大。

9.放射性核素扫描: 脾闪烁照相应用99mTc或113In胶体注射后脾区扫描有助于脾脏大小形态的估计。

10.脾内溶血指标: 51Cr红细胞寿命测定,可确定红细胞破坏场所是否位于脾脏,提供脾切除术指征。

11.脾门静脉造影: 有助于了解脾静脉有无畸形,脾静脉的阻塞部位,协助充血性脾肿大的诊断。

诊断鉴别

诊断

诊断应根据体格检查,血液及骨髓象,排除其他脾大及全血细胞减少 的疾病,如血液病,戈谢病等先天代谢病,恶性肿瘤和各种感染等,病人的年龄,慢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 ,白细胞减低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食管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一种早期表现,用钡餐检查约40%或更多病例可得阳性结果,常在食道下1/3段,在X线上表现为充盈缺损阴影或呈蚯蚓条索状,此项检查在手术治疗前后比较,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

经皮脾门静脉造影,可了解小儿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门静脉系统阻塞部位,曲张静脉影像以及侧支循环情况,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测方法,同时亦可进行脾髓压力及门静脉压力测定,有助于病因诊断及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不合作患儿需在麻醉配合下进行操作,一般无不良反应。

为了预后与治疗的目的,应进一步寻觅致病原因,区分肝内性或肝外性。

1.肝内性诊断要点

①肝炎病史;

②肝脏肿大 (或缩小);

③肝功能试验呈阳性反应;凝血酶原复合体减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

④腹水;

⑤肝脏活检有异常改变。

2.肝外性诊断要点

①无肝炎史;

②肝脏不大;

③肝功能试验正常;

④肝脏活检无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须与其他巨脾症,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黑热病 ,尼曼-匹克综合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相鉴别。

1.慢性感染性脾大 充血性脾大属非感染性脾大首先应与感染性脾大相鉴别。

(1)慢性病毒性肝炎 (chronic virus hepatitis):脾肿大比急性者为多,多为轻度肿大,质硬,无压痛,多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史。

(2)慢性血吸虫病 (chronic schistosomiasis)。

(3)慢性疟疾 (chronic malaria):脾脏可极度肿大,质较硬,外周血不易查见疟原虫,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常阴性,依据既往疟疾病史及流行病史,骨髓检查见疟原虫有助于诊断。

(4)结节病 (sarcoidosis):病因不明,较罕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50%~60%累及肝脏和脾脏,故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5)组织胞浆菌病 (histoplasmosis):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以侵犯骨髓,肺,肝,脾,淋巴结为主的深部真菌病,多见于6~24个月病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组织胞浆菌皮试阳性,骨髓涂片 查见巨噬细胞内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血,骨髓,淋巴结抽脓液和痰液等真菌培养可助诊断。

(6)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系由弓形虫属原虫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呈亚急性经过,本病分为急性先天性弓形虫病和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先天性弓形虫病,出生时即有严重黄疸 ,皮肤斑丘疹,紫癜和肝脾肿大,同时伴惊厥,脉络膜视网膜炎 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后天感染早期无症状,婴儿期惊厥及发育落后,肝脾肿大。

(7)布鲁菌病 (brucellosis):由布鲁菌引起,为人畜共患疾病,常通过进食患病的牛羊乳,肉或与患病牛羊密切接触而患病,临床上常有周期性,波浪状反复发热,若不经治疗可持续数月之久,可有寒战,出汗,关节神经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70%~80%病例骨髓检查可获得致病菌,布鲁菌皮试及血清凝集试验可为阳性,链霉素,磺胺对本病治疗效果好。

2.充血性脾肿大的病因鉴别 肝外型门脉高压症和肝内型门脉高压症的鉴别,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缩窄性心包炎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鉴别详见临床表现。

3.与血液病引起的脾肿大的病因鉴别 多种血液病例均可有脾肿大,并且常伴有肝脏和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

(1)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常有家族史,脾肿大明显,质地较硬,黄疸较轻,肝脏肿大。

(2)缺铁性贫血 (iron-deficiency anemia):常可有轻到中度的肝脾肿大。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急性型脾不大;慢性型常有轻度脾肿大。

(4)白血病(leukemia):白血病常伴有脾肿大,明显肿大者以淋巴细胞型白血病为多,其次为粒细胞型,单核细胞白血病 多为轻度脾肿大。

(5)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primary myelofibrosis):是骨髓发生弥漫性纤维组织和骨质增生 伴髓外造血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儿童十分罕见,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是以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为主要增殖细胞的骨髓恶性增生性疾病。

(6)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常伴有不规则周期性发热及肝脾不同程度肿大,其中,霍奇金病 肉芽肿型约50%有脾肿大,滤泡性淋巴瘤也常有脾肿大,霍奇金病偶有以脾肿大为突出体征者,脾脏可极度肿大而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7)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约90%的病例有脾肿大,且迅速增大,但也有少数患者肝脾淋巴结始终不大。

(8)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familial eosinophilia):极罕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清球蛋白增多,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常在50×109/L以上,骨髓中嗜酸粒细胞亦增多。

(9)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过多综合征(idiopathic eosinophilia syndrome):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小儿病例亦有报道,早期症状为心肌功能不全,巨大心脏多为二尖瓣关闭不全 所致,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和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10)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primary macroglobulinemia):少见,属淋巴浆细胞 病,病因不明,患者以老年人为多,男多于女,可有体重下降,乏力,贫血,反复感染等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增生尤其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血症可使血液黏滞,导致心力衰竭,影响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本病预后差,多于几个月或几年内死亡,使用血浆分离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分解,暂时缓解症状,近年来主张使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和环磷酰胺治疗。

(1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polycythemia vera):又称为脾肿大性红细胞增多症(splenomegalic polycythemia),系病因未明之骨髓增殖综合征,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值,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亦相应增高,即红细胞计数高于6×109/L,血红蛋白多于180g/L,血细胞比容大于52%,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继发者常继发于动脉血氧饱和度 降低,高山地区居住者,新生儿,肺源性心脏病,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常有肝脾肿大。

(12)雅克什综合征(von Jakschs syndrome):肝大 ,尤以脾肿大为著。

(13)大理石骨病(marble bones):又称石骨症或骨骼石化症(osteopetrosis),为遗传性疾病,可分为重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点为难治性贫血且X线示骨密度增加,髓腔几乎消失,甲状腺分泌降钙素 过多可能为其发病原因,重型病例生后1个月有苍白,肝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此外,还有特殊面容,表现为头大,前额突起,眼距增宽,鼻扁平;视力 减退,颅内压增高等,轻型症状与重型相似,但儿童时期不明显,常在青春期后出现症状体征,外周血呈正细胞正色素贫血,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血片可见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骨髓穿刺困难,骨皮质硬,常干抽,骨髓呈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象,重度贫血患儿需输血治疗,并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改善血常规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可用泼尼松7.5~10mg,隔天口服,脾肿大或脾功能亢进 的病例可行脾切除术,可减轻溶血和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4.与网状内皮细胞病鉴别

(1)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家族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familial reticuloendotheliosis):常有阳性家族史,可表现为发育障碍,湿疹 ,肝脾淋巴结肿大,可反复感染,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晚期骨髓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X线胸片示肺部浸润阴影,无特殊治疗。

(3)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sea-blue histiocyte syndrome):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获得性)两型,骨髓内有大量的胞浆染成蓝色而不透明的组织细胞,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病例常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本病可能因体内黏多糖代谢异常造成堆积所致,获得性者常继发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肉芽肿,高脂蛋白血症 ,尼曼-匹克病,地中海贫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病例骨髓除有海蓝组织细胞外,还有原发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轻度贫血,紫癜,肝脾肿大(以脾大为主),淋巴结不肿大,少数可有黄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降低,骨髓中可见大量海蓝组织细胞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但尚须进一步寻找病因,除外获得性以后,方能诊断为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原发性者尚无满意治疗方法,有作者认为切脾可能改善症状,继发性患者应治疗原发病,合并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者对症治疗。

5.与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鉴别

(1)系统性红斑 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1.7%~8.1%病例可有轻度脾脏肿大。

(2)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及浸润可致脾脏肿大。

(3)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 nodose):小儿少见,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脾梗死或动脉炎可致脾脏肿大。

(4)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可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5)费耳替综合征(Felty syndrome):可有脾脏肿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

(6)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咳嗽和咯血 ,并有苍白,乏力,心悸,肝脾轻度肿大。

6.与代谢性疾病鉴别

(1)戈谢病 (Gauchers disease):又称脑苷脂网状内皮细胞病,为葡萄糖脑苷脂酶缺陷所致,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大量沉积,本病分婴儿型,幼年型和成人型,三型均具有肝脾肿大及骨髓中戈谢细胞浸润。

(2)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又称含神经磷脂网状内皮细胞病,系一种家族性类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神经磷脂酶缺陷而引起神经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蓄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有大量的含神经磷脂的网状细胞。

(3)胱氨酸 病(cystinosis):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胱氨酸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粒细胞,肾脏,角膜和甲状腺中沉积为其特征,胱氨酸主要沉积在细胞溶酶体中,使细胞受损害乃至死亡。

(4)黏多糖病Ⅰ型(Hurler综合征):早期即可出现肝脾肿大。

7.与脾肿瘤(splenic tumor)鉴别 原发性脾恶性肿瘤罕见,恶性肿瘤转移到脾也极少见,脾脏肿瘤可致脾脏肿大,质硬,表现不平滑。

8.与脾囊肿 (splenic cyst)鉴别 罕见,可分为真性脾囊肿和假性脾囊肿两类,真性囊肿进一步分为表皮性(如皮样囊肿 ),内皮性(如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性(如包虫病 )3种,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及炎症性3种,脾囊肿患儿在查体时可于左上腹扪及囊样肿块,柔软,光滑,有波动感,多无移动,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脾区囊性肿物。

治疗

就诊科室:外科 肝胆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愈率: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一)治疗   

以脾功能亢进为主的病例,脾切除后常得到良好效果,短期内血象迅速正常,终获痊愈。以门静脉高压为主的病例,须同时施脾肾静脉吻合术。以肝硬变为主的病例,由于肝细胞已有严重损害,手术治疗并无裨益,应采取支持疗法,高蛋白、高糖类膳食,多种维生素、铁剂或肝剂对贫血有功效,必要时给以输血,若同时伴有出血倾向者,以输新鲜血为宜。腹水明显者用利尿剂。对食道静脉曲张者,可由静脉注入加压素0.1~0.2U/min,能使内脏的动脉及肝动脉收缩,从而暂时减低门脉压使出血停止。   

1.脾切除手术 本病出现较重的脾功能亢进现象时,应考虑脾切除手术。手术后的预后依照梗阻的部位及手术方法而不同。如梗阻在脾静脉,切除后效果较好,可获痊愈。以肝内或门静脉病变为主的病例,切脾后仍可能出血,但可减轻脾功能亢进现象。   2.分流术 为了减轻门静脉高压症,尤其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予以外科手术治疗。将压力高的门静脉血流,直接分流到压力较低的下腔静脉系统(门体静脉分流术),实为一种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方法。本病早期肝功能正常,如果手术分流成功,临床即获痊愈。分流手术指征:  

(1)年龄:小儿年龄在6岁以上,吻合血管直径最好在0.6cm以上。   

(2)一般状态:小儿一般状态良好,血浆蛋白总量在6g以上,白蛋白在3g以上者。   

(3)病史:病史中有2次以上出血者,或1次出血并脾大,脾功能亢进者。   

(4)有明显食管静脉曲张:患儿虽无呕血史,但检查有明显食管静脉曲张者。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发展,小口径的血管吻合成功率有明显增加,婴幼儿时分流术亦有成功的报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行分流术后效果不如肝外型好。门-体循环分流术后,一些有害物质可不经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肝性脑病发生率增加。   

3.保守疗法   

(1)肝硬化患者:在手术成功后可不再大呕血,但肝功能一般继续减退,预后不好。如果肝硬化已经发展到肝细胞严重损害,出现腹水或黄疸,则从远期效果着想,脾切除无实际治疗价值,可采取保守疗法。   (2)食管静脉曲张:关于食管静脉曲张的治疗,对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不宜行急症手术,采取保守疗法使用止血药物。可由静脉注入加压素(vasopressin,pitressin)0.1~0.2U/min,能使内脏的动脉及肝动脉收缩,从而暂时减低门静脉压,使出血停止。其副作用为高血压,循环扩容及低钠血症。   

(二)预后   

肝功能正常,如果手术分流成功,临床即获痊愈。肝硬化患者,预后不好。本病征预后多呈慢性过程,最终结局常因消瘦、衰竭、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严重肝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有晚期病人经脾切后亦有治愈的机会,少数病人,病程进展快,1~2年内迅速进入晚期。

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饮食保健

医生的指导为主。

1.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活血化瘀的食物。

南瓜子仁

青豆

绿豆

黄豆粉

1.忌吃含有人工色素丰富的食物; 2.忌吃易过敏的食物。

白砂糖

花生(炒)

白扁豆

田螺

1.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3.宜吃活血化瘀的食物。

珍珠笋番茄蘑菇汤

蘑菇鸡丝蛋花汤

蘑菇木耳西兰花腐竹汤

鲜百合冬菇西兰花汤

菜花肉饼

蛋蓉菜花汤

豆薯小米粥

小米素羹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