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目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 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还有的引起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5%-0.008%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粪-口传播

并发症:流行性斑疹伤寒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风油精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

控制传染源,避免发生传播。

病因

病因:

传播媒介主要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近年来,随着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

预防

(一)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啮齿类)和家畜,而人则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战壕热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传播媒介极大多数为节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各种立克次体以共生形式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立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小蛛立克次体等并可经卵传代,蜱,螨,虱,蚤等的粪便中均含有病原体,而随粪排出体外;此外蜱和螨体内的立克次体尚可进入唾液腺和生殖道中,各种立克次体主要经节肢动物叮咬从皮肤进入人体,而贝纳柯克斯体主要从呼吸道进入体内而使人受染。

(三)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不同立克次体病的好发人群有较大差别。

人感染后可获相当稳固免疫力,在立克次体各组内(旧分类)尚存在交叉免疫现象,某些患者临床痊愈后,病原体可依然潜伏体内待机而动,当体内免疫力相对减弱时即可导致复发,但一般于停药后1~2周内发生,可能与应用氯霉素,四环素类等时间过早,疗程过短等因素有关,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复发(称复发型斑疹伤寒),乃一特殊例子。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Q热等呈世界性分布,而很多以蜱为媒介的斑点热组则呈地方性流行,国内较常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等。

并发症

流行性斑疹伤寒

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还有的引起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

症状

三联征 发热伴有皮疹

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 和皮疹三联征 ,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检查

用于立克次体病诊断的方法虽有多种,但最常用者仍为外斐试验,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第2周和恢复期)滴定效价在1∶160以上者为阳性,有4倍以上增长者则更具诊断意义,次常用者为补结试验和微量凝集试验,其它如IFA,ELISA,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电镜等也有助于诊断,但临床上应用较少或仅供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之用。

病原体的分离可采用鸡胚培养,组织培养,或豚鼠,小鼠,大鼠等动物接种,战壕热的病原体可在以血琼脂为基础的培养基上生长,除战壕热病原体和其它巴通体之外,其它人类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初代分离均采用豚鼠或(和)小鼠接种,由于病人血中立克次体很少,接种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往往失败,且易导致实验室传播,不宜推广。

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抗体产生延迟1周左右,因而必须在发病后4~6周重复血清学检查1次。

诊断鉴别

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体。

1.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 ,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 ,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

3.立克次氏立克次体,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

4.恙虫病 立克次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

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方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

治疗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发热门诊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风油精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对各种立克次体病均有相当疗效。多西环素在国内某些报告中的疗效尤为突出,可使发热和其它症状及早消退,病程明显缩短,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目前缺少其它药物对本病疗效的大系列报道。由于这些抗生素仅能抑制立克次体的繁殖,而不能将其全部杀灭,因而某些立克次体病用药后的复发可见增多,但不同株间可有明显差别。对于确诊的危重病人,在疗程中可采用短期(3天左右)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对于重症立克次体病病人,支持疗法也很重要。 立克次体为细胞内寄生微生物,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坚持完成全疗程(7天)。

护理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各种新鲜蔬菜、瓜果富含维生素,营养价值高。

1.宜吃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 2.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含有益生菌丰富的食物;

芝麻

南瓜子仁

核桃

白果(鲜)

1.忌吃温热性的食物; 2.忌吃发物性的食物; 3.忌吃损伤肝功能的食物;

鹿肉

白酒

鸡肝

杏仁

1.宜吃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 2.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含有益生菌丰富的食物;

白菜包子

小白菜馅包子

苹果草莓汁

草莓菠菜汁

荔枝汁

大米荔枝粥

核桃片

核桃熘豆腐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