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2,多数为30岁以上成年人,10岁以下的儿童少见,左右眼之间差异,双眼发病率约为患者总数的15%。好发于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 视网膜脱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为主要手段,手术原则为在与裂孔相应巩膜面电凝、冷凝或球外、球内光凝,以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使脉络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粘连面封闭裂孔。为达到这一目的的还需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排出视网膜下液,球壁外加压,巩膜缩短、巩膜环扎术以缩小眼球内腔,或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气体、某种液体以加强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接触等,玻璃体牵引严重则需施行玻璃2体切割术。根据视网膜脱离情况与玻璃体膜形成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及裂孔准确定位等。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脉络膜脱离  青光眼  白内障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眼底 眼科 中医眼科 中医学 眼科学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1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6000元

温馨提示

应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的猪肝、羊肝。

病因

病理改变(25%):

视网膜变性与裂孔形成由于视网膜构造复杂,血供独特,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与黄斑部为变性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在裂孔发生之前,常见下列改变:

(1)格子样变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裂孔者占裂孔性脱离眼的40%,在正常眼球中亦可见到,约为7%,格子样变性发病无种族及性别差异,侵犯双眼,其形成和位置常有对称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和条状,边缘清晰的岛屿样病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面积差异很大,长右从1DD到1/2圆周以上,宽从0.5DD到2DD不等,病灶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错排列成网格门面,这种线条与病灶外的视网膜血管相连,实际上就是闭塞或带有管状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内有时还可见到白色素团块分布,称为色素性格子样变性,色素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2)囊样变性: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侧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小腔隙可融合成大囊腔,故大小差异很大,发生于眼底周边部的网状囊样变性,成为簇状而略显高起的小红点,附近玻璃体有纤维状或颗粒状混浊,黄斑部囊样变性初起时呈蜂窝状小囊腔,无赤光检查时特别明显,周边部或黄斑部的小囊腔逐渐相互融合成大囊腔,前壁常因玻璃体牵引而破裂,但只有在前后壁的有破裂时才成为真性裂孔而引起视网膜脱离。

囊样变性是由多种原因(如老年性改变,炎症,外伤,高度近视等)影响了视网膜营养代谢,引起其神经成分分解,从而在其内丛状层或内,外核层中形成腔隙的一种改变,腔隙内充满含有粘多糖成分的液体。

(3)霜样变性: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视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由细小白色或略带黄色发亮颗粒覆盖的区域,厚薄不匀,如同视网膜上覆盖了一片霜,此种变性可单独出现,也可和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同时存在,霜样变性靠近赤道部并融合成带状者,亦称蜗牛迹样变性。

(4)铺路石样变性:一般见于40岁以上的近视眼患者,双眼多见,好发于下方周边部眼底,表现为具有色素性边缘的淡黄色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大大小小的病灶列成一片,呈铺路石样,病灶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网萎缩,露出脉络膜大血管甚或苍白色巩膜,变性区如受到玻璃体牵引起则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

(5)视网膜加压发白和不加压发白:将巩膜压陷后眼底的隆起部,变为不透明的灰白色,称为加压发白,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即使不加压也呈灰白色,称为不加压发白,其后缘有时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见于上方眼底周边部,被认为是玻璃体牵引的一个指征,如玻璃体后脱离扩展,此后缘可被撕开而形成裂孔。

(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皱襞自锯齿状缘的齿缘间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过度生长视网膜组织的折叠,一般无需治疗,但亦有在皱襞后端客观上玻璃体牵拉而发生裂孔之可能。

玻璃体变性(25%):

正常情况下,玻璃体为一透明胶状结构,充填于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着于色素上皮层有支撑作用,除在睫状体扁平部到锯齿缘以及在视盘周围和视网膜有粘连外,其他部位仅和视网膜内界膜紧紧相附,但并无粘连。

视网膜脱离发生前,常见的玻璃体变性改变有:互有联系的玻璃体脱离,液化,混浊,膜形成,浓缩等。

(1)玻璃体脱离(detachment of vitreous body):玻璃体脱离是指玻璃体临界面与其紧密接触的的组织之间出现空隙,多见于高度近视眼及老年患者,玻璃体各个部位的外界面均可发生脱离,以玻璃体后脱离,上脱离为常见,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亦比较密切。

玻璃体脱离的原因主要是玻璃体中透明质酸解聚脱水,在玻璃体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小液化腔,并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腔隙,如腔隙中的液体突破玻璃体外界面进入视网膜前使玻璃体和视网膜内界膜间发生分离,如果脱离处与视网膜有某种病理性粘连,可因牵引而发生视网膜裂孔。

(2)玻璃体液化(fluidity of vitreous body):玻璃体液体是玻璃体由凝胶状态变为溶解状态,是玻璃体新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胶体平衡破坏,亦以高度近视及老年患者为常见,液化一般从玻璃体中央开始,出现一光学空间,逐渐扩大,也可以多个较小液化腔融合成一较大的液化腔,液化腔内有半透明灰白色丝束样或絮状物飘浮晃动。

(3)玻璃体混浊和浓缩(vitreous opacities and concentration):玻璃体混浊原因很多,但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有关者,均由玻璃体支架结构破坏所致,因此常与玻璃体脱离,液化同时存在,混浊的纤维条束,有导致视网膜裂孔的可能。

所谓玻璃体浓缩,也是一种玻璃体混浊,是在玻璃体高度液体时,支架结构脱水变性而形成的不透明体,故可称为萎缩性浓缩(atrophic concentration),与前列玻璃体脱离时外界面的膜样混浊,玻璃体液化腔内的丝束样或絮样混浊等相比,性质上并无多大差异,仅是和度上更加严重,对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亦更加强烈而已。

(4)玻璃体膜形成:也称视网膜周围广泛性增殖膜(massive perietinal proliferative membrane)共形成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有神经胶质细胞,游离色素上皮细胞及其转化成的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参与,增殖膜沿视网膜前,后界面或玻璃体外界面生长,收缩后可以牵拉视网膜发生皱缩,形成一些固定的粘连性皱襞或星形皱襞,甚至使整个后部视网膜皱缩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漏斗状。

此种增殖膜见于视网膜脱离前,脱离中及陈旧性脱离的患者,发生于脱离前者,也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所谓原发性脱离仅是一个习惯用语,实际上都是继发于视网膜与玻璃体的变性,视网膜裂孔与玻璃体液化,脱离和对视网膜的病理性粘连,是引起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两个必备条件,缺一不可,例如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例已有明确的视网膜裂孔,只要玻璃体健康,就不会发生视网膜脱离,同样,仅有玻璃体变性改变而视网膜无裂孔时,也不会发生视网膜脱离,例如有人观察45~60岁人65%有玻璃体后脱离,其中仅有少数发生了视网膜脱离,这也说明,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变性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视网膜裂孔往往是各种各样表现的变性基础上受到玻璃体病理性粘连牵引而形成,玻璃体液化,脱离一方面减弱了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附于色素上皮层的支撑力,另一方面液化了的玻璃体自裂孔灌注于神经上皮层下。

此外,有人见到视网膜裂孔多发生于眼底上下斜肌附着点的相应处,因此推测裂孔与此等肌肉运动的牵引有关,也有人发现多数患者回忆有眼底部轻微外伤史而认为脱离与外伤有关,事实上,除严重眼球钝伤等少数特殊情况外,斜肌牵引和外伤仅可认为视网膜脱离的诱因。

危险因素(20%):

(1)与近视眼的关系: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近视眼患者,在较大样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近视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病人很多,近视眼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较正视眼者轻,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的后节,自赤道起始,眼球后节渐渐扩张,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也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也出现液化,具有这些致病因素便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2)眼外肌运动的影响:4条直肌的止端位于锯齿缘前,其运动对视网膜的影响不大,而斜肌止于眼球的后部,上斜肌牵拉眼球下转,再加玻璃体的重力作用,可能与颞上象限视网膜容易产生裂孔有一定关系,黄斑部易发生囊样变性,可以继发成裂孔,有人认为也与下斜肌运动时的牵拉有关,有人观察了28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时裂孔的分布情况,发现68.4%的裂孔在视网膜的颞侧,其中47.49%与上,下斜肌止端的位置相对应,即裂孔在颞上象限,右眼多集中于10~11点钟,左眼1~2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3~15mm处,此外还常在11~1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6~22mm处出现大马蹄形裂孔,颞下象限的裂孔比较集中在右眼8~9点钟和左眼的3~4点钟,角膜缘后16.46~26mm处,呈前后水平走行。

(3)与眼外伤的关系:眼球受钝挫伤后发生锯齿缘断离,可发展成视网膜脱离,青少年眼外伤在视网膜脱离中的患病率较高,占18.71%~20%,动物实验证实,在眼球挫伤的瞬间,眼球变形可引起视网膜远周边部发生撕裂,此外,重度外伤可直接在赤道部产生视网膜裂孔,外伤引起的后极部毛细血管循环淤滞,视网膜振荡与玻璃体牵引,可发生黄斑裂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进而发展成孔,除这些与外伤有明确关系的视网膜脱离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多半是视网膜和玻璃体已有变性或粘连,具备了视网膜脱离的内在因素,外伤仅作为诱因诱发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4)与遗传的关系:有些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发生于同一家族中,说明此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可能存在隐性遗传或不规则显性遗传,多数病理性近视眼具有较肯定的遗传性,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也较多,此外,双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两侧眼底的病变多半对称,这也表明某些视网膜脱离可能与先天性生长发育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

预防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发病率约15%,所以当一眼已发生脱离时,另眼必须充分扩瞳后仔细检查眼底,如果发现有视网膜变性,特别是已存在裂孔与浅脱离,玻璃体变性(液化及膜形成)者,就要及时采取适当手术以防止脱离进一步扩展。

发现于周边部的裂孔,在相应巩膜面施加冷凝,倘若裂孔及其附近无视网膜脱离(即所谓干性裂孔),可行激光光凝,黄斑裂孔,只要玻璃体无明显异常,或虽有玻璃体后脱离,但在裂孔缘未见有粘连,仍保持有较好视力者,无论手术治疗或激光光凝均宜慎重。

预防

1.用眼不宜过度疲劳。

2.少提重物。

3.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4.少做剧烈活动。

5.患近视眼的病人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尤其是眼底不好的近视眼患者。

6.防止眼外伤。

并发症

脉络膜脱离 青光眼 白内障

通常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①球壁穿孔,可发生在断腱,放水时,如穿孔发生在网膜脱离区,可作为放水孔处理;如发生在非网膜脱离区,应予缝合修补,局部冷凝及外加压;

②放水并发症,除球壁穿孔外,如切口过大,液体流出过快,眼压骤降,可造成脉络膜渗出,出血,一旦发现即刻切开该处巩膜,放出脉络膜上腔的液体或血液,迅速结扎巩膜缝线及环扎条带,放水时过度压迫眼球可使视网膜,玻璃体球壁嵌顿,术后形成纤维血管膜,造成反复出血及牵引;

③眼压升高:发生在脉络膜脱离 时,宜予甘露醇静滴,必要时作前房穿刺,未手术或手术失败病例以后进展成为全视网膜脱离,相继出现葡萄膜炎,青光眼 ,并发性白内障 等,也可致低眼压,甚至眼球萎缩。

症状

眼前黑影 葡萄膜炎 色素斑 视野缺损 视力障碍 视物变形

1.症状

多数病例突然发病,有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 遮挡,不少病例曾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

视网膜的脱离是有早期症状的,只有早期发现,才能早期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有以下几种。

(1)飞蚊与闪光:出现最早。实际上是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中老年人特别是高度近视眼患者,然后出现大量飞蚊、某一方位持续闪光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的可能。

(2)中心视力下降:后极部的视网膜脱离,视力急剧下降。周边部初脱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同样在高危病人有视力下降时应详细检查眼底。

(3)视物变形:当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波及后极或后极部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尚有视物变形。

(4)视野缺损:视网膜脱离时,部分敏感患者可发觉视野缺损。但仅下方视野缺损有早期诊断价值。

视网膜脱离是神经上皮层的脱离,因营养供应问题视细胞首先损害,视细胞损害,首先影响蓝色觉,正常眼的蓝色视野大于红色视野,在视网膜脱离眼用白,蓝,红三种视标检查视野,脱离相应区不仅有形视野缺损 ,还以发现蓝色,红色视野交叉。

(5)中心视力损害:因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异,后极部脱离时视力突然显著下降,周边部脱离初时对中心视力无影响或影响甚小,只有脱离范围扩展到后极部时,才出现中心视力障碍。

(6)变视症:发生于或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还有视物变形,变小等症状。

2.体征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前节检查一般正常,少数伴脉络膜脱离病例或脱离日久者,房水可有闪光或有虹膜后粘连,玻璃体有液化或变性,可见玻璃体的后脱离和(或)上方的脱离,玻璃体内较粗的色素颗粒则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

(1)眼底表现:

少数视网膜脱离因伴有玻璃体积血或混浊较重致眼底不能查清,但多数可看清眼底,脱离浅且视网膜下液较清晰者,透过视网膜可见脉络膜的黄红或淡红色调,但不能见到脉络膜的正常结构,新发生的球形脱离,视网膜为灰白色或暗灰色;稍久后,出现波浪状起伏,且可随眼球的转动而略现飘动,视网膜上血管管壁的中心反光在脱离区消失,血柱呈暗红色迂曲起伏爬行于脱离的视网膜上,脱离区内常可发现视网膜圆孔或撕裂孔,多数为1个孔(51.9%~80.2%),如有多数孔,可集中于1个象限也可分散分布,周边部小孔在检查中不易发现,小孔或不规则形裂孔常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须注意与出血相区别。

脱离时间较长的视网膜进一步发生退行变性和视网膜周围增殖,视网膜透明度明显减低,呈灰色,且常呈皱褶样或叠峦状外观,视网膜上裂孔可被遮盖而不见,早期脱离的视网膜下液来自玻璃体,很清晰,脱离久后,脉络膜发生渗出性反应,视网膜下液含较多纤维蛋白,色变黄且较黏稠,有的病例在脱离的视网膜后有散在的白色或黄白色小点状沉着物,手术后随视网膜复位可以完全消失。

玻璃体的增殖与视网膜表面的增殖程度可不一致,有的长期脱离的视网膜,视网膜已极菲薄呈萎缩状态,但视网膜前增殖并不显著而仅有视网膜下的增殖条索,增殖重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牢固粘连,形成固定皱褶,常呈星芒状,且多见于后极部,严重的增殖可使视网膜全部脱离,仅在视盘及锯齿缘部附着,呈漏斗状,更甚者视盘亦被视网膜及增殖组织遮盖,成为闭锁的漏斗。

视网膜脱离自行复位者极少,绝大多数需通过手术治疗,自行复位后,在脱离区及其边缘的视网膜下可见不规则的白色线条,视网膜的血管跨越其上,病变区内也常有脱色素斑 或色素沉着,其色调不同于未脱离区。

(2)视网膜裂孔:

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因此,检查发现裂孔显得十分重要,但裂孔因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受眼的屈光间质状态和视网膜脱离的形状等影响,有时很难查见,近20余年来,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法及裂隙灯三面镜检查,视网膜裂孔的发现率可达90%以上,每个病例视网膜裂孔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各不一致,裂孔可小于0.1mm,也可大于10PD,或为全周锯齿缘断离,找寻视网膜裂孔除了必要的仪器设备,还须认识和掌握视网膜裂孔发生的规律。

查到视网膜裂孔不仅为诊断原发性脱离的根据,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能准确无遗漏地发现所有裂孔,十分重要,大约有80%的裂孔发生眼底周边部,其中颞上侧最多,颞下侧次之,鼻上侧更次之,鼻下侧最少。

患者在主诉有时亦能提供一些寻找裂孔的线索,视野中暗点及闪光幻觉 最先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处往往是裂孔所在部位。

脱离区的小裂孔,应与视网膜脱离面的出血点注意区别,在用裂隙灯检查得到的范围内两者易于分离,周边部则比较困难,甚至相当困难,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反复观察才能鉴别。

①视网膜裂孔的形态大致分为3种:

A.圆形裂孔:即萎缩孔,以视网膜退行变性萎缩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裂孔为最多,状如打孔机制作的凿孔,边缘清楚锐利,1个或多个成堆,多见于视网膜格子样变性 区内,高度近视,外伤性黄斑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形成的孔,大都是单一的圆形孔,孔缘锐利,底部可见脉络膜红色背景,有时裂孔边缘有连于玻璃体的孔盖,或整个孔盖被玻璃体牵拉而撕脱,孔盖的大小及形状与裂孔同,对黄斑裂孔还应区分其为板层孔或全层孔,通过OCT检查可确诊。

B.马蹄形裂孔牵拉孔:这种裂孔形似马蹄,或呈半月状及箭头形,裂孔的凸缘经常指向眼底后极部,凹缘朝向眼底周边即玻璃体基底部,产生的机制是玻璃体与视网膜存在局部的粘连,如正常眼的锯齿缘后方或格子样变性的边缘,当玻璃体发生后脱离时,将粘连处的视网膜撕裂成孔,孔盖经常还黏着于玻璃体上,多数为单发孔,一般较大,多位于视网膜的上半部,少数在撕裂时伤及视网膜血管,则合并玻璃体积血。

C.锯齿缘断离:常发生于正视眼受严重的钝挫伤之后,重击的瞬间眼球变形,致视网膜在锯齿缘附着处发生撕脱,多见鼻上方,往往伴有眼球的其他外伤损害,少数病例可合并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脱离,检查时鼻上方可见暗红色的锯齿缘断离,被撕脱的玻璃体基底部如飘带样悬浮于玻璃体中,在视网膜周边变性基础上发生的锯齿缘断离也好发于年轻男性,颞下象限多见,常累及双眼且对称,数量自1个到多个,大小不一,从1个锯齿断离至全周断离,可双眼发生视网膜脱离,或一眼视网膜脱离,另一眼仅有锯齿缘断离。

②视网膜裂孔的分布:绝大多数裂孔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赤道部,锯齿缘附近或二者之间,颞侧裂孔多,约占70%,其中尤以颞上象限最多,次为颞下,鼻侧者较少,鼻下最少,黄斑孔我国占5.4%~8.4%,较国外文献报道高。

如颞上象限有球形视网膜脱离,裂孔往往在颞上,以后因受重力影响,视网膜脱离迅速波及黄斑并向颞下发展,鼻上方裂孔引起的鼻上象限视网膜脱离也渐向下扩展,但较少影响到黄斑区,眼底上方的小裂孔常产生较浅的视网膜脱离,经一段时期后,上方脱离自行平伏,视网膜下液积留于下方,因此,对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患眼也要仔细检查上方的视网膜,位于颞下象限或鼻下象限的视网膜脱离,裂孔常在脱离的最高处,由颞侧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一般颞侧要比鼻侧脱离广泛,同样由鼻侧裂孔所致者,视网膜脱离也是鼻侧较颞侧更广。

后极视网膜脱离和(或)下方视网膜脱离要注意观察有无黄斑裂孔或下方周边部的小裂孔,注意在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处及视网膜的变性区内细心寻找裂孔。

(3)眼压:

视网膜脱离早期眼压可正常,以后渐下降,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和数量与眼压下降程度无关,但脱离范围愈大,低眼压的发生率愈高,视网膜完全脱离的其眼压明显低于部分脱离者,葡萄膜炎 症反应强烈的,眼压更低,作外加压术或合并巩膜环扎的眼中可以发生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可能是硅胶块压迫了涡静脉,眼内液回流受阻,导致脉络膜脱离与睫状体水肿 ,致房角关闭,此外,也要注意可能有少数与视网膜脱离并发的开角型青光眼,以及偶因青光眼患者滴用强烈缩瞳剂所致的视网膜脱离,另有少数未治或手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因长期葡萄膜炎致瞳孔闭锁,房角粘连而继发眼压增高。

早期脱离面积不大者,眼压正常或偏低,随脱离范围扩大而下降,超过一个象限者,眼压显著降低,甚至不能用眼压计测到,眼压之所以下降,可能与视网膜脱离眼的流体动力学有关,眼球后部存在着经后房,玻璃体,视网膜裂也至神经上皮层下间隙,经色素上皮转运,再由脉络膜血管系统排出眼外的房水的错向流动。

几种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

1、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先天性脉络膜缺损为胚胎发育期间胎儿裂闭合不全所致,缺损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亦易于脱离,缺损处透明的视网膜下即为白色巩膜,多数患者不能发现视网膜裂孔,如脉络膜缺损处有出血斑时,裂孔多在其附近,手术时应注意封闭脉络膜缺损后部边缘,但由于缺损的范围大,效果不良。

2、无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脱离并发于白内障手术后1~数年,因为虹膜晶体屏障前移,特别是术中有玻璃体脱离者,大多术后发生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圆形,1~数个,亦可散在各个象限,大多位于眼底周边部,有时可见与玻璃体粘连。

根据上述临床所见,诊断并非十分困难,但周边部范围较小的浅脱离,往往易于漏诊,尤其是极周边部的脱离,直接检眼镜无法查到,必须用双眼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加巩膜压迫反复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

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

所见眼球前节一般正常,前房可以略深,脱离日久者,引起葡萄膜轻微的炎症反应,房水Tyndall现象弱阳性,角膜后有棕色点状沉着物。

玻璃体混浊和液化,在原发性脱离眼必然存在,此种改变在裂隙类显微镜光切面下更为清楚,液化腔呈无结构的光学空间,液体腔与腔之间,有玻璃体支架组织脱水 萎缩而形成丝绢样混浊,有时液体腔内及丝绢样混浊昨有棕色或灰白色的混浊小点,液化腔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液化的玻璃体穿过外界面进入视网膜前与玻璃体外界面之间,成为玻璃体脱离,因位置不同有前,上,侧,后脱离数种,其中上脱离,后脱离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最为密切,玻璃体脱离时,常有玻璃体与视网膜面不等程度病理性粘连,称为不完全脱离,粘连处往往因牵引而导致视网膜裂孔,裂隙灯光切面检查,玻璃体脱离处界面呈不均匀的纱幕样混浊,后脱离时,在脱离的玻璃体后界面,可见一灰白色环形玻璃体后界面裂孔,此环形混浊为玻璃体与视盘周缘粘连处撕裂脱离而成,历时较久呈半月形或不规则形,亦可聚缩成一个不透明团块。

上述玻璃体的各种病变在直像镜下亦能见到,但不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清晰,层次分明而有立体感。

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脱离而呈波浪状,隆起,随眼球转动而波状飘动,新鲜的脱离神经上皮层及其下积液透明,可透见色素上皮层下黄红色或淡红色脉络膜色泽,但看不清脉络膜纹理,爬行起伏于脱离面的视网膜血管成遮光体,呈暗红色线条,不易分清动静脉,有时还能见到与视网膜血管一致的血管投影,脱离时间较长,神经上皮层呈半透明的石蜡纸样,脱离的动静脉可以辨别,更长期的陈旧性脱离,神经上皮层下积液,亦因脉络膜渗出反应,纤维蛋白增多,成浅棕色粘稠液,神经上皮层后面有黄白色点状沉着物。

裂孔往往见于视网膜脱离处,1~数个,眼底颞上侧是裂孔的好发部位,但因重因关系,积液下沉,裂孔处反而呈浅脱离或不见脱离。

相接检眼镜在瞳孔充分散大及转动眼位后可检查到70º以内眼底,因此在70º以外的周边部裂孔不易发现,需用双眼间接检眼镜检查,必要时还需加用巩膜压迫器,亦可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用三面镜检查及加用巩膜压迫器以检锯齿缘附近及睫状体平坦部裂孔或视网膜与玻璃体基底部的一些变性改变。

眼底检查

在充分散瞳下,以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可检查出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 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失去了正常的红色反光而呈灰色或青灰色,轻微震颤,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隆起度而范围广者可遮蔽视盘,并有皱襞,扁平的脱离,如果不详细检查常易漏诊,黄斑区脱离时,黄斑中心凹呈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

眼底镜检查

眼底镜检查最为重要,查到全部的视网膜裂孔不仅是诊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根据,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如何能够准确且无遗漏地找到所有裂孔,极为重要,大概有80%的裂孔发生于眼底周边部,颞上侧尤为多见,颞下侧次之,鼻上侧更次之,鼻下侧最少,当视网膜脱离隆起较高时,这些周边部裂孔常被遮掩,必须从各个角度仔细寻找,在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加巩膜压迫仍无法找到的情况下,可加压包扎双眼,让患者静卧数天,待视网膜略显平复后再行检查,视网膜脱离范围大,隆起度高者,往往存在几个裂孔,不能满足于1个裂孔,特别是1个小裂孔,除在脱离区寻找裂孔外,也应注意未脱离或脱离不明显区域,尤以上方眼底裂孔,因液体下沉,裂孔及其附近处不一定能见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的位置和形态,有时也有利于裂孔寻找,眼底上方脱离,裂孔总是在上方脱离区内;下方脱离,如果脱离呈半球状隆起,裂孔可能在其正上方;如果是下方的广泛性脱离,裂孔可能在脱离区边缘较高一侧的上方;如果两侧高低基本一致,则裂孔常在其下方周边处,患者主诉有时也能提供一些寻找裂孔的线索,视野中暗区及闪光感最先出现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处往往是裂孔所在部位,在视网膜脱离中常可发现裂孔,寻找裂孔和手术封闭裂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裂孔呈红色,周围视网膜呈灰白色,多见于颞上,其次是颞下,鼻侧最少见,锯齿缘部的裂孔,多在颞下或下方,裂孔也可发生于黄斑区或尚未脱离的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及数目不等,可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也有条纹状,锯齿缘离断和形状不规则的,脱离的视网膜有时隆起度很高可将裂孔遮蔽,检查时可令病人改变头部卧位,也可包扎双眼,卧床1~2日,待隆起度减低时再检查。

诊断鉴别

治疗

就诊科室:眼底 眼科 中医眼科 中医学 眼科学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1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6000元

治疗:

视网膜脱离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为主要手段,手术原则为在与裂孔相应巩膜面电凝、冷凝或球外、球内光凝,以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使脉络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粘连面封闭裂孔。为达到这一目的的还需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排出视网膜下液,球壁外加压,巩膜缩短、巩膜环扎术以缩小眼球内腔,或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气体、某种液体以加强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接触等,玻璃体牵引严重则需施行玻璃2体切割术。根据视网膜脱离情况与玻璃体膜形成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及裂孔准确定位等。

所谓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实际上也是继发性的,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严格地说,手术治疗并非原因治疗,而仅是一种对症治疗。为了在手术治愈后仍须防止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继续发展,抗组织衰退及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的中、西药物选用,还是必要的。

用药原则:

1、视网膜脱离在诊断后及术后约一个月内患眼都滴1%阿托品眼药水(眼膏);

2、葡萄膜反应及玻璃体混浊重者一般都应用地塞米松及消炎痛治疗;

3、所有术后病人都选择“A”中2—3种口服药促进视力的恢复;

4、术后3—5天都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手术方法根据病情采用巩膜压术、巩膜环扎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术并球内注气或注矽油等。

护理

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胡萝卜鸡蛋汤

用料:胡萝卜100克,鸡蛋1个,盐少许。

做法:先将胡萝卜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鸡蛋去壳,放入煮熟,吃时加盐调味,饮汤吃蛋。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功效:可预防视力模糊,养眼护眼。

菠菜羊肝汤

用料:鲜菠菜200克,羊肝200克,盐、香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锅中的水烧沸后倒入羊肝,稍滚后下入菠菜加盐、香油调味再次烧滚后,加味精,即可出锅食用。

功效:此汤具有养肝明目的功效。可缓解视力模糊、两目干涩的症状。

火锅菊花鱼片

用料:鲤鱼500克,菊花100克,鸡蛋1个,鸡汤、盐、料酒、醋、姜、胡椒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鸡汤、盐、料酒、醋、姜、胡椒粉一同倒入火锅中煮沸,鲜鲤鱼片成片用鸡蛋液拌匀,一片片下入火锅中,将鲜菊花也放入火锅中,熟后鱼片和菊花蘸香油食用,喝汤。

功效:有祛风明目的作用。适用于头昏、目干涩、高血压、视物模糊等症。

患者吃什么好?

视网膜脱落术后应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的猪肝、羊肝。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忌吸烟,禁饮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

饮食保健

(一)、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品辛散助热可使内热加重,病情加剧。

(二)、忌发物。鱼、虾、蟹、公鸡、牛肉等食物具有一定的致敏因素,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能使炎症加重。

(三)、忌肥腻厚味食物。这类食物易聚湿生痰,助热化火,可使体内湿热内盛,症状加深。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鸡蛋

鸽蛋

鸡肉

鸡肝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鸭血(白鸭)

腐竹

赤小豆

白扁豆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素炒菠菜

牛奶菠菜粥

菠菜豆腐汤

菠菜水饺

菠菜豆腐汤

海带瘦肉粥

海带荸荠饮

黄豆芽拌海带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