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棘皮症

黑色棘皮症

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在特定的好发部位,出现污褐色到灰色的色素性、乳头瘤病样角化性皮损,有多种类型,预后各不相同。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发病率约为0.0005%-0.0007%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皮肤瘙痒症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美容 皮肤美容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多需终身间歇性对症治疗

治愈率:对症治疗为主,治愈率约为30%

常用药品: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消银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

肥胖者控制饮食后,体重减轻,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有所提高。

病因

遗传因素(65%):

良性黑棘皮病作为遗传综合征的一种,呈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内脏疾病无关,良性黑棘皮病和获得内分泌疾病:除外遗传形式,良性黑棘皮病可伴随垂体,肾上腺和卵巢肿瘤发生,发病常在青少年时期,肥胖不一定存在。

疾病因素(35%):

恶性黑棘皮病:本病几乎均与内脏肿瘤相关,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约20%病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皮肤症是继发的。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良性黑棘皮病,呈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内脏疾病无关,恶性黑棘皮病,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约20%病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皮肤症是继发的。

预防

黑棘皮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较少见。中年以后发病者大约有50%合并癌肿。严重者阴道黏膜偶尔可并发无色素的乳头瘤样损害或色素斑。

并发症

皮肤瘙痒症

恶性黑棘皮病,约60%病人皮肤症状与内脏恶性程度同步进展,约20%病人皮肤症状先于恶性肿瘤数年。

症状

皮肤受累 皮肤发黑瘙痒 皮肤色素加深 糖类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瘙痒 毛孔角化过度 疣状增殖

各型黑棘皮病的外观是一致的,其严重程度有差别,呈对称性,皮肤受累 区域依次是腋窝,颈部的屈侧和餐巾区,外阴,大腿内侧,面部,肘窝,腘窝,肚脐,手背,乳晕,足,眼睑和鼻前庭。

主要的症状系疣状,乳头样增生,角化过度和色素加深,最初的变化表现为污黄色,灰色或棕黄色,随后黑素加深,与周围皮肤界限不甚清楚,皮肤皱纹和皱褶处发生天鹅绒状乳头瘤样疣状皮损,污灰到黑色增生常致鸡冠样皮嵴,呈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最终可发生疣状赘生物,受累区域既可局限也可广泛,如整个腋窝,最严重的乳头瘤样角化过度增生见于皮损中央,趋于边缘皮损减轻,被黑素加深区包围,浸渍发生在指间区域,反过来又刺激增殖形成,在恶性型,掌跖特别容易受累,整个皮肤明显的干燥和粗糙。

口腔黏膜变化主要表现为舌面天鹅绒状外衣式损害,但乳头瘤样赘生物也可发生,也可发生在口唇和腭。

当皮损发生浸渍时,黑棘皮病患者可产生一些主观症状和瘙痒 ,瘙痒多见于恶性黑棘皮病,有时非常严重。

检查

组织病理:各型黑棘皮病组织病理改变相同,表皮呈中等程度角化过度及乳头瘤样增生,基底细胞层色素增多是其典型特征,组织图像似扁平的脂溢性角化症和表皮痣。

诊断鉴别

根据皮肤皱褶部位色素增加,伴疣状增殖 ,组织病理显示乳头瘤样增生,应考虑诊断本病,重要的是区分良恶性,恶性黑棘皮肤病通常在成年发病,损害严重,四肢与黏膜常受累,色素沉着显著,皮损逐日严重,且伴瘙痒。

应与增殖性天疱疮 ,增殖性类天疱疮,Darier病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美容 皮肤美容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多需终身间歇性对症治疗

治愈率:对症治疗为主,治愈率约为30%

常用药品: 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消银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系统治疗,维生素A 5万U,3次/d,数周或数月。在恶性黑棘皮病,去除腺癌通常皮肤症状消退。肿瘤复发,皮肤症状也常复发。

局部外用中等浓度角质溶解剂如10%硫黄煤焦油软膏,对继发性细菌或真菌感染可以适当的治疗。

护理

1、忌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以直接刺激呼吸道,烟雾会给周围人群的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应彻底杜绝烟草。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饮食保健

低热卡、低脂、较高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饮食有助于增进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胰岛素血症。肥胖者控制饮食后,体重减轻,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有所提高。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鸭翅

莲子

核桃

青豆

1.避免油腻难消化食物; 2.避免油炸、熏制、烧烤食物; 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

啤酒

白酒

绿豆

黑豆

1.宜吃高蛋白食物; 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