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又称为Sneddon-Wilkison病,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脓疱性皮肤病,中年妇女多见,病理变化为角层下脓疱,1956年由Sneddon和Wilkinson等首先报道此病。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登豆疮”相类似。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

易感人群: 中年妇女多见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  天疱疮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普外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克拉霉素分散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元)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病因

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感染病灶,精神创伤,内分泌功能异常等有关,也有认为本病可能系某些其他皮肤病如疱疹样脓疱病,泛发性脓疱性细菌疹等的变异。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并发症

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 天疱疮

1. 寻常型天疱疮

1) 皮损特点:松弛性大疱,易破裂,形成糜烂面且不易愈合

2) 皮损部位:可泛发于全身。60%首先口腔受累

3) 尼氏症:概念和意义,还可见于其他哪些疾病

4) 发生年龄:中老年

5) 预后:最差

6) 临床实例

2. 增殖型天疱疮

1) 是寻常型的异性。分Neumann type & Hallopeau type(良性增殖型天疱疮)两种

2) 特点:蕈样增殖或乳头瘤样增生

3) 部位: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和口鼻周围

3. 落叶型天疱疮

1) 皮损特点:松弛性水疱,广泛糜烂,叶状结痂

2) 部位:可泛发全身,口腔受累少

3) 预后:差

4. 红斑型天疱疮(Senear-Usher syn.)

1) 是落叶型的良性型

2) 皮损特点:红斑、结痂,类似DLE或脂溢性皮炎

3) 部位:头、面,胸、背上部

4) 预后:好,可向落叶型或寻常型转化

症状

瘙痒 鳞屑 黏膜损害 红晕

好发于中年妇女,但是也有儿童发病的报道,皮损为无菌浅表性脓疱如脓疱疮,排列呈环形或匐形性,好发于上肢,腹股沟和腋窝,水疱有时可见,但常为脓疱,脓疱常呈卵圆形,疱壁松弛,有时上部澄清,下部浑浊,呈弦月状,早期脓疱周围有红晕 ,数天后脓疱吸收或破裂,留下浅表的薄痂,鳞屑 痊愈时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不发生萎缩,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可有轻度瘙痒 ,发热等全身症状,黏膜损害 罕见,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发作与缓解交替,间隔数天或数周,慢性经过,一般不影响健康。

 

检查

组织病理:脓疱水疱位于角层下类似脓疱疮和落叶性天疱疮,但无棘刺松解,疱底为颗粒层和棘细胞层的最上层组成,疱内含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疱下表皮有海绵形成,水疱旁皮肤真皮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和一些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未见有自身抗体存在。

诊断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角层下脓疱病 应与脓疱疮 ,疱疹样皮炎 ,落叶性天疱疮 ,急性泛发性脓疱病鉴别。

本病早期限局性的损害与脓疱疮可能不易鉴别,但为无菌性脓疱,局部和全身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及本病的自然经过均有助于诊断,而疱疹样皮炎是一个丘疹水疱性损害,水疱为表皮下,剧烈瘙痒,损害主要位于身体的伸侧及免疫荧光的特殊表现有助于诊断,本病有时需与脓疱性银屑病 鉴别,后者有全身症状如发烧,乏力,白细胞升高,表皮内海绵状脓疱的存在及对砜类药物无效有助于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外科 普外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2个月

治愈率:40%

常用药品: 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 克拉霉素分散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2000元)

(一)治疗  

砜类药物如氨苯砜50~150mg/d有效,疗效慢,不像疱疹样皮炎那样明显,但最终可获完全缓解。某些患者治疗数月后,可完全停止用药。磺胺吡啶1.0~3.0g/d也有效。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并不明显,尽管有时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泛发性皮损,但是很显然,在治疗一个良性疾病时,长期应用有潜在危险性的药物应慎重考虑。维A酸和PUVA治疗对部分病例有效。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  

(二)预后  

发作与缓解交替,间隔数天或数周,慢性经过,一般不影响健康。属于良性疾病。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葵花子仁

白果(干)

绿豆

黑豆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鸡肝

腐竹

白扁豆

田螺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