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汗症

色汗症

色汗症(chromhidrosis)是很少见的疾病,为大汗腺分泌的着色汗液,常由产生色素的细菌引起。小汗腺极少排出色汗,偶然食入某种药物或染料也可引起色汗。中医文献中亦有黄汗,汗血记载。如《诸病源候论》黄汗候记载:“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渴,壮如风水,汗染衣,正黄如蘖汁”。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2%--0.004%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臭汗症  多汗症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30-40%

常用药品: 阿胶牡蛎口服液 五味安神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2000元)

温馨提示

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理学检查,可见汗腺组织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证明本病和感染有一定的关系。分泌物培养可找到病原体。

预防

由于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对于一些食用含有高色素的食物或者药物造成的色汗症,一般多饮水就可以恢复,也可避免食用这类含有高浓度色素的食物,可减少发作。

并发症

臭汗症 多汗症

1 .臭汗症:臭汗症(bromhidrosis)是指带有臭味的汗而言,有全身性臭汗症与局部性臭汗症两种,后者以腋臭和足臭为常见。

2.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臭汗气味轻重不同,大多与多汗有关,夏季加重,以青春发育期臭味最浓,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症状

焦虑 绝汗 色汗 暴怒 脾胃湿热

1.多见面部(不是正常大汗腺分布区域,而是异位大汗腺存在的地方),其次为腋窝,脐部及外阴部。

2.汗液的颜色不等,以黄色最多见,腋窝黄色汗常合并腋臭,大汗腺分泌的颜色还有蓝色或绿色,如注射亚甲蓝可呈青色汗液,碘化物可使汗液呈淡红色,内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可使汗液呈红色,其次还可见褐色,黑色,紫色,棕色,亦有伴发血色者称为血汗(hematohidrois),蓝汗,绿汗可见于从事制铜业的工人。

3.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呈持续性或间断性出现,情绪激动如恐惧 ,愤怒,焦虑 常促发或加重。

 

检查

1.汗液电解质检查:汗液是由皮肤汗腺分泌的液体,是指由热所致汗液。汗液电介质检查,对诊断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2.温度与出汗检查:出汗是调节体温、使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使人处于较舒适的状态,从而保持充沛精力和健康体魄的重要机能。人体出汗可分为不显汗和有效汗。检查正常值:在正常室温下,皮肤体温保持在37℃左右,不出汗。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诊断。

中医病机及辨证:中医认为多有脾胃湿热 ,汗出兼感邪毒,致腠理毛孔汗渍变色所致。

鉴别诊断

本病应该和药物性的色汗症相鉴别,后者通常是使用了某些具有色素性的药物,药物无法完全经消化道以及泌尿系统排泄,或者用药太多经汗腺排泄造成分泌的汗液色泽异常的疾病。特别是一些含有色素性的药物或者食物,比如蔊菜以及食用了大量添加苏丹红的食物。

治疗

就诊科室: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愈率:30-40%

常用药品: 阿胶牡蛎口服液 五味安神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 2000元)

(一)治疗   

本病无特殊治疗,与职业有关者注意劳动保护。   

中医疗法:辨证用药,法宜健脾清热利湿,方用健脾除湿汤。局部可用马齿苋水或干葛水洗之。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护理

(1)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2)节制房事。

(3)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饮食保健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鸭肝

鸡肉

腰果

南瓜子仁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啤酒

白酒

杏仁

绿豆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