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已经发现微塑料,你还以为只有鲸鱼会因此暴毙吗?

资讯 » 生活

人体已经发现微塑料,你还以为只有鲸鱼会因此暴毙吗?
2019-04-04 17:56:43

我们屈服于 50 年代大肆宣传的塑料一次性论,用完就扔,可它并没有真的消失。」


近日,一条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让人触目惊心。


据报道,3 月 28 日,意大利撒丁岛海滩冲上一头长达 8 米的雌性抹香鲸尸体。


海洋保护组织解剖尸体后发现,鲸鱼肚中塞满多达 44 斤的塑料垃圾,包括 10 个塑料袋,大量塑料杯盘、渔网鱼线,甚至还有毛巾床单、清洁剂瓶。


塑料垃圾占据了鲸鱼胃的三分之二。


剩下三分之一空间被鱿鱼喙堵塞,鱿鱼喙是鲸类常用食物,却无法被这头鲸鱼消化。


在这条雌性抹香鲸肚子里,还发现一个 2.45 米长的鲸鱼胎儿,胎儿已经死亡。


专家称,抹香鲸可能在搁浅前就已经流产,可能是由大量的塑料垃圾堆积导致,或是因为严重感染导致。


近年来,塑料污染导致海洋动物死亡的话题时常被报道,但此类新闻往往只能勾起了人们短暂的同情心。如投石入水,激起阵阵涟漪,逐渐消减,最后彻底消失。


原因在于,动物的遭遇虽然让人心痛,但我们却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被侵犯,更没有行动的紧迫感。


事实上,塑料污染早已超乎我们的想象,大自然向人类发起的清算近在咫尺。




塑料海洋


2011 年,记者兼探险家克雷格力.森本打算拍摄一部关于蓝鲸诡秘行踪的纪录片。


但当他徜徉在斯里兰卡近海的印度洋时,大海却并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



漂浮在海水表面及水下一米深处的,是一片乳化了的油脂和杂物。


由于内战,这片海域没有任何商业捕捞活动,海滩封闭长达 30 年。但塑料垃圾还是出现在了这样一片原始的海域。


这不难理解,地球上的海洋是一个整体,而这里正是全球海洋生态的一个缩影。


环境恶劣至此,连人类都感到恶心,那常年生活在此的海洋动物呢?



近年来研究统计,超过 800 种动物会摄入塑料或被塑料缠绕。


不仅海洋动物深受其害,就连海鸟也无法幸免。



后来,这部纪录片就变成了揭露塑料污染的《塑料海洋》。


《塑料海洋》( A Plastic Ocean 


据统计,全球塑料总产量从 1970 年的 3×10^7 吨攀升到 2015 年的 3.22×10^8 吨,其中 79% 的一次性塑料最终被包埋或散落在环境中。


仅 2016 年一年,世界上每个人都使用并丢弃了 136 公斤的一次性塑料制品。2016 年全球的塑料制品超过 3 亿顿,其中一半只使用一次就丢弃。


世界经济论坛估计,全球海洋中漂浮着 1.5 亿吨塑料,每年还有 800 万吨进入海洋。


而相比让人恶心的、肉眼可见的塑料垃圾,有一种形式的塑料污染危害更大。




塑料烟雾」——海洋中的雾霾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入海里的大块塑料在太阳紫外线,海浪拍打和盐分腐蚀的共同作用下,分解成更小的「塑料微粒」。



看似纤尘不染的海面,用质地细密的拖袋一拖,便会收获一堆塑料微粒。



这些「隐身」的塑料微粒是更为恐怖的存在。它们漂浮在海面,形成「塑料烟雾」,像陆地上的雾霾一样,难以察觉,又无处不在。


科学家于 2009 年在北大西洋取了 7 个拖袋样本,根据重量估算出北大西洋仅塑料微粒就有 3440 吨。


多项研究显示,微塑料在自然环境包括海洋、淡水、陆地以及大气中广泛存在。


不仅是自然环境,人类食物如盐、啤酒、蜂蜜、糖、新鲜海产品及海产品罐头中也存在微塑料。


除了分布广泛,微塑料还有存在持久、粒径小、可吸附有毒物质及微生物的特性。


由于微塑料表面粗糙不平,水中的工农业化学物质容易附着在微粒表面。当这些附着了有毒物质的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后,会通过食物链传递。



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长时间停留在胃肠道中,造成机械损伤,堵塞食物通道,产生饱腹感,使得实际营养摄入减少,导致生物体重减少、发育迟缓等。


此外,微塑料还会引起组织炎症、细胞增殖和坏死,并可能损害免疫细胞。


而且,微塑料的粒径越小,穿透能力越强,鉴于纳米颗粒在生物体中的移动,推测纳米级微塑料可以穿过胎盘、血脑屏障,进入生物的胃、肺脏器。


当然,这些微塑料通过富集效应,最终会进入到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身体。




塑料对人体的伤害


在 2018 年 10 月举行的欧洲肠胃病学会上,研究人员报告称,首次在人类粪便中发现微塑料。


该研究证实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猜测——即塑料最终会进入人体肠道。


研究者对来自不同国家的 8 名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监测,结果检测到 9 种微塑料,直径为 50 到 500 微米不等,所有参与者的粪便样本中至少有一种微塑料。


平均每 10 克粪便中有 20 个微塑料颗粒,其中,所有参与者的粪便中都有发现塑料瓶和瓶盖的主要成分——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8 名参与者在粪便检测前坚持记录了一周的食物摄入,这些记录显示,他们都接触过塑料包装的食物,其中 6 个人吃过海鲜。每个参与者平均喝下了 750 毫升塑料瓶装水。


但研究者强调,因为这项研究规模较小,并不能肯定这些塑料微粒来自人们的饮食。也不能表明塑料正在积累和停留在体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 」研究者说,虽然在动物研究中发现肠道中的塑料浓度最高,但最小的微塑料颗粒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可能到达肝脏。


除此之外,部分塑料还会释放一种内分泌干扰素——邻苯二甲酸酯——一种能让塑料更有弹性、更透明、更耐用的化学物质,有毒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苏姗布林教授表示:


内分泌干扰素会对人体内分泌的正常功能造成干扰,让人体误以为它们是激素,阻碍或模仿激素的活动或分泌。从而干扰众多身体进程,生长、代谢、生殖,还有最重要的早期发育。


同时,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神经生物学教授乔治比特纳表示:大部分塑料都会释放内分泌干扰素双酚 A。


研究显示,92.6% 的 6 岁以上的美国人体内都有可探测浓度的双酚 A6~11 岁儿童体内的浓度是是成年美国人的两倍。


而不管是在人类粪便中发现微塑料,还是塑料会释放内分泌干扰素,近来的研究都指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塑料极有可能已经对人体造成伤害。




写在最后


全球每年大约使用一万亿个塑料袋,平均每分钟两百万个, 而每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只有 12 分钟。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希望通过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但实事上,我们依然很难离开塑料,食品保鲜膜、塑料袋、吸管、外卖盒、一次性塑料水杯……


塑料无处不在,当我们随手扔掉一份塑料制品的时候,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到我们的身体,影响我们的生活。


正如《塑料海洋》中的一位科学家所说,「我们屈服于 50 年代大肆宣传的塑料『一次性』论,用完就扔,可它并没有真的消失。


尽管目前塑料对人类健康到底造成什么程度的威胁尚不明确,但在找到绝对答案之前,我们理应防患于未然。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与其同情微博上那头惨死的抹香鲸,不如身体力行地做出一点改变。


尽量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追求循环利用,而非用完既扔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