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行疹

匐行疹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名移动性幼虫疹(migrans),多见于热带,东南亚不少见,我国东南地区亦有报告,粪中的虫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虫时,当人体特别是儿童接触幼虫时,即被其钻入皮肤而发病,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症状,幼虫在开始局部自觉微痒,亦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即可确诊。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4%-0.008%

易感人群: 虫媒传播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带状疱疹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周

治愈率:60%-7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温馨提示

勿吃不洁食品,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类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多由巴西钩口线虫(猫钩虫),犬钩虫和寄生于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侵入人体皮肤所引起,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即可引起本病,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颌口虫的蚴虫尚可寄生于一些淡水鱼和青蛙,鳝鱼等体内,如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亦可致病。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青蛙,鳝鱼,即可引起本病,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幼虫在肺部移行,引起机体对蠕虫的一种过敏反应。

预防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中行走。

2、儿童不要直接接触狗、猫等动物。改善和注意个人卫生,儿童不要吸吮手指,饭前便后要洗手。

 

并发症

带状疱疹

可并发Loeffer综合征,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变化,血中嗜酸细胞可高达51%,痰中可达90%。

症状

化脓结痂 瘙痒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虫卵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开始感染人体,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症状,幼虫在皮内移行,开始局部自觉微痒,亦有呈现较硬小肿块者,随着蚴虫在皮下移动,皮肤出现淡红色蜿蜒曲折的线状损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长度不定,一般蚴虫每天移动约数厘米,皮损继续推进,可长达15~20cm,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有时蚴虫常随指甲搔抓而移动,可因继发感染 化脓,自觉间歇性刺痛或瘙痒 ,多发生于暴露部位,也可见于臀部,外阴。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暂性浸润可借肺部X线检查显示出来。

其他辅助检查

病理:动物幼虫对人体不能适应,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多停留在幼虫阶段,因此,在人体内无成虫或虫卵可见;同时,幼虫也不能达到其正常寄生的部位,而在移行经过的组织和器官内产生异位性病变。

幼虫在皮肤内通常穴居于粒层或棘层,隧道附近的皮肤内特别是在血管周围有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线虫蚴在皮肤内移行位置稍深,但炎性反应基本相同。

诊断鉴别

诊断

皮肤出现淡红色蜿蜒曲折的线状损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长度不定,一般蚴虫每天移动约数厘米,皮损继续推进,可长达15~20cm,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青蛙,鳝鱼,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等,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匐行疹要和疥疮、裂头蚴病、丝虫病、血吸虫皮炎、钩蚴皮炎相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周

治愈率:60%-7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5000元)

(一)治疗

内服噻苯达唑(thiabendazole),按25~30ml/计,早晚两次分服,连服2~3天。甲苯达唑100~200mg,口服,每天2次,连用3~4天,儿童酌减。

局部应用地塞米松乳剂薄膜封包,可减轻痛痒,使蚴虫停止移行。液氮冷冻疗法可减用。手术取出蚴虫。阿是穴针刺治疗。

(二)预后

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

护理

保持床褥清洁干燥,床单被套等用物均高压蒸汽灭菌后使用,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操作轻柔,避免皮损水疱破溃及皮片脱落。

饮食保健

勿吃不洁食品,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类,在流行区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鸡蛋

鸡心

鸡肉

芝麻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 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松子仁

核桃

青豆

绿豆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