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

囊虫病

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1%

易感人群: 无特发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视神经萎缩  玻璃体混浊  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  青光眼  听力障碍  痴呆  偏瘫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寄生虫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阿苯达唑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温馨提示

注意个人卫生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纠正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病因

猪囊尾蚴俗称囊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当其幼虫寄生人体时,人便成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使人患囊尾蚴病。

不良生活习惯(45%)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人、猪共用水源或厕所管理不到位等导致水源污染,若患者喝了被虫卵污染的水而感染,或者有些民族有生吃猪肉的习惯,食入带有虫卵的猪肉也会导致该病。

猪带绦虫感染(30%)

因体内有猪带绦虫寄生而发生的感染。若因患者恶心、呕吐引起肠管逆蠕动,使肠内容物中的孕节返入胃或十二指肠中,绦虫卵经消化孵出六钩蚴而造成的感染,称自身体内感染。自身体内感染往往最为严重。

发病机制

从光镜,电镜研究结果,证明脑囊尾蚴可分为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三个明显阶段,蜕变死亡期囊尾蚴纤毛,头节,虫体崩解,并释放异体蛋白,后者引起脑水肿,炎症反应,胶质纤维增生,脑组织软化,甚至形成脑内小脓肿,过去认为脑囊尾蚴的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数量微小,脑组织反应较轻,对人体毒性不大,近来国内研究表明其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可达相当高的水平,脑组织对其崩解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石灰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脓肿的重要依据,只要发现石灰小体即可做出脑囊尾蚴病的诊断。

显微镜检查在活囊尾蚴周围可见少量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死囊尾蚴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继之发生异物反应和纤维化。

国内报告本病流行区内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尸检发现,约1/3的病例并发脑囊尾蚴病,而其他病例尸检仅见0.014%~0.46%,两者差异显著,说明脑囊尾蚴病患者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易感,病死率增高。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则产生皮下囊尾蚴结节;寄生于眼常在视网膜、玻璃体、眼前房、眼肌、眼结膜下等,引起病变及功能失常。

预防

1.消除传染源: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猪带绦虫病患者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故患者的彻底驱虫治疗不但可预防他人感染,亦可避免自身感染,而且使猪的囊尾蚴病发病率下降。

2.管理厕所猪圈:发动群众管好厕所,建圈养猪,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必须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良习惯,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4.加强肉类检查: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猪肉在-12~-13℃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在防治中要加强领导,农,牧,卫生,商业部门密切配合,狠抓综合性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到防治见效。

并发症

视神经萎缩 玻璃体混浊 视网膜脱离 白内障 青光眼 听力障碍 痴呆 偏瘫

常见并发症囊尾蚴病。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感染轻时可无症状,寄生数量多时,可自觉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或呈假性肌胎大症等。

2.脑囊尾蚴病:癫痫 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症状是脑囊尾蚴病的三大主要症状,神经疾患和脑血流障碍症状如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及精神症状,其他可有头痛 头晕,呕吐,神志不清,失语,肢麻,局部抽搐,听力障碍 ,精神障碍,痴呆 ,偏瘫和失明等,也常并发基底部动脉炎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3.眼囊尾蚴病:症状轻者表现为视力障碍,常可见虫体蠕动,重者可失明,有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 ,视神经萎缩 等,囊尾蚴死亡时,可造成玻璃体混浊 ,视网膜脱离 ,视神经萎缩,并发白内障 ,继发青光眼 等终致眼球萎缩而失明。

症状

痴呆 抽搐 红晕 低热 猝死 耳鸣 恶心

潜伏期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解剖时发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脑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 或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主诉,严重感染者颅内压增高 ,可出现头痛 ,恶心 ,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 ,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 ,视物变形 ,幻觉 ,精神异常,痴呆 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 ,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 ,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颈强直 ,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 ,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 ,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 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 ,耳鸣 ,共济失调 ,面神经麻痹 等,预后较差。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常在1.96~3.92kPa(20~40cm H2O)或以上,以1.96~2.45kPa(20~25cm H2O)为多,细胞数为(10~100)×106/L;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Wibler(1980年)报道5例脑囊尾蚴病脑脊液,一般为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淋巴细胞,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认为具有特征性。

(4)混合型:以上各型混合存在,如皮质型和脑室型并存,症状最重。

另外,偶有囊尾蚴寄生于椎管,压迫脊髓,产生截瘫 者。

2.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囊尾蚴可寄生于眼内,外各处,以玻璃体及视网膜下多见,寄生于视网膜者可造成视力减退,视网膜剥离,失明;寄生于玻璃体和前房者,患者感觉眼前有黑点或黑影飘动;寄生于外眼部者可见结膜下或睑内包块结节 ,囊尾蚴眼内寄生常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眼压增高和继发性青光眼等,检眼镜,裂隙灯检查可见视网膜下或玻璃体内的囊尾蚴,呈一浅灰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周围有红晕 光环,可见虫体蠕动。

3.皮下组织及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组织和肌肉,少者一两个,多者千余,呈结节肿块,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质地较硬有弹性,以头颈部及躯干较多,四肢较少,手足罕见,囊尾蚴结节与皮肤不粘连,不痛不痒,可分批出现,自行消失,肌肉内结节可引起肌肉肿胀,个别呈假性肌肥大,外形肌束丰满,而患者感疲乏 无力 ,囊尾蚴死后发生钙化 ,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

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0.18cm×0.18cm。

此外,囊尾蚴还可寄生在舌,口腔,声带,若大量囊尾蚴感染者也可见于心,肝,肺,肾和腹腔等,但生前不易诊断,常在尸检时发现。

检查

1、急性期末梢血白细胞数增多,其中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压力 升高,蛋白增多,细胞数也可轻度增多,查到酸性粒细胞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2、X线检查可见钙化阴影,B超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最大者2.3cm×1.2cm,最小为0.6cm×0.3cm,平均大小为1.18cm×0.68cm,囊内可见一强回声光团,位于中央或一侧,最大0.4cm×0.2cm,最小为0.09cm×0.09cm,平均为0.18cm×0.18cm。

诊断鉴别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有食生或半生不熟的猪肉史;粪便中曾发现带状节片及猪带绦虫病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2.临床表现: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其他神经症状者,特别在流行区应疑及本病,详细查体,有无皮下结节 ,有皮下结节应做活检证实,流行区内囊尾蚴感染是引起各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原因,通过综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诊断。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粪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

(1)免疫学检查: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做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与敏感性,对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均有实用价值,但ELISA试验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并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

(2)单克隆抗体(McAb)法:检测囊尾蚴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用于脑囊尾蚴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循环抗原阳性率84.58% (192/227),其中活动性脑囊尾蚴病患者阳性率达93.57%,而非活动性者为57.14%,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仅1例阳性,阴性符合率为 98.8%。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B超,CT和MRI检查和脑室造影,尤其后两种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在诊断 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包括脑实质多发或单小囊型,脑沟裂大囊型,脑室型,脑膜炎型,脑梗死型,颅内高压 型,脑炎型,囊虫性脑内小脓肿 ,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 ,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节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目投药会诱发脑水肿 ,颅内高压或休克 , 而MRI可将脑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活动期的MRI标志是囊尾蚴头节,囊壁与囊液并存;蜕变死亡期是头节消失,囊腔 胀大,大小不一,周围出现脑水肿与炎症反应;非活动期包括钙化型,蛛网膜纤维化伴脑积水,脑脊液化验正常;混杂期包括各期并存者,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 重要价值。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类型多,表现复杂,脑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 ,结核性脑膜炎 ,脑血管疾病,病毒性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性头痛 等相鉴别,皮下结节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风湿结节,肺吸虫病 皮下结节等鉴别,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肿瘤,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 等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感染中心 寄生虫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个月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阿苯达唑片 阿苯达唑胶囊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8000元)

治疗  

1.病原治疗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主,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   

(1)吡喹酮:本药有强烈杀囊尾蚴的作用,虫体大量死亡后释放异体蛋白,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尤其脑囊尾蚴病患者的反应更强,甚至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故必须住院治疗。其剂量与疗程应根据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皮肌型囊尾蚴病的剂量,成人为600mg/次,3次/d,1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半个月,皮下结节逐渐缩小,于1~2个月内消失。病理检查可见结节内囊虫死亡,囊壁变性退化。弥漫性多发性皮肤型囊尾蚴病,尤其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者,可重复1~2个疗程。   

脑囊尾蚴病采用吡喹酮的剂量应根据脑内囊尾蚴的部位与数量而不同。颅脑CT扫描与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脑组织内囊尾蚴阴影,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如果脑内虫数少,可采用吡喹酮10mg/(kg·次),3次/d,4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20mg/kg体重。如果脑囊尾蚴为多发性,尤其弥漫性者伴有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或精神障碍、颅内高压者,尤应特别谨慎,应进行眼底检查有无视神经盘水肿,并测定颅内压,不宜过早用药。颅内高压者应先用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使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眼底视盘水肿明显好转时,才可用吡喹酮治疗。常采用小剂量长疗程与多个疗程为宜。剂量为20mg/(kg·d),3次分服,9天为一个疗程,总剂量180mg/kg体重。间隔3~4个月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疗效较好,治后半年随访时约2/3患者癫痫停止发作,神经症状大多控制或改善。与治疗前CT对比,脑内囊泡绝大多数消失。对皮肤肌肉型患者的效果更好,皮下结节一般2~3个月内消失。   

副作用:常见有头痛,有时剧烈,恶心、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尤其因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并发脑疝,可危及生命。弥漫性皮肌型囊尾蚴病治疗过程中也可产生发热与过敏反应。有时“单纯”皮肌型由于脑内的囊尾蚴死亡后也可引起脑水肿、剧烈头痛等脑部症状,应当密切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对症治疗。   

(2)阿苯达唑:本药对皮肌型、脑与眼囊尾蚴病均有良好疗效。常用的剂量与疗程为18mg/(kg·d),分2次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脑型患者间隔2~3个周,重复一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治后4~6个月皮下结节平均减少96.5%~99.3%。脑型患者治后随访,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者占84.57%。   

副作用:脑型患者于第一个疗程结束后7~16天发生头痛(53.7%)、癫痫(13.3%)、低热(22.7%)、视力障碍(4.8%),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治疗后可以控制,1~2天内恢复。反应较吡喹酮治疗为轻。这可能与囊尾蚴在脑组织内缓慢死亡,引起炎症反应较轻有关。   

(3)甲氧哒唑:对猪囊尾蚴的实验治疗表明,其疗效明显优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可能是治疗囊尾蚴病最有前途的药物,尚待扩大临床验证。  

吡喹酮、阿苯达唑和干芜散治疗脑囊尾蚴病的远期疗效:吡喹酮20mg/(kg·d),服用6天;10mg/(kg·d),服用24天;30mg/(kg·d),服用4天。阿苯达唑15mg/(kg·d),30天。干芜散1.56g/次,3次/d,平均服药23个月±9个月。连续随访5年结果,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吡喹酮组为68.6%与85.7%;阿苯达唑组为79.3%与93.1%;干芜散组为68.7%与87.1%。三种药物远期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2.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5~10mg/次,1次/d,连续3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3.手术治疗

眼内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  

囊尾蚴病合并猪带绦虫病患者先及早驱虫,但不宜用吡喹酮。可用槟榔与南瓜子等其他驱绦虫药治疗。   

用药原则:   

1.囊虫病皮肌型以口服比奎酮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2.囊虫病脑型应用比奎酮前3天先用地塞米松治疗减轻免疫反应;伴发颅内高压时加用甘露醇脱水;并发癫痫时要加苯妥英钠治疗。   

3.眼囊虫和脑室囊虫者应先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后再用比奎酮治疗。   

4.脑囊虫病治疗后引起发热、头痛、抽搐、皮疹时要加强对症支援治疗,病程长,体质衰弱者可用特需药物治疗。   

预后   

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脑囊尾蚴病原体的预后十分重要,并可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

护理

不吃生肉,饭前便后洗手,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吃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以防误食虫卵,烹调务必将肉煮熟,肉中的囊尾蚴在54℃经5分钟即可被杀死,切生熟肉刀和砧板要分开。

1、宜吃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2、宜多吃蔬菜和水果;3、宜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鸡腿

白果(鲜)

青豆

豆浆

1、避免吃精制糖类食物;2、避免吃含防腐剂的食物;3、避免吃过咸和辛辣的食物。

啤酒

江米酒

黄酒

白酒

1、宜吃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2、宜多吃蔬菜和水果;3、宜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

香菇白菜羹

菠菜煎豆腐

牛奶菠菜粥

蛋丝拌油菜叶

白果冬瓜粥

萝卜青果粥

果汁冻

苹果色拉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