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伴癌综合征

胃肠道伴癌综合征

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系指由于消化系的某些癌瘤所伴发的一些症候群,如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脱水等。它不包括肿瘤的一般全身性影响, 如黄疸、发热、消瘦等, 也不指经典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胃肠外表现。治疗主要是原发癌瘤的切除,也可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治疗,对控制腹泻有效。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本病发病率约为0.0003%--0.0009%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褥疮  水肿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肿瘤内科 肿瘤外科 肿瘤科 普外科 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50%

常用药品: 抗癌平丸 阿魏化痞膏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温馨提示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

病因

生理学的研究已证实,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分解产物中,仅10%左右从肠道排出,因此认为正常人生理情况下胃肠道蛋白质的丢失可以忽略不计。

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

1.胃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导致蛋白渗出或漏出。

2.黏膜细胞损伤或缺失,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漏入肠腔。

3.肠淋巴管阻塞,肠间质压力升高,使富含蛋白质的肠间质不但不能保持在间质中或被吸收入血循环,反而使其溢出,进入肠腔而丢失。肠道炎症引起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炎症区细胞外液和炎性液体渗出所致。在正常情况下,漏入胃肠道的血浆蛋白量不多,估计这些蛋白质不到血循环白蛋白的6%,只相当于这些血浆蛋白每天分解率的10%~20%,其中90%以上被消化后又重新吸收,因此,胃肠道的分解代谢在血浆蛋白总的分解代谢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时,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的丢失远越过正常丧失量。每天蛋白质在胃肠道的降解率可高达循环血浆蛋白质总量的40%~60%以上。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时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与蛋白质的分子量无关。血浆蛋白大量漏入胃肠道,致使血浆蛋白质半衰期缩短、周转率加快。有研究表明,本病时由于血浆蛋白质无论其分子大小均从胃肠道黏膜漏出,因而合成率越慢和(或)半衰期越长的血浆蛋白下降越明显。白蛋白和IgG 的半衰期较长,即使机体进行代偿性合成,其能力有限,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速率最多能提高1 倍;而IgG 等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还不受血浆浓度降低的刺激,所以白蛋白和IgG 的血浆浓度在本病时下降程度最重,使得本病患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周转率快、半衰期短的血浆蛋白,如转铁蛋白、铜蓝蛋白、IgM 等不易受到影响,本病时仅轻度降低。而纤维蛋白原半衰期最短、合成速率最快,故血浆浓度一般正常。丢失入胃肠腔的蛋白质在肠腔内被分解成氨基酸、肽而被再吸收入血循环,作为机体的氮源,如果丢失入胃肠道的蛋白质量较多、进入肠道的速度较快或肠蠕动较快,则有大量的蛋白从肠道排出。因肠淋巴管阻塞而致蛋白质从肠道丢失者,可同时有淋巴细胞从肠道丢失而致血淋巴细胞减少。此外,其他血浆成分如铜、钙、铁、脂质等也可从胃肠道丢失。

预防

预防:针对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预防的关键。治疗主要是原发癌瘤的切除,也可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治疗,对控制腹泻有效。

并发症

褥疮 水肿

1.主要为血浆白蛋白和IgG 的降低,早期常有易疲劳,消瘦,乏力,性功能减退,严重缺乏时,可见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有时出现褥疮 ,头发干枯,易脱落,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兴奋和激动,甚至可表现为表情淡漠,有些患者,尤其小儿可有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

2.由于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的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内转至组织间隙,以及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水钠潴留所致,出现全身性水肿 时下肢水肿最常见,也可见面部,上肢,或脐周水肿但全身性水肿罕见。

症状

腹泻 低蛋白血症 组织坏死 胃肠粘膜的通透性增高 分泌性腹泻 肠绒毛萎缩 休克 水肿 胃肠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淤积

一、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多见于胃癌和结肠癌,因癌组织坏死 脱落而引起相应胃肠粘膜的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大量从胃肠道漏出丢失,癌瘤压迫和堵塞淋巴管,引起胃肠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淤积 ,破裂,使大量蛋白丢失,临床上以低蛋白血症 和水肿 为主要表现。

二、小肠绒毛萎缩

可见于结肠癌,直肠癌,主要表现为腹泻。

三、腹泻,失水 和休克

主要见于结肠绒毛样腺瘤,偶见于消化道APUD系统肿瘤,如VIP瘤,胃泌素瘤和胰多肽瘤等,表现为分泌性腹泻 ,可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检查

1.X 线检查

胃肠道X 线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以下X 线征:胃肠黏膜皱襞巨大肥厚(见于肥厚性分泌性胃病);吸收不良的X 线征(肠腔扩张,雪花样或羽毛样钡剂沉着,钡剂呈分节状分布,见于各种伴有吸收不良的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疾病);小肠黏膜皱襞普遍增厚(淋巴瘤,克罗恩病,原发性肠淋巴管扩张症或继发性肠淋巴管阻塞);小肠黏膜呈结节样改变后指压征(淋巴瘤,克罗恩病),腹部CT 扫描有助于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

2.空肠黏膜活检

多块空肠黏膜活检对淋巴瘤,乳糜泻,嗜酸性胃肠炎,胶原性胃肠炎,肠淋巴管扩张症,Whipple 病等诊断有意义。

3.淋巴管造影

经足淋巴管造影对鉴别先天性或继发性肠淋巴管扩张有很大帮助,前者可见周围淋巴管发育不良和胸导管病变,造影剂滞留于腹膜后淋巴结,但肠系膜淋巴系统不充盈;后者造影剂可反流至扩张的肠系膜淋巴管,并溢出至肠腔或腹膜腔。

4.腹水检查

有腹水者可作诊断性穿刺,查腹水细胞,蛋白质,乳糜微粒 ,酶,恶性细胞等。

诊断鉴别

诊断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大分子物质消化道排泄试验,或α1-抗胰蛋白酶检测可以确诊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鉴别诊断

1.失代偿期肝硬化

有肝病史,肝脏缩小,脾肿大等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异常等,这些肝硬化的特点有助于与其鉴别。

2.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有大量的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尿蛋白排出率>3.5g/d,以白蛋白为主,血浆胆固醇增高,伴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尿化验有红细胞,颗粒管型,还可有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 的表现。

3.血浆蛋白消耗过多性疾病

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糖尿病 等,可引起消耗过多性低蛋白血症,但各有其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特点,有特异的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异常,找不到血浆蛋白从胃肠道过多丢失的证据。

4.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

主要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慢性胰腺炎 及某些小肠吸收不良疾病,粪便中蛋白质及其不完全分解产物增多,常伴粪脂含量增高,胰外分泌功能试验和相应的小肠吸收功能试验有异常,找不到血浆蛋白从胃肠道黏膜过多丢失的证据,但要注意有些引起蛋白质吸收不良的疾病也可引起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故不排除二者可同时或先后存在的可能性。

5.先天性低白蛋白血症

在儿童期就有明显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常<10g/L,血沉很快,血清胆固醇很高,球蛋白正常或增高,有时还需与长期透析,多次大量抽胸,腹水 ,蛋白质摄入不足,大出血,大面积烧伤 等导致低蛋白血症的情况鉴别,根据特有的病史,临床表现及找不到血浆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依据而得到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肿瘤内科 肿瘤外科 肿瘤科 普外科 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50%

常用药品: 抗癌平丸 阿魏化痞膏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治疗

治疗主要是原发癌瘤的切除,也可应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治疗,对控制腹泻有效。

预后

总之,确定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的病因,采用适当的外科,药物和(或)饮食干预,可部分或完全减轻这些患者的低蛋白血症,水肿 和其他临床症状,恶性肿瘤所致者预后不良,儿童患者诊治不及时引起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个别成人患者可因诊治不及时而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 和继发感染。

护理

1.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2.继续服用药物,做好护理。

3.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4.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饮食保健

注重软、烂、消化:食用的主食、蔬菜及鱼肉等荤菜,特别是豆类、花生米等硬果类都要煮透、烧熟使之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忌饮食无规律:胃炎的饮食原则上应清淡、对胃黏膜刺激小的为主,但并非清淡饮食就能缓解病人的症状。应以饮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少食多餐为原则。尤其是年老体弱,胃肠功能减退者,每日以4~5餐为佳,每次以六七成饱为好。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含量。

1、宜吃抗癌的食物; 2、宜吃保护胃黏膜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食物。

鹿肉

鸡内金

鸡肝

松子仁

1、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奶油、猪油、肥肉; 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 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米粑。

鸭掌

绿豆

赤小豆

白扁豆

1、宜吃抗癌的食物; 2、宜吃保护胃黏膜的食物; 3、宜吃膳食纤维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