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由于继发胆道感染,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 否

患病比例:0.001%

易感人群: 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肝胆外科 外科 内科 消化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消炎利胆片 爱活胆通

治疗费用:

温馨提示

忌用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萝卜,洋葱等。

病因

胆管结石的病因主要是:

1.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积导致。

2.胆道感染引起胆道炎症,以及由于细菌的作用为胆石形成创造了条件。

3.胆道蛔虫残体可成为胆石的核心,甚至胆石的大都可由虫体构成。

4.胆汁淤滞可使胆汁成分沉淀积聚,有利于形成胆石。

胆管炎系胆道梗阻(最常见为胆石梗阻)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力迅速增高所致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感染的菌种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大肠杆菌最多见。

预防

胆管结石与胆管炎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绝大部分的胆管炎都有胆结石存在,胆道结石与胆道蛔虫有密切的关系,蛔虫卵或残骸在胆管中沉淀形成结石的核心,故防治胆道蛔虫症就显得重要,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发现肠蛔虫症及时驱虫,胆管结石如小于1.0cm,可试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利胆排石,部分病人可排出胆石,如结石引起胆管梗阻并发胆管炎,则应到医院治疗。

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

1.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

2.肝,肾,肺,心,脑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3.胆管纤维化性狭窄。

4.胆汁性肝硬变。

5.门脉高压症。

症状

急性腹痛 腹痛 三联征 皮肤瘙痒 黄疸 夏科氏三联征 高热 寒战 胆囊的超敏反应 胆管梗阻

有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 者,特别在过去有胆囊结石 病史者,胆总管结石 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仅表现为三联征中的1个或2个症状者,诊断常须借助于一些辅助检查方法,对无黄疸 的病人可作静脉胆道造影,能显示胆管内结石影和扩张的胆管,而在有黄疸的病人必须与肿瘤或肝内胆汁郁积症所致的梗阻性黄疸,以及肝病或肝炎等所致的肝细胞性黄疸作鉴别,在肿瘤(如胰头癌或壶腹癌)阻塞胆管时,黄疸一般呈现进行性加深,体检时常可扪及肿大和无压痛的胆囊,并常有恶病质 表现,而肝病或肝炎引起的黄疸,一般较淡,并且不伴有腹部绞痛史,肝功能试验常有明显异常,肝内胆汁郁积症一般也无腹痛 史,可能有服用特殊药物史,后两种疾病的B超检查均显示囊和胆管无扩张现象,而胆管结石所致的胆管梗阻 ,除有胆绞痛 外,尚有典型的波动性黄疸史,如无感染时,肝功能一般在正常范围内,在诊断困难时,应用PTC,CT,ERCP以及同位素肝胆显象图等检查,常有助于鉴别诊断。

胆总管结石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胆绞痛,发热,寒战 和黄疸,即Charcot三联征,但有不少病人缺乏完整的三联征表现,多数病人有剑突下偏右突发性绞痛 ,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但亦有少数人可完全无痛,仅感上腹闷胀不适,约2/3的病人继急性腹痛 发作后出现寒战和高热 ,一般继腹痛后12~24小时开始出现黄疸,此时腹痛常已缓解,黄疸一般不很深,并有波动性的特点,有时黄疸也可为少数胆总管结石病人唯一的临床表现,黄疸时常有尿色变深,粪色变浅,以及皮肤瘙痒 等,体检时在上腹及右上腹部有压痛和肌紧张 ,胆囊常不能扪及,在病程较长的病人扪及肿大的肝脏和脾脏,肝脏质地较硬。

检查

1.白细胞升高,核左移,血清胆红素测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

2.B超检查胆管内有结石。

3.口服胆囊造影多胆囊不显影,PTC,ERCP检查见肝内胆管扩张,胆管梗阻等。

4.CT检查 有胆管扩张或结石存在。

5.磁共振胆系成像(MRICP)可显示胆及胆管前病变。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肝脏及胆道肿瘤,壶腹部周围肿瘤。

2.各种急慢性肝炎 。

3.胆囊炎,胆结石 。

4.硬化性胆管炎。

治疗

就诊科室:肝胆外科 外科 内科 消化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2-4周

治愈率:60%

常用药品: 消炎利胆片 爱活胆通

治疗费用:

胆管结石与胆管炎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作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用T管引流胆总管,并常规通过T管作术中胆管造影术,可减少胆管残留结石的发生。手术探查胆管后, 还可应用胆道镜检查,以明确胆管内有无结石遗留。通过胆道镜能定位和取出遗留的胆管结石。手术后T管引流10~14天,待病人的黄疸基本消退,全身和胆管 局部感染也基本控制,并且胆管造影肯定胆管内无残余结石的胆管至十二指肠畅通无阻的,即可拔除T管。胆管残留结石和复发结石一直是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后最 麻烦的问题,特别在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为较多较碎的色素钙结石,不易取尽,往往容易术后残留。这类病人即使术中已基本取尽结石,但术后结石的复发率 仍然很高。为此,不少学者提出,对这类病人,首先在手术中通过术中胆管造影和胆道镜等手段尽可能取尽结石,如手术后仍发生胆管残余结石而又不能用非手术疗 法取出,或在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后又有结石复发,再次作胆管切开取石手术时,应加作胆道肠道内引流术、即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奥狄括约肌成形术或胆管空肠吻 合术。前二种内引流手术的主要缺点为术后容易因食物返流而发生返流性胆管炎。胆管空肠吻合术后返流性胆管炎发生较少。也有人认为,在第一次胆管切开取右手 术时,如发现为泥沙样色素性结石,即作胆道内引流术。胆道内引流术后,在胆道和肠道间有了一个通畅怕引流道,胆管结石即能由此排入肠道。对手术后减少结石 的复发,排出胆管内可能残留的结石,消除胆管症状有相当的价值。如结石嵌顿在乏特壶腹部,奥狄括约肌成形术是首选的手术。   

手术后残余结石的非手术治疗:

目前,不少胆道手术后近期内发生的残余结石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取出,而避免了再次手术。常用的方法有两种,机械取石法 和药物溶石疗法。机械取石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后T管的窦道,在电视屏观察下,或通过胆道镜的观察,用取石篮或用特殊的取石钳将胆管内结石取出。也可通过纤维 十二指肠镜切开十二指肠乳头部括约肌后,用取石将残余结石拉出胆管,或用盐水经T管将结石冲出。不少学者报告机械取石法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药物溶石 疗法主要应用复方胆酸钠溶液、六偏磷酸钠溶液、肝素溶液以及鹅去氧胆酸溶液等,但疗效均不够满意。最近有报告采用辛酸甘油单脂和甲基叔丁醚能有效溶解 2/3病例的胆固醇性残余结石。但对胆色素钙结石至今尚无特殊有效的溶解药物。对非手术疗法治疗胆管残余结石无效的病人,仍须采用手术治疗。

其他特殊疗法:

经内镜十二指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手段,几乎80%以上的患者接受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 疗,近些年国内一些大医院和专科医院也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或境内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技术加内镜取石碎石术作为非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 手段,日益普及推广。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还有经T管取石术,经胆道镜取石碎石术,灌注溶石术,体外震波碎石术等。

胆管结石与胆管炎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的原则是以“理气开郁,清热利湿,通里攻下”为主.国内常用的中药方很多,都是以上述原则加以演化.最好是根据各人的具体病情,给予辨证施治,但通用的成方也有一定的效用.现举遵义医学院的处方为例:   

偏方或食疗方:排石汤:枳壳9g,木香5g,元胡15g,栀子12g,虎杖30g,金钱草30g,大黄15g.适用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症病人。

一般每天服1帖,分2次服用.对青壮年病人,可每天服2帖,分4次服用.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中药治疗有调节胆道功能,刺激胆汁的分泌,控制感染,并排出结石的作用。

中医的其他治疗:针刺疗法:针刺具有解痉止痛,利胆,排石,止吐等作用,但是单纯用针刺治疗,疗效似嫌不足,一般需同时配合中药内服.体穴取阳陵泉,中脘,丘墟,太冲,胆俞等.每次留针半小时,每天2~3次.耳穴可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等。

护理

在家属的陪同下,适量的去户外走走,预防手术后并症发生。

饮食保健

保健:

(1)根据症状和对脂肪的耐受程度,不应过多摄人脂肪,并主张用植物油烹调。

(2)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基础上,总热能不能过高.肥胖和超重患者应减体重,使之降到理想体重.热能按低热能饮食原则供给。

(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摄入每日应少于300毫克,限制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以及鱼子,蛋黄等.可以选用鱼肉,瘦肉,蛋清等。 

(4)蛋白质应按正常需要量或偏低,以每日供给蛋白质50克~70克为宜,但要选择含脂肪低的蛋白质食品,如脱脂奶,蛋清,海鱼等。

(5)注意维生素摄入,尤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补充,其中维生素K对控制某些类型黄疸引起的出血有效。 

(6)忌用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萝卜,洋葱等,禁烟,酒。

(7)采取少吃多餐,注意多饮水。

1、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鸡肝

葵花子仁

白果(干)

绿豆

1、应忌食或少食刺激性饮食; 2、不宜食用香燥煎烤的食物; 3、忌食油腻、生冷及热性食品。

芝麻

杏仁

白扁豆

虾皮

1、多食用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 2、饮食要多样化,杂食五谷粗粮; 3、宜食易于消化而质地较软的食物。

香菇白菜羹

白菜粥

八珍豆腐盒

豆腐蛋饺

黄瓜拌绿豆芽

绿豆芽饺

拌豌豆苗

豌豆苗豆腐汤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