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

螺菌病

螺菌病又名鸡螺旋体病,小螺菌鼠咬热。鼠咬热(rat-bit 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接触传播

并发症:心内膜炎  脑膜炎  心肌炎  肝炎  肾小球肾炎  贫血  附睾炎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风油精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温馨提示

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spirillary rat-bite fever)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发病,曾命名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l morsus-muris)。

此菌为一种棒状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无荚膜及芽孢,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约3~6μm,宽0.2~0.6μm,多数具有两三个粗而规则的回旋,亦可达4~5个回旋,一端或两端有鞭毛,暗视野下见运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亦可通过鞭毛前后穿行,小螺菌为需氧菌,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实验室常以鼠类腹腔接种方法分离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55℃ 30min即被杀死。

(二)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小螺旋体从咬伤部位侵入人体,沿受伤局部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反复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临床急性发作,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

本病表现为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变,基本病理变化为中毒性,出血性和坏死性改变,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肾小管中毒性出血性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脑膜有充血,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胃肠有卡他性炎症变化,在被咬伤的部位局部常出现水肿,单核细胞浸润及坏死,局部淋巴结增生肿胀。

预防

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

并发症

心内膜炎 脑膜炎 心肌炎 肝炎 肾小球肾炎 贫血 附睾炎

心内膜炎,脑膜炎 ,心肌炎 ,肝炎 和肾小球肾炎,贫血 ,附睾炎 ,胸膜渗出和脾肿大。

症状

高热 腹泻 乏力 恶心与呕吐 关节疼痛 谵妄 昏迷 发绀 寒战 便血

潜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疼痛,肿胀发绀 以至坏死,可形成水疱,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 ,局部淋巴结肿大 ,有压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时有寒战 高热 ,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 ,全身乏力 ,肌痛 ,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 ,但无关节腔渗液,严重者可有呕吐,腹泻 ,便血 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 ,昏迷 ,颈强直 等全身中毒症状,约50%患者出现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伤处开始,而后波及四肢及躯干,面部及掌跖处较少,皮疹形态多异,多为暗红色或紫色的斑丘疹 ,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基底较硬,不痛不痒可融合至数厘米大小,偶有玫瑰疹 或荨麻疹,经3~5天后,随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皮疹隐退,间隔3~7天后,体温又复上升,上述症状及皮疹再现,如不经治疗可反复发作持续3~8周,极少数患者可反复发作达1年以上,大多数经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逐渐变轻,热型也不规则,以至诊断困难。

未经治疗其病死率达6%左右,由于长期发作,常合并有其他并发症,如心内膜炎,脑膜炎 ,心肌炎,肝炎和肾小球肾炎,贫血 ,附睾炎,胸膜渗出和脾肿大 ,自抗生素应用以来,迁延不愈者已不多见,病死率下降,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2.病原学检查: 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采取症状明显期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0.25ml接种小白鼠,豚鼠的腹腔内,7~15天内取其被接种动物血液或腹腔液,用暗视野法或涂片 染色找小螺菌,值得注意的是,被接种动物要仔细筛选,排除其本身存在的小螺旋体感染。

关节渗出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获阳性结果。

诊断鉴别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鼠咬史及其特有的临床症状,如回归热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以及皮疹,确诊还有待动物接种找到病原菌。

鉴别诊断

应考虑与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 ,疟疾 ,回归热 ,斑疹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 等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风油精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一)治疗  

1.病原治疗

青霉素为两型鼠咬热的首选治疗药物,剂量为青霉素40万~8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7天。并发症心内膜炎时,剂量应加大为1200万~1500万U/d,疗程为3~4周。也可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虽不能防止本病发生,但对防止继发感染甚为重要,咬伤部位应立即用新洁而灭清洗、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冲洗湿敷。  

(二)预后  

采用上述抗生素治疗方案治疗后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护理

1、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2、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饮食保健

1、应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芹菜、韭菜、鱼干及各种粗粮。这些食物不仅粗糙不易消化,而且还会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但经过加工制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2、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咖啡、酒、浓茶等,以及过甜、辛辣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溃疡面加重病情;辛辣食物刺激渍疡面,使胃酸分泌增加;另外,溃疡病人还应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改变胃液的酸碱度,扰乱胃幽门正常活动。

3、应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泛酸多的患者应少用牛奶。

1.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 2.宜吃具有酸性的食物; 3.宜吃具有改善胃肠道功能的食物。

鸡内金

腰果

南瓜子仁

葵花子仁

1.忌吃烟熏的食物; 2.忌吃烘焙的食物; 3.忌吃油炸的食物。

螺丝菜

干腌菜

啤酒

田螺

1.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 2.宜吃具有酸性的食物; 3.宜吃具有改善胃肠道功能的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