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瘘

小肠瘘

当肠道与其他空腔脏器或与体表间存在异常的通道时即为肠瘘,发生於小肠的为小肠瘘,小肠瘘又可根据座位於何段小肠而分为十二指肠瘘,空肠瘘和回肠瘘。当肠瘘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胆道,尿路、生殖道或其他肠段相通时称为内瘘;反之,如与体表相通则外瘘,十二指肠及屈氏韧带下方100cm范围内的肠瘘为高位瘘,远段回肠瘘则为低位瘘。根据小肠瘘排液量的多与少又可分为高流量瘘和低流量瘘。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2%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败血症  休克  消化道出血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肠内营养乳剂(TP) 肠内营养混悬液(SP)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8000——20000元)

温馨提示

病理性肠瘘于出院后3个月、半年复诊,检查原发病(肠结核、克隆病等)的情况。因创伤所致的肠瘘在有腹部症状时应来院诊治。

病因

小肠瘘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手术,损伤,疾病引起和先天性等,其中绝大部分为手术所引起。

(一)手术所致 手术为小肠瘘最常见的原因,西安医学院王居邻等报告1957~1983年间收治的82例小肠瘘中95.1%为手术后发生的,Roback等报告55例高位小肠瘘除1例为Crohn病并发肠援外均发生於手术后,手术后产生肠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胃肠道吻合口漏:是引起肠瘘的常见原因,很多吻合口漏是由於操作技术上的缺点,例如吻合两端胃肠道管径相差过多,吻合时对合不够均匀使在一处存在较大孔隙;吻合口吻合过密或过疏;吻合口血供不足或张力过高;吻合部肠壁水肿,疤痕或有癌肿浸润等,又手术后吻合口远端肠道梗阻或近侧胃肠道减压不良亦为产生吻合口瘘的原因。

(2)十二指肠瘘:由於仅有部分腹膜复盖,十二指肠在吻合或缝合后易发生瘘,按瘘发生於残端缝闭处或肠壁切开缝合处可分为端瘘和侧瘘,其中以侧瘘丢失肠液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端瘘多发生在胃切除术后,或因残端有疤痕组织,或因血供不足,或因缝合操作不当,如内翻过多,张力过高等引起,侧瘘很大一部分乃经十二指肠奥狄氏括约肌切开成形术后,或因切开缝合时有疏漏产生十二指肠后壁漏,或因十二指肠前壁纵切后横缝张力过高而漏;亦可发生於右肾切除术或右侧结肠手术时误伤十二指肠。

(3)手术损伤:腹部手术时如显露不佳或广泛肠粘连,或因术者经验不足,动作粗暴时可损伤肠壁或其血供应而造成肠瘘,其中特别以广泛性肠粘连手术分离最易损伤肠壁,需特别予以注意。

(4)手术后遗留纱布等异物或引流管,钢丝缝线等放置不当:腹腔内遗留纱布大多造成肠穿破和腹腔脓肿,脓肿或自行穿破切口,或经手术引流后形成外瘘,腹部手术后安放引流管不当(管太硬,导管紧压肠壁上)可压迫,磨损肠壁而形成外瘘,手术后腹壁盲目戳创放入引流管时应小心轻柔以避免损伤,此外腹腔内引流管负压吸引有可能吸住肠壁,引起肠壁缺血坏死穿孔,应予避免,如有必要持续负压吸引,应当用双套管引流,为减张用钢丝缝线最好放在腹膜外,否则当肠过度胀气时钢丝压在肠壁上而发生肠瘘。

(二)外伤 腹部锐性或钝性外伤均有可能损伤肠管而成肠瘘,尤其是部分位腹膜后的十二指肠,因固定而易受挤压伤,肠穿破一般进入游离腹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后壁穿破形成腹膜后脓肿,以后可破入游离腹腔。

有报道针刺治疗造成肠瘘的,放射治疗也有可能损伤肠壁而造成瘘。

(三)疾病造成小肠瘘 急性阑尾炎穿孔后常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引流后往往形成阑尾残端瘘,炎性肠病如Crohn病,肠结核等和肠道肿瘤均可形成肠穿破和肠瘘,Crohn病和腹腔脓肿等炎性疾病尚可造成不同肠段间的内瘘,另一种常见的内瘘为胆囊或胆管与肠段间的内瘘,当胆囊因炎症与十二指肠发生粘连后,胆囊内结石可压迫胆囊粘连处造成缺血,坏死后成为内瘘(胆囊十二指肠瘘),胆囊瘘也可通入胃或结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亦可合并胆囊或胆管十二指肠瘘,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脓肿后也可破溃入肠道而形成肠瘘。

(四)先天性异常 卵黄管未闭可造成先天性脐部肠瘘。

小肠瘘引起的病理生理可因瘘部位的高低而异,一般说高位肠瘘的生理扰乱较低位瘘为重,大致有下述病理生理改变。

(一)失水和电解质,酸硷平衡的紊乱 成年人每日胃肠道分泌液量估计为7000~10,000ml,大部分在回肠和结肠近段重行吸收,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高位小肠瘘每日丧失肠液量较多,可高达7000ml,因此,如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可很快造成脱水,低血容量,周围循环衰竭,休克。

在大量失水的同时尚有电解质的丢失,具体根据瘘的部位而异,如主要丢失胃液则电解质的丢失以H+和Cl为主,如损失肠液则以Na+,K+和HCO3为主,一般小肠瘘可每日丢失NaCl2~40g,随着电解质的丢失必然影响酸硷平衡,大量硷性肠液丧失往往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如丧失酸性胃液则可产生低钾性硷中毒。

低位肠瘘的水和电解质的丢失较少,如回肠远段瘘每日失液量仅200ml左右,很少引起严重的生理扰乱。

高位小肠与结肠间的内瘘将一长段具有重要消化吸收功能的肠段短路,可产生严重腹泻,同样可引起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障碍。

(二)感染 少数小肠瘘乃手术引流处不愈合而形成,如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不愈合;另有一些内瘘系通过已粘连的两个空腔脏器间逐渐穿通而形成;这些瘘在形成过程中不伴有明显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然而大多数肠瘘在形成过程均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并发脓肿,单个或多个,病人有发热,腹痛,腹胀,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纳差,腹泻或无排便排气,消瘦,中毒症状,甚至败血症,休克,死亡;亦可饼发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中毒性肝炎,ARDS,肾功能衰竭等。

(三)营养不良 随着肠液的丢失尚有大量消化酶和蛋白质的丧失,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损害,於是造成负氮平衡,维生素缺乏,病人体重急剧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甚至形成恶液质而死亡。

(四)瘘口周围皮肤糜烂 由於消化液长时间浸蚀,瘘口周围皮肤极易发生糜烂,病人诉剧烈疼痛,尤其高位肠瘘肠液内含丰富消化酶,更易产生皮肤损害,腹腔内瘘管旁肉芽组织亦可受消化液的腐蚀而出血。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小肠瘘发生后的局部损害和全身影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瘘位置的高低,流量的大小以及引流的通畅程度,小肠瘘发生后机体可出现下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1)体液,电解质的紊乱和酸碱失衡:成年人每天胃肠道分泌量为7000~8000ml,其大部分在回肠和近端结肠重吸收,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高位小肠瘘者每天丢失肠液量较多,可高达数千毫升,因此,如病人未能得到及时适量的补充,很快即可出现明显的脱水以及酸碱失衡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周围循环和肾功能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甚至死亡。

在丢失大量水的同时尚有电解质的丢失,具体视瘘的部位而异,如主要丢失胃液则电解质丢失以H+和Cl-为主,如损失的以肠液为主则以Na+,K+和HCO3-为多,随着电解质的丢失必然会影响酸碱平衡,大量碱性肠液的丢失则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如主要丢失酸性胃液则产生低钾性碱中毒。

低位小肠瘘的水,电解质丢失较少,如远端回肠瘘每天失液量仅200ml左右,很少引起严重的生理紊乱,因而对全身的影响较小,适当补充后多能维持平衡。

高位小肠与结肠间的内瘘使一长段具有重要消化吸收功能的肠段旷置,可产生严重腹泻及水,电解质失衡和营养障碍。

(2)感染:肠瘘发生后,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常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如不及时引流则可导致中毒性休克,甚至在短时期内死亡,如瘘的位置较低,瘘口小,流量低,则可先引起局限性腹膜炎,随后发展为腹腔脓肿,脓肿穿破后形成肠外瘘,如引流不及时或不通畅,感染可继续加重,发展为败血症,亦可伴发应激性溃疡出血,肝功能受损,ARDS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腹膜炎及腹腔脓肿是肠瘘早期最主要的病理损害,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的引流极为重要,可中断其发展,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3)营养不良:由于瘘出液中大量消化酶的丢失,不仅使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而且会丧失大量的蛋白质,同时肠瘘病人常不能进食,因此必然造成显著的负氮平衡,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患者体重急剧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器官萎缩,不但伤口愈合不良,而且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严重感染,过度的消耗最终致恶病质而死亡,这种改变在高位小肠瘘较低位瘘为突出。

(4)瘘口周围皮肤糜烂:受消化液中酶的消化腐蚀,瘘口周围皮肤常出现潮红和不同程度的糜烂,其范围逐渐扩大,难以控制和治疗,且疼痛剧烈难忍,低位小肠瘘瘘口周围皮肤亦可发生湿疹和皮炎,或发生疖肿及蜂窝织炎等软组织感染。

(5)肠瘘本身的病理改变:肠瘘的发展变化与其最终结局总是与肠瘘所在部位的肠管与邻近组织的病理情况密切相关,在早期,肠瘘附近的肠管多有水肿和炎症,并常伴有相应的动力障碍,因而导致肠内容物的滞留以及肠内压的增高,使瘘口继续增大,瘘出液亦增加,经过引流及抗感染等其他治疗后,肠壁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及水肿逐渐消退,肠道的通畅性恢复,瘘口亦随之缩小,流出量开始减少,肠瘘周围粘连,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管状瘘,最后瘘管被肉芽组织填充并形成纤维瘢痕而愈合,这是小肠瘘由小变大,经过妥善处理后再由大变小而最终愈合的过程。

有一部分瘘不能自然愈合,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为了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根据肠瘘的全身及局部病理变化过程,可把整个病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肠瘘的发生到病情稳定,一般为2~3周,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由于丢失大量肠液所造成的水,电解质失衡,在治疗上应针对上述几个矛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力争使病情早日稳定。

第二阶段:腹膜炎已得到控制,脓肿已被引流,肠液的丢失开始减少,病情相对稳定,随着病期的延长,营养问题将转为主要矛盾,应把减少肠液的丢失,补充营养,促进肠瘘的缩小及伤口愈合放在重要地位,如果此阶段旷日持久,仍可发生其他并发症,甚至导致病人衰竭而死亡。

第三阶段:全身情况从稳定转向好转,体重开始增加,瘘口局部随着肉芽组织的增生和瘢痕的形成而逐渐缩小,大部分管状瘘可自行闭合,不能自行闭合的管状瘘以及唇状瘘,也具备了进行手术修补的条件,经过必要的准备可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2.分类 肠瘘的分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常用的分类方有以下几种:

(1)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损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等3种。

(2)根据解剖部位分类:根据瘘的原发部位而命名,如十二指肠瘘,空肠瘘,回肠瘘和结肠瘘等,有人把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100cm范围内的肠瘘称为高位小肠瘘,远端回肠瘘则称为低位小肠瘘,这种分类主要着眼于可能引起的水,电解质失衡的性质和程度,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3)根据肠瘘与皮肤相通的情况分类:可分为间接性(亦称为复杂性)和直接性(亦称为单纯性)两种,一般在瘘的始发阶段多为间接性肠瘘,肠内容物聚集在腹腔某处而间接地引流到腹外,这种肠瘘对病人的危害性最大。

(4)根据瘘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唇状瘘和管状瘘,前者是指肠黏膜部分外翻与皮肤周边愈着呈唇状而得名,此瘘多不能自愈,后者则不然,此分类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5)根据肠瘘发生在肠管的侧面还是断端分类:可分为侧瘘和端瘘,侧瘘丢失的肠液较为严重,预后也较差。

(6)根据空腹时24h内经瘘口的流出量分类:可分为高流量性和低流量性两种,一般在24h内经瘘口流出1000ml以上肠液的称为高流量性肠瘘。

(7)根据瘘的数目分类: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这些分类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出发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对瘘的各个方面作出估计,以便于指导临床治疗,因此,当肠瘘发生后,经过一个阶段的紧急处理,要尽可能对已发生的肠瘘作出定性,定位以及定量的诊断,综合上述各种分类,作出全面的综合判断,以便更好地安排治疗计划。

预防

小肠外瘘多数是在腹部手术发生的,其主要原因有机体内环境,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等,除急诊手术时间紧迫外,对择期手术应作充分的术前准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营养,控制感染,将有效地减少肠瘘的发生。

对广泛的腹腔粘连手术,操作要耐心细致,减少肠壁的损伤,范围小的浆肌层破裂要予修补,损伤范围较大而其累及的肠段不长者,可考虑切除粘连肠段,对炎症性肠梗阻的手术指征要严格掌握。

吻合口破裂是导致肠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吻合口破裂导致肠瘘的原因很多,吻合技术是其中关键,缝合过密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而愈合不良,缝合过疏可引起吻合处渗漏,术后有效的胃肠减压是预防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控制腹腔内感染是保证吻合良好愈合的要素,必要的腹腔引流也是重要的。

并发症

败血症 休克 消化道出血

小肠瘘每日丧失肠液量较多,如未能得到及时补充,可很快造成脱水 ,低血容量,周围循环衰竭,休克 等并发症。

小肠瘘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 ,可出现腹泻 或无排便排气,消瘦,中毒症状,甚至败血症 ,休克,死亡;亦可并发发应激性溃疡 ,消化道出血 ,中毒性肝炎 ,ARDS,肾功能衰竭等。

症状

腹膜炎 恶心 腹部压痛 里急后重 腹腔感染 败血症 腹痛 腹部不适 消瘦 呃逆

典型例子为一位胃肠道手术后2~7天的病人,术后来顺利恢复,体温持续在38℃以上,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诉全身不适,腹胀,胃肠道功能未恢复,表现为恶心 ,呕吐,无排气排便或大便次数增多,为水样稀便 ,量少,解便后依然腹胀不适,体格检查时除腹胀外有腹部局限或弥漫性触痛,但一般无肌强直,上述为腹腔感染,腹膜炎,腹腔脓肿,肠麻痹 的表现,如果未能及时诊断处理,在切口处出现红肿,旋即穿破排出多量脓性液体,初为脓性,继为脓血性,1~2天后即为肠内容物,根据瘘位置高低而漏出液量和性质不同:高位小肠瘘失液量多而质稀薄,含胆汁和胰液;低位瘘漏出液量较少而量稠,高位瘘或瘘远侧有梗阻时失液量多,可造成重度脱水 和电解质紊乱,多数肠瘘伴有一个或多个脓肿,成瘘后一般引流仍不通畅,加上营养补入困难,病人很快消瘦 ,营养不良 ,可伴发持久的脓毒症和败血症 ,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如肠瘘引流通畅,腹腔感染就可被控制,病人一般情况好转,又瘘口经久不愈,尚可引起周围皮肤糜烂。

小肠瘘的临床表现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而异,而且瘘形成的不同时期亦有不同表现。

一般于胃肠道手术后2~7天,病人主诉不适,腹胀,胃肠功能未恢复,体温持续在38℃以上,脉搏每分钟>100次,白细胞计数增高,表现为恶心,呕吐,无肛门排便,排气,或大便次数增多,但量少,为水样稀便,解便后仍感腹部不适 ,腹部体征呈腹腔感染,腹膜炎,肠麻痹表现,腹部切口红肿,为典型的切口感染,当切口穿破后可排出脓血性液体,24~48h后流出大量液体,即肠液,经引流后,病人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可有所好转。

由于丢失大量肠液,可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失衡,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人不能进食,加上营养补充又困难,很快出现体重下降,消瘦,表现为营养不良,病人又可并发脓毒血症 和(或)败血症,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如引流通畅,感染得到控制,一般情况好转,又能及时有效地补充营养,瘘口可自行关闭。

另由于大量肠液自瘘口流出,因此瘘口周围皮肤往往潮红,糜烂,呈湿疹 样改变。

引流量的多少,对于估计瘘位置的高低很有价值,一般讲,高位小肠瘘引流量多而质稀薄,内含胆汁及胰液,而低位小肠瘘的引流物较少且质稠,切口筋膜裂开的引流液较清,多发生于术后2~5天,因此,发生时间有助于鉴别切口筋膜裂开还是早期肠管破裂。

腹部外伤或手术后,凡出现以下情况时,即应考虑有肠瘘的可能:

①腹部切口或创口和(或)引流管有持续多量的渗液,

②自切口或引流管出现胆汁样液体,排出气体或引流出粪便样液体,

③术后出现持续的膈肌刺激(如呃逆 ),盆腔刺激(如里急后重 )或腹膜炎体征,

④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以及腹痛。

应当指出,术后出现腹膜炎症状和体征时,应考虑有肠瘘的可能性,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对腹腔感染的反应与正常人不同,腹痛以及腹肌收缩等反应均明显减弱,因此,面对一位术后持续体温在38℃以上,脉搏每分钟≥100次,仅有腹胀而无明显腹痛,亦无腹肌强直的病人,应警惕存在腹膜炎的可能,此时B超,腹部X线摄片和诊断性腹腔穿刺常会有阳性发现,必要时可重复检查,如一时不能完当外瘘形成后,诊断已不困难,但为证实诊断和进一步了解其病理,可作下述检查。

(1)口服染料试验:乃最简便实用的方法,给病人口服染料如美蓝,骨炭末,刚果红或靛胭脂等,观察有无染料从瘘口排出,并根据排出的时间推测瘘的部位高低,排出染料数量的多少也可作为推测瘘口大小的一个因素。

(2)瘘管造影:是更可靠更直接的检查方法,从瘘口插入一根细塑料导管,瘘口用金属物作标志,从导管注入造影剂如泛影葡胺,12.5%碘化钠或碘油等,同时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剂的走向,此时可调节导管插入深度,造影剂注入数量和病者体位,挑选合适时间摄片,并在几分钟后可重复摄片,据以了解瘘管长短,通向何段肠道,有无脓肿存在等。

(3)胃肠道钡餐造影:亦可显示肠瘘的部位,但由於钡剂较水溶性造影剂为稠,较难完整显示整个瘘管和脓肿,但可观察有无瘘远侧肠道梗阻,另一方面小肠内瘘无法作上述瘘管造影等检查,胃肠钡餐检查就成为主要的诊断检查措施,如怀疑结肠瘘时也可作钡剂灌肠检查,如为胆系肠道间内瘘,腹部平片就可见到胆道内气体显影,在钡餐时则可见到钡剂通过胃肠道瘘口向上进入胆囊或胆管而证实诊断。

小肠瘘的临床表现因不同部位,不同病因而异,而且肠瘘形成的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表现,现以最常见的腹部手术后小肠瘘为例作介绍。

全排除肠瘘诊断,可先予禁食,放置胃肠减压。

检查

1.口服染料试验 乃最简便实用的方法,给病人口服不吸收的染料,如亚甲蓝,骨炭末,刚果红或靛胭脂等,观察有无染料从瘘口排出,并根据排出的时间推测瘘的部位高低,排出染料数量的多少也可作为推测瘘口大小的一个因素。

2.瘘管造影 是更可靠更直接的检查方法,从瘘口插入一根细塑料导管,瘘口用金属物作标志,从导管注入造影剂如泛影葡胺,12.5%碘化钠或碘油等,同时在荧光屏上观察造影剂的走向,此时可调节寻管插入深度,造影剂注入数量和病者体位,挑选合适时间摄片,并在几分钟后可重复摄片,据以了解瘘管长短,通向何段肠道,有无脓肿存在等。

3.胃肠道钡剂造影 亦可显示肠瘘的部位,但由于钡剂较水溶性造影剂为稠,较难完整显示整个瘘管和脓肿,但可观察有无瘘远侧肠道梗阻,另一方面小肠内瘘无法作上述瘘管造影等检查,胃肠钡餐检查就成为主要的诊断检查措施,如怀疑结肠瘘时也可作钡剂灌肠检查,如为胆系肠道间内瘘,腹部平片 就可见到胆道内气体显影,在钡餐时则可见到钡剂通过胃肠道瘘口向上进入胆囊或胆管而证实诊断。

4.CT,B超检查 B超有利于腹腔脓肿的定位诊断,肠袢间隐匿部位的脓肿因肠腔的积气而影响检查时,腹部CT 检查帮助诊断。

诊断鉴别

胃肠道手术或腹部外伤后从切口或创口持续流出肠内容物就提示有肠瘘存在,如手术或伤后出现腹膜炎 症状和体征时亦首先应当考虑到有肠瘘的可能而应予以确诊并处理,有时经验不足的外科医师面对一名发热38℃,脉率100次/分,腹胀 ,腹部压痛 的术后病人往往由於其无主诉腹痛 ,发热不太高,又无腹肌强直 而迟疑不决,贻误诊断时机而肇致死亡,实际上腹部手术后病人对腹腔感染 的反应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发热,腹痛,腹肌收缩等反应均明显减弱,这一点应予注意,遇到这类病例,应作B超和腹部摄片检查,观察有无腹腔或膈下脓肿 或膈下游离气体,有阳性发现应予引流;即使无阳性结果仍不能除外,可作腹腔穿刺以证实临床诊断,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检查。

与小肠损伤 相鉴别,胃肠道手术或腹部外伤后从切口或创口持续流出肠内容物就提示有肠瘘存在。

治疗

就诊科室:外科 普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 肠内营养乳剂(TP) 肠内营养混悬液(SP)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8000——20000元)

(一)治疗

小肠内瘘的治疗首先要解决原发病变,如为肠Crohn病或其他腹腔内炎性病变所致,应先控制原发病的急性病变,然后施行手术治疗。可施行单纯瘘口修补术,如胆囊十二指肠瘘可在分离二者间粘连后切除十二指肠瘘口四周的疤痕组织后横行缝合创口,再切除病变的胆囊。如内瘘处肠管有疤痕狭窄、肿瘤或重度炎症等,宜切除病变肠段作对端吻合。

小肠外瘘的治疗因不同病期而异。以下分三个时期来叙述,但需指出,下述时间的划分只是大致的,是可以根据不同病人而变化的。   

1、早期

腹膜炎期,大致在发病后2~4周以内。治疗的关键是及早通畅地引流,控制感染,同时纠正低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紊乱,注意保护瘘口周围皮肤。   (

1)发现腹腔脓肿,即予彻底引流:诊断腹膜炎或腹腔脓肿后,可作短时间准备后及早剖腹引流。吸尽脓液,找出瘘口,冲洗腹腔后安置双套管引流。注意有多发脓肿的可能而勿遗漏。引流管宜放到瘘口附近的最低位。最好在双套管上另固定一根细塑料管以作冲洗用,可不断用含抗生素的无菌水冲洗脓腔和引流管,以保证良好引流。   

(2)纠正低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紊乱:很多肠瘘患者有血管内和组织间液的重度丢失。所以在剖腹引流前应首先纠正低血容量,并补充足量的等渗液。同时安放胃肠减压使胃肠道处於功能静止状态,减少分泌,减低丢失量。引流术后的补液量和组成可参考肠瘘引流量和胃肠减压量,尿量,皮肤的弹性等加以调节,尚可测定电解质和血气分析以了解电解质和酸硷平衡的紊乱程度,必要时亦可测定中心静脉压。一般在治疗头几天内即可完全纠正,以后再根据丧失量予以补充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3)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扩散:可应用一种广谱抗生素和一种氨基甙类药物,如疑有厌氧菌可加用甲硝达唑。必须强调的是,抗生素不能替代手术引流,只能作为手术治疗时的辅助措施。如经过上述治疗后仍继续有感染中毒现象,提示尚有腹腔脓肿存在的可能,须重复摄片及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检查以发现脓肿予以处理。   

(4)控制肠瘘,防止皮肤糜烂:小肠瘘尤其高位肠瘘由於含大量消化酶,极易引起皮肤糜烂,病人深感痛苦,且影响瘘管的手术治疗。对不同病人应设计不同的收集肠瘘液的方法。除最常用的双套管负压持续吸引的方法外,尚可让病人俯卧在分开的被褥上,让瘘口处於身体的最低位。每日记录引流液量以了解瘘的发展,并据以决定补液量。瘘口周围皮肤必须涂氧化锌软膏,Karaya胶等以防止皮肤糜烂。   2、中期 大致为病后第2、3个月。腹腔内感染已基本控制,外瘘已形成。此期除继续注意保持良好引流和控制感染外,继续保护瘘口旁皮肤。更重要的是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争取肠瘘自行闭合。   

肠瘘的死亡原因除感染未能控制而合并脓毒症外,另一重要原因乃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这是由於从肠瘘丧失过多,而热卡的摄入不足。很多作者强调治疗肠瘘时改善营养的重要作用。南京军区总院报告血清白蛋白低於2.5g/dl者33.8%死亡,高於2.5g/dl者仅L6%死亡。   

补充营养的方法有多种,应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1)静脉营养:肠瘘初期不可经口进食,因为食物可在肠道内刺激消化液分泌而增加肠液的丢失,加重营养不良。所以在肠瘘的初期安放胃肠减压让胃肠道休息是必要的。在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后即可开始静脉营养。祗需控制感染,静脉营养完全可以使病人获得正氮平衡并保持满意的营养状态。如有必要,静脉营养可在肠瘘的整个治疗过程继续应用。肠瘘病人每日需要热卡3000卡以上,外周静脉补液难以完成这一要求,需在中心静脉内插管。长期大静脉内插管要注意防止导管感染。有关静脉营养的具体方法可参阅第4章外科代谢和营养。   

(2)经导管或经口进食:从长远看,经消化道给营养优於经静脉营养,因为肠粘膜自身的代谢很大部分依靠肠腔内营养物。方法根据瘘位置而异。高位瘘可经口插管至瘘口下方灌注高热量高蛋白流质食物或混合奶,亦可在瘘远端作空肠造口灌注营养。低位瘘如回肠远段或结肠瘘可经口进正常饮食或要素饮食。中段肠瘘的营养补充较为困难,往往除静脉营养外以给要素饮食效果较好。要素饮食含有大多数为单纯分子形式的营养物,包括寡肽氨基酸,三酸甘油酯、脂肪酸、低聚糖等,并按需加无机物和维生素。   

通过以上治疗,约40~70%的肠瘘可自行愈合。   

2、后期

指肠瘘发生3个月后。此时营养维持满意,胃肠道功能已恢复,如肠瘘未愈合,可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可试用较简单的堵塞疗法:肠瘘远侧应当无梗阻,局部无肿瘤,脓肿或异物。当瘘口不大,瘘管尚未上皮化时,可用各种简单的堵塞瘘口的方法,如油纱布填塞,医用胶填塞,橡胶片堵塞等等。如仍无效,可施行手术治疗。   

(1)单纯肠瘘修补术:适用於瘘口较小、周围感染基本控制者,应切除瘘口周围疤痕后再缝合,否则易失败。多数小的内瘘适宜於施行修补术。一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早期也可试行修补术,但失败率高。近年来用肠段浆膜片贴补覆盖修补处,可提高修补成功率。   

(2)瘘口部肠段切除吻合:是肠瘘手术治疗最常应用的方法,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   

(3)肠瘘旷置术:适用於瘘口部肠曲粘连成团难以分离时,在粘连团外分离出远近侧两肠段予以切断后将远近两游离肠段对端吻合恢复肠通路,粘连团两端残端或缝闭或作腹壁造口,待瘘愈合后再作二期手术切除粘连肠团。  

(二)预后   

小肠外瘘的死亡率为10%~20%,在其预后因素中,患者的年龄、肠外瘘的病因、腹腔感染、瘘口的部位和数目、肠液引流量的多少均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如70岁以上的小肠外瘘死亡率达62%;高流量瘘的死亡率超过20%;多发瘘的死亡率高于单发瘘;正常肠段的肠瘘死亡率不足20%,而病例肠段可达48%,放射性肠炎达77%,新生物肠段为54%;急诊手术引起肠瘘的危险性较择期性手术增加3~4倍;伴有腹腔感染者的肠瘘死亡率高。

护理

护理:

1. 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 准确记录出入量。按医嘱定时采取各种监测标本(血、尿、肠液等)。

3.密切观察双套管负压引流、各种处理瘘口的措施,如“内堵”等情况,并及时加以调整,以保持治疗效果。

4.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防止褥疮。

5.按要求做好全胃肠外营养、要素饮食的护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6.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告知经治医师进行处理。

7. 肠瘘手术前后的护理与一般腹部手术相同,但术前应重视肠道的准备及腹壁皮肤的清洁处理,术后注意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腹腔内有无感染或再漏的现象。

饮食保健

小肠瘘患者忌食

肉类:没有富含纤维的纤维。如果没有充分咀嚼,肉类就不易消化,导致肠内细菌繁殖。统计表明,在肉类消费大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饱和脂肪:饱和脂肪是指动物脂肪和人造脂肪奶油。饱和脂肪的聚集改变了肠道内的菌群状况,增加了那些促使胆汁酸盐变为致癌物质的细菌含量。

谷蛋白:谷蛋白会形成一种糊状的黏性物质,附着在肠道内壁上。它延缓了食物的通过,容易引发肠道腐败,而且妨碍了维生素B族的吸收。

白糖:有利于细菌在肠道内迅速繁殖,特别是大肠杆菌,它易于形成草酸,是风湿病的诱因。

精制面粉:容易使大便变硬,特别是在食物结构中缺乏水果和蔬菜时,食用者的情况会变得更加严重。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2.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3.宜吃膳食纤维类食物。

鹿肉

鸡肉

南瓜子仁

栗子(熟)

1.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红薯、洋葱、芋头;2.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饭、年糕、米粑;3.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鱼、咸蛋。

干腌菜

芝麻

杏仁

青豆

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2.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3.宜吃膳食纤维类食物。

羊肉汤面

肉片粥

小米素羹

豆薯小米粥

小米粉粥

雪菜牛肉粥

芹菜牛肉粥

牛肉菜粒羹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