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缘于心理需要

资讯 » 内科 » 精神科

疑病,缘于心理需要
2016-02-05 00:31:49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慧源心理热线”又与大家见面了。在本栏目中,我们邀请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专家肖峰教授作为特约嘉宾,将热线咨询中一些有共性的咨询实例再现给读者,希望您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假如您有哪些心理困惑,可在每周六上午十点至晚六点拨打慧源心理热线(010)80754266,或是随时登陆中国百姓疾病防治www.cdc999.com专家答疑论坛。我们将在论坛中邀请慧源中心心理专家免费为您答疑解惑。

  这天,走进咨询室的是个叫晓忆的年轻女孩。晓忆在一家私企当职员,今年24岁。

  从长相看,晓忆长得挺秀气。但是,要从精神状态来看,她却行动迟缓,愁眉苦脸,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在她身上,你看不出一点年轻人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生气,倒像是一个久病不愈的老人。

  刚一落座,晓忆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诉说起她的“病症”。从12岁起,她的胃就老疼,特别是在紧张或受了点什么刺激时就更为厉害了。也是从那时起,晓忆成了医院里的“常客”。她不知检查了多少遍身体,但每次都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的病变。

  显然,晓忆得了一种典型的心理疾患——疑病症。一种老是怀疑自己有病,担心自己得了某种疾病的心理病。该病的患者常常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某种夸大的判断,特别是爱把身体上的不适感与某种疾病联系在一起,从而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又加大了患者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得身体的不适感更为敏感,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心理医生认为,这是负性“心想事成”引出的结果。这里所谓的“心想”是指人们对自身机体的一种高度的注意和敏感状态。最初“心想”到的感觉虽然不一定十分明显,但感受到的体验往往是确凿无疑的。这些人个性倾向于固执、敏感、多疑、关注自己。他们常常会去思索感觉、琢磨因由、摸索规律、猜测性质、推断恶果。一旦遇到某些不称心或社会生活事件带来的情绪波动,“心想”很容易被激活,进而引向“事成”的怪圈,即不断明显加重躯体症状。那些症状一旦被注意,就会一触即发,随即引出大发作,痛苦难忍。他们到处投医,忍受种种繁琐的检查和吞服种种中西药品,已成为他们求得解脱的行为方式。

  据统计,在综合性医院的内科病人中有38%的病人是属于这种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只有心理问题的人。这些人需要心理治疗。

  我问晓忆以前的医生对她采用了什么样的治疗办法。晓忆告诉我心理医生教她做了放松训练,让她把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及心理医生所讲的话记录下来,每天温习一遍,天天写日记,批驳自己一些荒谬错误的想法等等。

  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按理论,晓忆以前所看的心理医生所采取的心理疗法是常用的,至少也应该有一部分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晓忆为什么没有一丁点儿的改变呢?

  于是我开始询问晓忆以前的一些经历和现在的基本生活状况。我从她口中得知,她从小就特别听话特别乖,从不调皮,也从不乱说乱动,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有一次因为纪律问题,老师放学后把全班同学都留了下来,唯独把她一个人放回了家。

  快到12岁那年,晓忆的母亲突然连续得了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脑瘤等几种大病,晓忆经常陪伴着妈妈去看病、拿药或检查身体,弄得全家人心惶惶,精疲力尽。也正是这一年,晓忆突然不明不白地患了胃疼病。

  经过几次与晓忆的长谈,我忽然明白了:晓忆的疑病症,竟是一种心理需要,也就是晓忆通过自己怀疑自己的得病和反复不断地看病,来满足自己十分匮乏的心理需要。

  首先是晓忆利用看病的机会来获得他人的关怀。晓忆的母亲得病之后,就再也顾不上女儿了;晓忆的父亲是个老实内向的人,从不知和女儿交流;而晓忆从小到大,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但是,做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又时时渴望着亲情的抚慰,友情的支持,希望有人关心、理解自己,有人听她倾诉,与她交流,在周围环境中不能获得这种感情的满足后,她只好借助于反复不断地看病,来向医生倾诉自己深受压抑的情感,得到医生对她的宽心与安慰。

  其次,疑病和看病是晓忆唯一的生活活动形式。晓忆不光没有任何朋友,也没有任何业余爱好。除了上班,晓忆的业余时间不是去看病就是买药、熬药、吃药,或是买健康类杂志反复阅读,简直成了职业的看病者。这是因为人在生活中忍受不了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时,她必须做一些至少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来获得生活中的一种充实感。晓忆在没有任何朋友和爱好的情况下,“寻找”到了一个用不断地疑病、生病和看病来作为填充自己生活的主要形式,可算是一种实出无奈的选择。

  再次,疑病是晓忆焦虑担忧的必然结果。因母亲的生病,晓忆看到了人一旦生病,就会痛苦,就会情绪不佳,就会耗神费力,就会花钱破财,就会失去许许多多的机会。于是,晓忆开始生怕得病。这种强烈的恐惧意识使她万分地敏感,总是戒备森严地注视着自己身体上一点点的不适。如果身体稍有不适她就会立即体验到,并产生某种生病的联想,使她更加注意那个部位的不适,不断地强化着自己的感觉,最后导致了那个部位真的出现了强烈的不适感,犹如真的出了毛病一样。

  由此可见,以前心理医生给晓忆开的“药方”是治标不治本的。也就是说他们只涉及了她的表面症状,但没有触及到她内部的深层动机。当晓忆的生病和看病有着对之极重要的意义时,你是不容易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疗法让她不再怀疑自己“有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经遇到过一个红眼病人,患者为疼终日忧心忡忡。叶天士仔细诊断后对病人说:“你的眼病要治好,只需吃上几副药就行了。但你的脚七天后会长出毒疮,弄不好可能有生命危险。那人一听,大惊失色,赶忙请叶天士介绍防治毒疮的方法。叶天士要他连续按摩脚底七天。病人照办了,果然脚上没有长出毒疮,红眼病也好了。后来当他前去道谢时,叶天士笑着说:老实告诉你,脚底下要生出毒疮是假的。我见你得了红眼病忧虑万分,而这种病恰恰与精神忧郁有关,不祛除你的心病,眼病就治不好。叫你按摩脚底是分散你的注意力,因而你的眼病也就好了。

  有些人身体上的病和心理上的病是紧密相联的,这种心病不消除,肉体上的病也无法治愈。

  因此对于晓忆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即疑病症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包括确立自我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成功,广泛结交朋友,发展几项业余爱好,形成乐观积极的思维模式,加强对生活的参与感和强健体魄。唯有此,晓忆的疑病症才会被彻底地治愈,因为她的注意点会逐渐外转,也因为她的自信与良好的适应能力让她不再惧怕生病,还因为她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已不需要再去“生病”。

  疑病症在心理学上也叫躯体化障碍。什么叫躯体化障碍呢?其实,它是一种心理障碍,可反复出现,呈多种多样并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全身的任何系统和部位,病程常呈慢性波动,女性多见,常用躯体的症状来处理应激或冲突,表现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反复就诊及要求做医学检查,虽检查结果阴性,经医生的合理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尽管这部分人症状的发生、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躯体化”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坐过门诊的内科医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接待的病人中,大约有30~50%的人声称自己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胃部不舒服,多次检查都得不到明确的结果。这类病人中,以中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儿童和青年较少。心理学家认为,这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长期以来,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当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变故,情感交流的渠道被阻塞,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许多人不会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弥补或改进,而只能通过表达躯体不适的方式,来求得他人的关注,弥补内心的需求。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出现这类问题之后,要通过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第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类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便在发生情感缺失的时候能够通过健康有效的方式进行弥补,而不是无意识地去选择“躯体化”的方式。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