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障碍

躯体感觉障碍是指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状。患者因此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当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时,却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患者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15%

易感人群: 无特定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脊髓空洞症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外科 神经外科 儿科学 儿科 小儿康复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5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吡拉西坦片 吡拉西坦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温馨提示

适当控制总热量,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少吃糖。

病因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这类疾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作者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合神经症的性格特征。“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3. 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关脑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方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脑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动力学机制。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

(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内心感情还是躯体感觉。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没有传达到大脑皮层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而是经过由律神经形成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活事件: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主诉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关。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关。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主。

(5)社会文化因素:有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也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并发症

脊髓空洞症

主要并发症状可以伴相应区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病。三叉神经第三(下颌)支受损,下颌(下颌角除外)、舌前2/3、口腔底、下部牙齿和牙龈、外耳道及鼓膜等皮肤黏膜感觉障碍,伴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患侧(运动支与下颌支伴行)。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根性痛)。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等。

症状

放射性疼痛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幻肢痛 感觉障碍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压迫 脊髓半切综合征 深感觉障碍 躯体化障碍

感觉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可因病变部位各异。

1.末梢型

肢体远端对称性完全性感觉缺失,呈手套袜子形分布,伴相应区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病。

2.周围神经型

可表现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如尺神经损伤累及前臂尺侧及4,5指。如一肢体多数周围神经各种感觉障碍,为神经干或神经丛损伤;如三叉神经第三(下颌)支受损,下颌(下颌角除外),舌前2/3,口腔底,下部牙齿和牙龈,外耳道及鼓膜等皮肤黏膜感觉障碍,伴咀嚼肌瘫痪 ,张口下颌偏向患侧(运动支与下颌支伴行)。

3.节段型:

(1)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如髓外肿瘤压迫脊神经根,可伴后根放射性疼痛 (根性痛)。

(2)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见于一侧后角病变如脊髓空洞症。

(3)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见于脊髓中央部病变如髓内肿瘤早期,脊髓空洞症等。

4.传导束型:

(1)脊髓半切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如髓外肿瘤早期,脊髓外伤。

(2)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完全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如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 症后期。

5.交叉型

同侧面部,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缺失,如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6.偏身型:

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感觉减退或缺失,见于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处病变,一侧脑桥或中脑病变可出现受损平面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丘脑病变深感觉障碍 较重,远端较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止痛药无效,抗癫痫药可能缓解。内囊受损可引起三偏。

7.单肢型

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缺失,可伴复合感觉障碍,为大脑皮质感觉区病变,皮质感觉区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对侧局灶性感觉性癫痫发作。

检查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 ,尿素 氮。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

1.颅底部摄片,CT及MRI等检查。

2.脑脊液检查。

3.胸透,心电图,超声波。

诊断鉴别

感觉症状通常先于感觉体征出现,但有感觉症状而缺乏体征的病人并不完全提示为心因性疾病,感觉体征分布可能提示病变类型及在神经轴定位的水平,时间进程可以提示病因。

应做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特别是感觉障碍分布检查,结合病史和其他临床特点做出病因诊断。

治疗

就诊科室:外科 神经外科 儿科学 儿科 小儿康复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5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吡拉西坦片 吡拉西坦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治疗:

按病因诊断针对导致感觉障碍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通常采用下述合并药物治疗方法。

(1)氯硝西泮注射治疗合并氯丙咪嗪治疗:氯硝西泮注射治疗的具体方法见前述神经症治疗章。最高剂量2mg肌注,每日三次。治疗两周后改为4IIlg口服,每日三次。两周后逐渐减少氯硝西泮用量直至停用。氯丙咪嗪以小剂量递增法一周内加至150~250read,具体用药剂量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药物副作用、以及患者的体重而定。氯丙咪嗪一般用药两到四周开始生效,在症状完全控制后尚应继续服用两个月左右的最高剂量。此后渐减氯丙咪嗪剂量,一般维持治疗一年左右。

(2)氯硝西泮注射治疗合并多虑平治疗:多虑平与氯丙咪嗪相似,但多虑平往往出现较多的抗胆碱能副作用和过度镇静的副作用。

氯硝西泮注射治疗合并SSRI类抗抑郁药,常用的是氯硝西泮注射治疗合并氟西汀或舍曲林治疗。后两种抗抑郁药一般在一周之内加至每日两片,即氟西汀40mg,舍曲林lO(hIlg,维持治疗的时间与前述氯丙咪嗪相同。

预后: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的药物治疗和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而所有这些是有害的。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是很大的浪费。躯体形式障碍起病年龄大多较早,女性较男性为多。常为慢性波动病程。除少数急性起病,早期获得恰当治疗的病例外,预后大都欠佳。

护理

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详明。多年来,专业工作者根据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许多精神疾病不断地细致观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在相当不少的情况下,虽然外在条件相似,但疾病发生则可截然不同,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们为防止发生这一类疾病,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就是:①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②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

 

饮食保健

①适当控制总热量,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少吃糖。

②多食含蛋白较高的食品,多吃绿色和黄色的各种蔬菜和水果。

③少食油腻及含脂肪较高的食物。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鸡肉

芝麻

莲子

花生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啤酒

白酒

鸭血(白鸭)

田螺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鸡肉白薯粥

鸡肉蛋花木耳汤

冬瓜草鱼汤

草鱼豆腐

炒胡萝卜

胡萝卜香橙色拉

葡汁鲜藕

白菜藕丸汤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