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隙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系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1%-0.03%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骨科 骨关节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60-70%

常用药品: 通络生骨胶囊 正骨膏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温馨提示

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肢体的挤压伤(30%):

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迫,例如地震时建筑物倒塌压砸于肢体上,醉酒,CO中毒等昏迷病人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血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肢体血管损伤(25%):

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4h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症,例如股动脉或腘动脉损伤,在4h以后修复血管,可能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肢体创伤出血,在急救时上止血带时间较长,例如2~3h,肢体尚未坏死,除去止血带之后,肢体反应性肿胀严重者,在下肢可发生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处压迫,刺激或损伤肱动脉,导致痉挛或血流淤滞,致前臂肌肉缺血,发生Volkmann挛缩,亦是筋膜间隙综合征之一种。

肢体骨折内出血(15%):

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15%):

不少文献报道,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亦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可发生本征,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

髂腰肌出血(5%):

因外伤或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其他(10%):

截石位手术时,两小腿置于托架上,小腿三头肌受压超过5h,也可致本征,Macintosh报道5例,术后出现小腿后筋膜间隙综合征,前臂及手部输液渗出,也可致手筋膜间隙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当肢体遭砸压或其他上述病因之后,筋膜间隙内的肌肉出血,肿胀,使间隙内容物的体积增加,由于受骨筋膜管的约束,不能向周围扩张,而使间隙内压力增高,压力增高使间隙内淋巴与静脉回流的阻力增加,而静脉压增高,进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从而渗出增加,更增加了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使间隙内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即内容物增加→内压升高→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压升高→渗出增加→内容物增加,一般情况下,间隔区内压增高,均不至大于该间隙内动脉干收缩压,因而通过该间隔区供养远端的动脉血流减少,但不至中断,肢体远端脉搏减弱以至摸不清,但末端均有血运而不至坏死,由于间隔隙内压的增高可使区内组织毛细血管压闭,微循环受阻致组织灌流减少,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毛细血管在缺氧状态下,其通透性增加,又增加了渗出,形成恶性循环,间隔区外肢体表面皮肤,可有肿胀水泡,因有邻近血供,一般不发生坏死,但可由于血运减少而神经功能(皮肤感觉)减退。

预防

早期诊断极其重要,对临床表现缺乏经验或对此症不完全了解,混淆不可靠的临床体征,延误诊断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方法,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预防其严重性的关键。

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并发症主要有:

①筋膜切开的伤口感染。

②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 ,此种并发症在单纯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发生者并不多。

③缺血性挛缩。

症状

剧痛 肌肉挛缩 屈腕屈指无力 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 剧烈疼痛 无力 麻痹 紧张

1.症状

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肢体损伤后一般均诉疼痛,但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早期,其疼痛是进行性的,该肢体不因肢体固定或经处理而减轻疼痛,肌肉因缺血而疼痛加重,直至肌肉完全坏死之前,疼痛持续加重而不缓解,由于该肌肉损伤肿胀,主动活动发生障碍。

2.体征

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是本病重要体征,肢体肿胀 是最早的体征,在前臂,小腿等处,由于有较坚韧的筋膜包绕,肿胀不甚严重,但皮肤肿胀明显,常起水疱,肌腹处明显压痛是筋膜间隙内肌肉缺血的重要体征,于肢体末端被动牵拉该肌,如前臂掌侧筋膜间隙综合征时,被动牵拉伸直手指,则引起屈指肌的严重疼痛。

 

检查

早期白细胞正常,稍后病情加重,可有白细胞升高。

1.压力测定

组织内压测定可显示肌间隙内压力可从正常的零骤升到1.33~2.66kPa(10~20mmHg)甚至3.99kPa(30mmHg)以上,此种压力表明需及早切开减压,否则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常压力为10mmHg以下)。

2.其他

MR及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有助于判定,并应注意与小腿动脉及神经损伤相鉴别,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又构成其发病因素之一,并可相互影响形成恶势循环。

诊断鉴别

注意与小腿动脉及神经损伤相鉴别,小腿动脉损伤临床表现如下:

1.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小腿动脉损伤的常见症状,胫前动脉受阻,足背动脉多消失,而另外两根动脉干受累,由于肢体的反射作用亦可引起胫前动脉的痉挛,而出现足背动脉搏动的减弱或消失。

2.易出现小腿肌间隔症候群:除暴力因素外,动脉损伤后的痉挛及受阻不仅直接造成肌肉及神经支缺血性改变,而且亦加剧了肌间隔内的高压状态,因此小腿肌间隔症候群的发生率明显为高,两者可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

就诊科室:骨科 骨关节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60-70%

常用药品: 通络生骨胶囊 正骨膏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用保守方法治疗早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适应证是: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皮肤有张力性水疱,肌肉被动牵拉痛,经Whiteside穿刺测筋膜间隙压力未高于30mmHg者。采用制动,抬高患肢,严密观察,经7~10天,肿胀消退,症状消失,可完全治愈而不留任何后遗症。  

2.手术治疗

手术切开筋膜减压是治疗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如手术方法正确,减压彻底,术后处理恰当,则患者将顺利恢复。  

(1)手术指征:

①肢体明显肿胀与疼痛。

②该筋膜间隙张力大、压痛。

③该组肌肉被动牵拉疼痛。

④有或无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⑤筋膜间隙测压在30mmHg以上。

具有这些体征者,应即行手术切开。对可疑是否切开减压者,宁可切开,并无不良后果,不可失之于观察。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饮食保健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芝麻

葵花子仁

白果(干)

绿豆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 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鸡肝

腐竹

白扁豆

田螺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