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微信扫一扫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总医院 公立医院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挂号预约 停诊通知 意见反馈 就医指南
电话
022-60362443(门诊咨询)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154号
乘车路线
乘8、50、631、879、14、800、643路公交车均可到
医院简介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天津市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医院,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天津市医学中心。医院现设有34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和7个临床研究所(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临床部、天津性传播疾病研究所、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天津呼吸疾病研究所)。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临床医学为一级博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内分泌与代谢病、泌尿外科(与二院共建))、4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6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神经外科与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胸心外科、普通外科、内分泌与核医学)。     历史(一)     在曲折的发展中,总医院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在天津的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由于当时政府当局在重庆、南京、广州、兰州已有四所中央医院,唯华北地区缺中央医院,决定在天津以接收的位于鞍山道123号的日本公立居留民团医院作为基础,筹建天津中央医院。门诊部设在鞍山道132号,为一座三层小楼房,光线阴暗,条件较差。医务人员主要是由抗战南迁的一部分原协和医院、北大医院、齐鲁医学院和欧美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应邀来津组成,并带来了部分设备,经过一年的筹备,天津中央医院于1946年12月l正式开诊,12月15日开始收容住院病人,根据卫生署转呈准行政院,医院定名为“卫生部(署)天津中央医院”。中央医院从建院始,就把招聘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放在重要地位,把医疗和教学作为医院的办院宗旨。由于医疗、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央医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规模也逐步扩大,截止1949年1月天津解放前,职工总人数达到451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14人,年门诊量为98,722人,住院人数为4,356人次,平均日门诊量200~300人次,成为当时华北地区颇有名气的医院。1949年解放初期,国家处于重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医院也进入恢复发展阶段。1949年5月,医院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设立了团支部,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医院正式公开,并成立了医务工作者工会,1950年4月中央医院改名为天津市立总医院。1951年1月26日天津市卫生局召开了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制定的“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面向工农兵”的卫生方针,医院加强和改进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院务委员会集体领导制,调整、扩建了部分科室,成立了医务科,医院设置渐趋合理。1953年市政府投资建立了新门诊大楼,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医院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1956年10月,天津市人民委员会第三次行政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天津市立总医院改为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决定,其任务是担负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和培养干部等工作,总医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医院。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病床数由1949年的234张发展到1956年的464张,职工人数由1949年的451人增加到1956年的919人,年门诊量增加到471,335人,年住院病人增加到9,600人,广大职工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医院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天津及华北地区规模大、技术高、人才荟萃、实力雄厚的综合医院。自1957年,我们国家受“左”的路线冲击,政治运动接踵而来,但是,医院并没有完全被“左”的思想冲昏头脑,在肃反和反右中,医院的高级知识分子中没有戴帽子的“右派分子”,在组织处理上,没有伤害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全院职工的情绪是饱满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仍然蒸蒸日上,正像朱宪彝院长所说:“1957年是总医院的黄金时期”。从1961年开始至1963年,医院根据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对医院工作进行了整顿,通过恢复和健全必要制度、确定责任、明确任务等几项工作,颇见成效,到1963年底,医院的规模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全院职工1111人,开放床位675张,日均门诊量2,000人次,设有13个临床科室,12个临床教研组。     历史(二)     文革期间,附属医院的医疗工作一天也没有停止,但正常的医疗秩序被完全打乱,各种医疗工作制度或遭废弃,或不能严格执行,医院管理混乱。1969年,为贯彻“六、二六”指示精神,医院共派出305名(占医院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医,护、技、干部携家属共计1000人左右,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支援边远山区安家落户,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也毫无例外到贫困山区的基层医疗单位落户安家。医院的骨干力量严重削弱。1972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抽调了医院一批骨干力量,如泌尿外科马腾骧教授、内科甘幼强教授等,筹建了“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即现在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此后,市卫生局从医院脑系科抽调10余名技术骨干,帮助第一中心医院和第二中心医院建立脑系科。这些骨干力量,许多都成为这些医院的学科奠基人。文革期间,虽然医院科研工作受到巨大冲击,但是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科研人员顶住风浪,仍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在聂荣臻副总理的支持和帮助下,俞霭峰教授研究出了第一代、第二代口服避孕药,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心血管科周金台医师研制成两种固定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皮肤科陈鸣皋和傅志宜医师研究演员化妆皮炎的防治取得成果等;医院在此期间还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的医、教、研队伍,为医院今后的中西医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区发生7.8级特大地震,波及天津,伤亡严重。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建立了5个临时接待站和9个抢救组,共抢救伤员10,508人,收住院病人914人。地震期间,医院还派出5批医疗队、救护防疫队和城市卫生工作队,由于在抗震救灾中成绩突出,医院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医院进入了解放思想、拔乱反正、全面治院的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废止了“文革”中形成的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了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科主任负责的新领导体制,明确科室职责,逐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属于冤假错案的35人全部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改善了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随着思想的解放,医院开始尝试经营化管理的方式,按出勤实行奖勤罚懒政策,并且开始初步尝试成本核算、定额管理等经济管理方法,有效地扭转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局面。在各项工作逐渐起步的基础上,1980年—1982年,医院先后建立了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和天津市放射诊疗研究所。     历史(三)     1984年1月,经天津市教卫委和医学院批准,医院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了院长负责制,职能科室实行岗位责任制,临床科室实行了岗位技术综合评价责任制,医技科室实行了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后勤科室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建立了初期的核算分配管理系统,经过改革,医院扩大了服务、提高了医疗质量,从1984年至1987年门诊量均超过了100万人次,急诊量每年高达23万人次,居全国之首。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医院建成了12,100平方米的八层住院部大楼,投资871万元。同年,医院又被国务院列为“七五”期间建设的全国十八所重点医院之一,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和国家计委具体实施,经过三年紧张的施工,1989年9月30日建筑面积25,707平方米、总投资2,360万元的十四层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讲话为我国的改革开放鼓起了风帆,在《讲话》的指引下,医院党委进一步明确了的方向,提出了“医院发展、社会受益、职工富裕”的改革思路,结合医院实际,重点进行了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用工制度、分配制度上加大改革力度,打破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积极性。从1992年12月开始,医院创“三甲”工作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1993年7月15日经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确定总医院为天津市首家“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医院晋升为副局级单位,并以较高分数通过了全国“百佳医院”的评审,医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5月市委教卫工委和医科大学党委对医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统揽全局、突出重点,对医院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提出了“振奋精神、整顿秩序、严肃纪律、改善服务”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调整了三分之二的科室主任,把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推上领导岗位,强化层次化管理,推行科主任负责制,将权力充分下放给科室,形成高效能的管理系统,调动了科室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职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初见成效。1998年7月28日医院召开了第四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健全了医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使医院管理与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职工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医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1999年5月18日医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为主动适应医疗市场需求,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医院加大了管理力度和布局调整,提出了“新大楼、新机制、新管理、新气象”的口号,对原有病区和部分科室进行了调整。门诊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0,775人次,全年总收入增长了30%,病床数由913张增加到1003张,病床使用率由原来的89.8%增至98.7%。     现在的总医院(四)     2000年,医院在前几年宏观改革的基础上,各项管理工作进入细化阶段,在科室扩充调整后,医院着重进行了科室工作改革,推行“经管医师负责制”,即保证患者门诊——病房——手术——术后恢复——出院随访的一条龙服务,全科医护人员实行定岗定编、评聘分开、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双向选择,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医院住院病人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启动使用,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全部实行计算机联网,实现了住院病人住院登记、床位管理、计费、检查、化验、取药的信息化管理。全院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二级学科的内科、外科申报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均获得通过。2001年市委、市政府对天津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重大调整,将医院确定为天津市三大医学中心之一,医院抢抓机遇,制订了医学中心扩建规划。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资金是重要保证,为抢机遇,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建成现代化医学中心的宏伟目标,医院积极筹措,努力运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中国银行签订“银医合作”协议书,中国银行将对医院提供信贷、融资、结算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医学中心建设。2001年在天津市卫生局评审出的14个重点学科中,我院占有3个学科,居各院之首。同时,通过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医院顺利通过国家“九五”“211”工程的验收,使科研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2年,医院以思路创新带动机制创新,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在全市医疗系统中率先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重新修订了医院的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医院文化和内涵建设,开展了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分门别类地组织安排讲座、培训、研讨、演讲、竞赛、评优等活动。同时根据医学中心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医院还着眼于打“名牌”战略,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实现医院以科技促文化,以文化促品牌的科技、文化兴院双重战略。2002年8月我院引进了华北地区第一台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多排螺旋CT)系统,该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标志着医学影像从传统的解剖诊断进入到功能、代谢、分子影像诊断水平。2003年初,我们国家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4月27日起,医院分别派出三批医疗队支援肺科医院,在22天的时间里,共收治了21位“非典”病人,成功抢救了8名危重非典患者,医疗队员无一人被感染。随着天津市疫情的进一步扩大,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以总医院为主组建海河医院(“非典”定点医院),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领导和职工日夜奋战,于2003年5月13日正式接收病人。“非典”期间海河医院成功抢救危重患者10人,68名确诊和疑似病人治愈出院,来自总医院和全市12家医院的1,000多名医疗队员无一例被感染,取得了“非典”战役的全面胜利。2003年,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精神,医院进行了建院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评优活动,通过全院职工投票,共评选出34个先进集体,280名先进个人,医院召开了全院大会,进行了隆重的表彰和奖励。2003年1月,医院举行了朱宪彝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图书馆举行了朱宪彝教授塑像揭幕仪式,隆重悼念了这位德高医粹的老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2003年3月,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教育卫生资源的重大调整,按照天津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承担了整建制接收天津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重任,在这次接收工作中,共接收医大三院职工837人。2004年我院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总体要求,将医学中心工程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至高点,在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医学中心一期工程建设的同时,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和立项申请以及三期工程建设用地的控规,为实现医学中心整体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医院深刻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医学中心建设为基础,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十年发展规划”,10年内将医院建设成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医院和国内一流、亚洲先进的医学中心。2005年5月29日,医学中心扩建一期工程——外科大楼竣工启用,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层高16层,设病床724张。中心设有手术室面积为5,000平方米,14间层流净化达到万级的手术间和2间达到百级的手术间,各层均有重症监护室,可为病人提供国内一流的手术室设施及装备。外科大楼设有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骨科、肿瘤科、妇科、产科、儿科及干部保健部、急救中心、先进的外科综合重症监护病房(SICU)、及目前国内先进的500平方米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楼顶设有现代化的停机坪,以备远程急救病人使用。外科大楼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有屋顶花园、银行、花店、商务服务中心等,并在每3层楼之间设置一处共享空间,为患者提供优雅、舒适、方便、高质的医疗环境和服务。在外科大楼开业之际,《天津日报》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亚洲医学航母津城起航”的稿件,详细介绍了我院今后10年的发展目标和医学中心建设,图文并茂,在全市医疗系统中引起较大反响。12月6日,外科大楼与主楼过街天桥工程竣工通行,天桥横跨鞍山道,全长180米,高9米,宽6米,既缓解了医院门口鞍山道上的交通压力,又保证了东西院的人流通行安全,为医患开通了绿色通道。随着外科大楼的全面正式启用,医院对科室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根据各科情况重新编订了病床数量,2006年将全院病床数由原来的1043张,扩充到1600张,同时对门诊就医流程进行了调整,并对主楼住院病房进行了装修,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缓解了患者住院难、看病难的供需矛盾。2005年医院以外科大楼启用为契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的不断发展,全院医疗业务指标均显著提高,门急诊量较上一年分别增长了10.4%和18.9%,手术例数增长了8.9%,医院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了辉煌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二、医疗工作     1993年6月21~24日,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组织了34名各方专家,分7个专业组,对我院进行了三级医院的试评工作。试评工作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围绕基础质量、医德医风、科学管理三个重点。最终我院按千分制得分为960.20分。7月15日天津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我院成为天津市首家三级甲等医院。三甲达标后,1997年又开始了创“百佳医院”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关键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会诊制度、出院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及术前谈话制度、首诊负责制、医疗差错监控及处理制度,同时开展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满意率、降低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工作效率为主题的活动,在1998年全国评审中,我院一举通过评审,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光荣称号,使我院在全国、全市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形成了以院长质量查房为龙头的医疗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1、临床科室设置2006年,随着外科中心大楼的全面启用,医院完成了临床科室的布局调整,全院病床总数增至1600张,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医院的综合优势日益显见。目前医院科室专业设置如下:临床科室:心脏科、肾脏科、血液科、呼吸科、消化科、内分泌科、代谢病科、感染免疫科、急救中心、心胸外科、外科ICU、泌尿外科、骨外科、普通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麻醉科、妇产科[妇科、产科、计划生育(门诊)]、儿科(儿内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核医学科、干部病房、康复理疗科。医技科室:生化检验室、临床检验室、细菌检验室、免疫检验室、特检中心、医学影像科、PET-CT、放疗科、超声科、输血科、病理科、病理生理科、药剂科;其它:外科中心手术室、南楼手术室、门诊手术室。     2、医疗任务随着医院在我市医学中心地位的确立,目前门诊日均接待3300人次、急诊400~500人次,月均出院病人2000人次,预计全年门急诊接诊120万人次,出院病人2.4万人次。病人除来自本市外,还有超过30%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主要为华北、东北等地区。     3、各时期医疗特色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医疗水平在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多学科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建院初期,形成了国内多个专业专家团队,医院科室设置较全,初步具备目前重点专科的基础。在国内较早开展开颅手术,并在本市和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巴甫洛夫学说,学习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较早开展国内角膜移植,并在国内较早开展了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六十年代开展内分泌临床工作,开始研究钙磷代谢。为国内内分泌专业及开展临床工作较早的医院。七十年代开展起搏器及锂电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功。在本市第一家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研究和治疗。八十年代泌尿外科开展肾移植手术九十例。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如皮肤科治疗,各科均设有中西医结合门诊。九十年代以来,医院各专业全面发展,确定了我院在天津市的医学中心地位: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胰腺炎、重症胆管炎、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普通外科开展了肝脏和小肠移植,并在肝、胆、胰腺、乳腺、胰岛细胞瘤、胃肠等常规手术的治疗和腹腔镜外科等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内分泌科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骨代谢病治疗与研究水平中居全国领先;神经外科在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以及脑肿瘤的基础研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颅脑损伤病理及临床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神经内科在帕金森氏病及其它锥体外系疾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和临床诊疗的研究、癫痫的发病机理、临床诊疗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疗和放射性核素的治疗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影像医学科在神经系统疾病、肾上腺肿瘤影像诊断、全身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和骨矿含量测定的研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护理工作     随着六十年来医院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教、研等各项工作也得到极大发展。建院初期,护理队伍仅为50余人。1949年解放后,随着医院病床数的增加,护理队伍逐步扩大到130余人。虽然文革中护理队伍遭到破坏,但经过1972年后陈路得副院长的大力恢复与建设,护士在数量上增加到276人,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医院的发展及壮大,截止2005年全院共有护理人员902人,科护士长9人,护士长58人,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9人,取得硕士学位3人,本科学历以上人员占7.2%,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54.97%以上,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活跃在临床一线。在管理机制方面,护理部于1979年在天津市率先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制,并逐步推广和完善。在1998年出台护士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自2000年开始经过多次实践,在全市率先创建了护士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模式。2001年实行新职工三年轮转制,2002年实行护士长岗位竞聘,实现护理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建院初期的护士督导为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后于1972年又重行崛起,恢复了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重新制定出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加强各项护理质量管理。发展到今日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标准得到进一步修缮,管理职能不断扩大,其中重点是护理质量目标策划;为护理服务提供过程控制;在护理工作各项环节中完成测量、分析和改进,及时采取预防、纠正措施,保证护理安全及终末质量,做到持续改进。同时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并于2005年7月份实行《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护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及个人,为临床护理质量保驾护航。医院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从1946年创建,六十年来得到逐步健全。尤其在1993年的医院等级评审、2003年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贯标和2005年医院管理年及医院等级评审(复审)具体要求的贯彻,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护理程序文件、护理作业文件公共册、护理作业文件专科册、护理作业文件补充册。在医院基础设施扩建过程中,南楼、主楼、新门诊大楼、外科中心相继竣工启用。护理部对护理单元进行了物品的规划、配备和区域的布局设计,达到设施标准化、规范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院护理工作模式也从最初的功能制护理发展到八十年代的责任制护理。九十年代初,护理部配合整体护理的开展,首批建立了8个整体护理模式病房。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对整体护理工作的不断理解,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种服务理念,并逐步得到强化,已深化到日常的各项护理工作中。1999年门诊实行护士24小时导诊、妇产科开展“婴儿抚触”技术;2001年起每年开展“5.12”护理专家咨询;2004年开展住院病人温馨服务。这些特色服务项目的开展,拓展了护理服务内涵,提升了护理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护理业务新项目及科研的开展。从五十年代配合全国率先开展的“无痛分娩”、“角膜移植手术”护理,直至九十年代以后“小肠移植术”、“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同种异体心脏、肾脏联合移植手术”、亚洲第一例“左心室辅助泵后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等护理技术,都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护理领先。近年来,护理部更加重视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自1991年至今,已完成9项科研项目、5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2项专利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市级、局级奖项。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有30余项QC成果获得国家级、市级优秀成果奖。自建院以来,从建立院办护校、天津市护士学校分校到天津医科大学护理系的筹建、编写教材、临床教学及实习,医院护理专家培养了大批中专、大专及本科护理人才,为全国及天津市的护理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护理部还重视临床护理人才的全面培养,继续教育及对外交流在“文革”后逐渐加强,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护理部共承担1项国家级和3项市级继续教育课题,并在院内开展初级、中级及全员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多名护理骨干前往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进行深造。并多次接待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护理专家交流访问,国内知名医院护理工作观摩团两次前来观摩交流,对外交流活动促进了护理队伍的素质培养和梯队建设,也极大地提高了我院护理工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地位。自建院以来,无论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赴朝医疗队、抗击印尼海啸国际救援队,还是应对国内的地震、火灾、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护理人员都是实施人道主义、救死扶伤的主要力量,并因此荣获多项国际、国家授予的集体和个人奖项。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战役中,护理部共选派102名护理骨干,出色完成了救治任务,实现零感染,分别获得国家级、市级先进个人、津门女将、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党团员等荣誉称号。自1951年天津护理学会成立,陈路得担任第一届理事长以来,医院护理人员在历届理事会、专业委员会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职务,承担了大量工作,至2006年第七届护理学会共有20名护理人员担任各级职务,在天津护理事业发展中,体现了总医院的护理学术骨干作用。自1946年建院,陈路得同志在平凡的护理事业上工作了60余载,为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及护理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获得了天津市一级优秀护理工作者称号,并于1987年6月12日荣获国际红十字委员会颁发的第31届南丁格尔奖。同时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护理学会天津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0年8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86岁。身后留下一份感人至深的遗嘱:将遗体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将个人全部财产及南丁格尔金质奖章捐给医院。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献身护理事业的光辉榜样。     四、科技工作     科研工作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现代化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天津市大型医学中心之一,我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战略,以临床应用研究为主体,以基础研究为依托,逐年、逐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医院重视科研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数年来成果卓著、人才辈出,学术水平稳步提高。“九五”期间,我院承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2项,共获得资助292.1万元。而“十五”期间,无论课题项目数还是课题经费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2005年一年所取得的经费数就相当于“九五”期间的两倍。从1996年始10年间共对138项课题进行了鉴定工作。其中“十五”期间,有80%的鉴定项目达到国际水平。1996年~2005年,我院共获得天津市科技奖62项。而在近五年中,获得的高级奖项数目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奖中,有了新的突破。近十年来,我院大力开展新技术工作,并将这些技术按照国家要求应用于临床,有247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空白。近五年,其项目数是前五年的两倍。十年来,我院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始终位于天津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前列,共发表3239篇学术论文。近五年来,我院更加重视科研论文发表的层次和水平,被SCI收录的论文也逐年增多。为了与国际接轨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我院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中华医学会及其各级分会主办的学术会议,使本院医师籍此捷径迅速获得相关科技信息,了解国内外同专业的发展概貌。我院与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合作,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先后承办“全国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骨科进展研讨会”、“华北地区医学影像放射学会议”,“呼吸衰竭、肺部感染、SARS”、“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全国心脏介入会议”、“全国磁共振学术会议”,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提高了我院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了对自身位置的客观审视,并增强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学科是医院科研工作乃至医疗、教学、预防工作的重要支撑。重点学科是医院的主干学科,其发展和水平集中代表了医院的特色和优势,是牵动医院科技进步、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龙头。集中力量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科,使之成为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措施“211工程”是我国教育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科”、“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和“内分泌学科(临床)”被列入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医院非常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及时总结并认真解决重点学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注入资金,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注入活力。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政府拨款255万元。我院在克服各种困难后,自筹经费440万元,其中80%用于购置学科建设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改善重点学科的实验条件,提升科研水平。2002年国家教委对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整体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各学科均已按天津医科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全面实现了项目预期建设目标,高质量、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多项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成果。200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学与神经病学学科”、“内分泌与核医学学科”、“影像医学学科”三个学科入选市级重点学科。2004年又有6个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他们是:“骨科学学科”、“妇产科学学科”、“消化病学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心内科学学科”、“感染科学学科”。“九五”期间医院又进一步确立了院级重点学科,其目的是通过3-6年的院内资助,使这些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向上上一个新台阶,目标是有能力承担部、市级课题和引进“拳头”技术,力争在某个领域居本市的龙头地位,进而迈向国内领先水平。首批列入院级重点学科的是“妇产科学学科”、“皮肤病学学科”、“呼吸病学学科”、“心内科学学科”、“泌尿外科学学科”和“麻醉学学科”。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工作,我院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题申报,同时鼓励申报专利。“十五”期间,我院共获得专利19项。已有3项科研成果成功进行了转化。2000年,《科技通讯》创刊,旨在宣传我院科技工作、鼓励先进、挖掘人才、创建环境、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出版10余期,成为我院重要的科技工作宣传工具。     科技工作(二)     “十五”期间,我院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达到6个。同时积极拓展临床药理研究领域,临床药理研究涉及的科室已经达到30个。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任务100余项。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由天津市科委、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医科大学主办海河医院承办的“北方医学科技论坛2003’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和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亲切会见了与会的专家,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在会上致辞,市委常委陈超英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并就天津的抗击非典工作主持了专家座谈会。该论坛会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天津媒体以及全国数家网站均进行了广泛报道。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基地,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我院投巨资重新建设了5000m2的实验中心;为方便学术交流,又在新实验中心修建了设施完备、功能现代的科学会议厅,并安排专人实施管理、维护和服务工作,科学会议厅面向全院的科技工作开放。新实验中心的建立,显著改善了医院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1998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登记管理办法》,并于1999年7月开始受理。我院根据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以及市卫生局的通知精神,于2005年9月及时组织中西医结合外科“消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和中医科“中药药理学实验室”进行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二级登记申报工作,并于当年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五、教学工作     建院初期天津中央医院的医疗水平属国内一流。由于技术实力雄厚,全国10余所医学院校纷纷派来学生实习,如私立辽宁医学院、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国立山西医学院、河北省立医学院、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国立江苏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同德医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等。实习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还有药学、护理、麻醉等专业实习,实习学生总数可达70人。另外,根据政府卫生部办院宗旨要求各中央医院为地方医院训练临床人员,天津市总医院(中央医院)负责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热河、察哈尔、绥远七省及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地方医院的专业人员培训,列入计划的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进修班每期一年,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和要求。1953年,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第一期全国神经科进修班。1956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后,总医院为基础医学教研室输送了一批讲师和教授。被国外著名学者称为“中国钙磷代谢知识之父”的著名内分泌专家朱宪彝教授首任天津医学院院长兼总医院院长;赵以成教授为我国杰出的神经外科创始人;总医院脑系科成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源地;影像医学是神经放射学的发祥地;我国实施第一例开颅手术的是赵以成教授;第一批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是张天惠教授;我国首次创用脊柱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类驼背畸形的第一人是刘润田教授,第一本《头颅CT诊断学》问世的作者是吴恩惠教授;出版第一本《皮肤病学》的作者是朱德生教授;打开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第一页的是吴咸中教授;进入地甲肿防治领域第一人是朱宪彝教授;总医院在内科内分泌与代谢、腹部外科、胸部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脑系科及耳鼻喉科等专科技术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具有专科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70年代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举办内分泌、影像医学、神经病学部办班108期。培养学员3000余名。随着医学院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医院配合医学院开办了继协和医院之后第二家医学系八年制,培养了八届近160名学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本科护理系,以后相继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系、影像医学系及麻醉专业和儿科专业。医院有教师74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7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50.2%,教师中博士学位、硕士学位453人,占教师总数60.8%,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185人,1名工程院院士,12名政府授衔专家,享受政府津贴4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460人。医院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可容约500余名学生上理论课,有电教室、多媒体演播制作室、技能训练室、示教室近30余间,还有16个教研室、教学办公室、资料室、印刷室等。医院设有7个研究所,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授权点。医院设有66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设备先进齐全,万元以上实验仪器1156台(件),可供七年制学生和研究生作科研课题。医院图书馆藏书3.56万余册,期刊类744种,其中外文刊物134种,中文刊物610种,有2000余种英文全文数据库(军图),6000余种中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图书馆实现网络化,配备电脑65台,24小时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查询和上网阅读服务。医院承担着医科大学医学系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医学影像系、护理系、卫生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麻醉专业、儿科专业、护校教学任务以及医科大学成教学院、二级学院部分教学任务。自1999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临床医学系留学生英文教学任务。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院在多年的教学中,把“三基”训练贯彻于医疗、教学的始终。形成从主任到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以突出医学基本功的传、帮、带传统,无论是见习医生、实习医生还是进修医生都能感受到医院的教学氛围,90年代以来,医院教师在天津市、医科大学等多媒体课件比赛、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外语讲课大赛频频获奖、名列前茅。医院的三级医师查房数年如一日,以其为主线涵盖了二级学科总查房、教学查房(英语教学查房)、示教查房,专家评教查房,以及各种病例讨论(疑难、术前、出院、死亡病例)等。浓厚的学术氛围培育和造就了中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激励了年轻医师的带教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各级医师临床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在这片医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人才是医院发展后劲的体现,是医院的希望与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院经过创业奋进和多年的教学磨练,训练了一支奉献于临床教育事业的,稳定的专家队伍和逐步成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我院老一辈医学教育家朱宪彝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赵以成教授严谨教学,诲人不倦;俞霭峰教授心凝医坛半世纪,桃李满天下,魂系妇孺五十载,丰功留中华;以及医院名誉院长吴恩惠教授一生以“止于至善”为座右铭永远勤勉,并于2006年荣膺国家级教学名师;德高望重的神经内科陈世畯教授,高超的教学技艺,崇尚“悬壶济世”的医德;浦佩玉教授心系事业,别无他求。他们为人师表的教师风范给我们教师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楷模带出了一批批医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中青年师资队伍。总医院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严谨、求精、奉献、攀登”的精神却永远的保留和继承下来。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我院培养医学专业本科生4022名(按实习生人数统计、不包括理论授课及各小系学生人数),已培养研究生1782名(不包括在学的),已培养留学生253名,还培养了27名来自15个国家的研究生,其中有4名博士生,接受了来自16个国家的42名进修生、国外医学院实习生。最早培养的神经外科、内分泌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神经放射学科的学员已成为全国各医院学科的奠基人。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部分已走向领导岗位,部分已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业的技术骨干,他们在学术领域医疗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总医院这片教学沃土中的医疗实践和刻苦钻研,得益于老一辈医学专家、教育家言传身教,无私奉献。     六、医院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51年按照天津市卫生局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医院加强和改进了制度建设,建立了院务委员会集体领导制。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医院废止了“文革”中形成的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体制,实行了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科主任负责的新领导体制,明确科室职责,逐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医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并经过几年的深入与发展,逐步将管理模式向更高的标准推进,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8年以后,根据市委教卫工委决定,医院实行了党委保证监督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2002年5月,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启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将ISO9001:2000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指南》对全院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了讲解,编订了我院《管理公共册》、《护理公共册》、《护理专科册》、《临床公共册》等全部医技科室和职能处室作业文件。为更好地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在加强院长质量查房工作的同时,医院还按照“三级PDCA循环”(PDCA循环即“戴明环”,P-PlanD-DoC-CheckA-Action)标准,增加了职能处室预查房工作,使医院管理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此项工作在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     医院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建院初期,一批协和医院、北大医院、齐鲁医院和欧美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如:朱宪彝、赵以成、吴英恺、俞霭峰、虞颂庭、王忠诚、张天惠、张成大、郭仓、王世勋、杨济、步丰驹、袁佳琴、梁华堂等汇集我院。六十年代人员培养的主要模式:送学校脱产学习、送有关兄弟单位进修、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九五”期间:医院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百万元青年人才培养基金实施方案》,同时启动了该项培养工程,在此期间,医院不断加强人才工作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院人才队伍显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年轻化。二是学科队伍整体趋向高学历化。三是中青年技术骨干已成为医院医、教、研工作的主力军。“十五”期间,根据医科大学建设的总体发展和“211”工程的建设目标,紧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以培养重点学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梯队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遴选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有专业技术专长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年龄、知识、职称结构合理,医、教、研综合实力强,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2002年底,医院出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选拔实施办法》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选拔实施办法》。“九五”“十五”期间,医院先后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市131人才工程、卫生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及青年技术骨干、新世纪人才选拔。并于2003年、2005年、2006年选拔出三批院级新世纪人才及青年技术骨干。目前,医院有天津市“131”人才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19人,医科大学青年技术骨干32人,医科大学新世纪人才5人,院级新世纪人才31人,院级青年技术骨干25人。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得国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天津市荣誉授衔专家5人,天津市授衔专家7人。2003年、2005年我院均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三)人才梯队

    全院在编在岗职工2439人,专业技术人员217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09人,中级职称人员845人,初级职称人员922人。博士学位人员84人,硕士学位239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169人。医、教、研人员(691人)中:高级职称比例为40.6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23人)比例为46.75%,其中45岁以下人员(498人)中硕士及以上学位(235人)比例为47.2%,博士学位(66人)比例为13.26%;45岁及以下(37)正高级职称人员(151)为24.5%;40岁以下(8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99人)为42.7%;医教研队伍平均年龄为40.6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医疗、教学、科研队伍(14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0人)比例为63.4%;其中45岁以下人员(103人)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71人)比例为69%、博士学位(30人)为29%。其中40岁以下人员(80人)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59人)比例为73.8%、博士学位(26人)为32.5%。多数“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均由中青年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医疗人员691人,护理人员938人,技术人员383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64,行政后勤人员263,床位和医疗人员比:1:0.48,床位和护理人员比:1:0.65。     (四)设备管理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自筹资金,引进一流设备,服务于我院科、教、研及临床,造福百姓。从引进我国第一台大型贵重精密医疗仪器设备CT机,到90年代利用法国政府贷款引进的数字胃肠机、各种X光机。利用银行贷款引进的MRI设备。利用以色列贷款引进的ECT设备。以及CT、LA、X刀、CR、药物浓度检测仪、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手术导航系统等。医院注重进行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合理使用大型检查设备,阳性诊断率高。同时医院制定设备折旧、收入还款制度,提高了设备投资效益。利用先进的设备使我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发表论文数千篇,解决了许多临床疑难问题,进入21世纪利用以色列政府贷款引进PET—CT设备,其主要用于早期肿瘤诊断及转移瘤的诊断。先进的设备、领先的技术为我院医、教、研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医院拥有万元以上先进医疗设备近2301台套,设备注册资金超过4亿元。     (五)后勤管理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了后勤管理的职能,既要保证全院的水、电、气、制冷、供暖、通讯、物资供应、洗涤及日常维修的正常运转,全心全意为医、教、研服务、为职工服务。2003年我院开始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通过几次内审后勤处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各项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建立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80余个,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明确后勤服务质量目标是主动、及时为全院各临床科室服务,基本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不发生两漏(漏水、漏电),做到两满意(职工、患者满意)。医院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及医院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针对后勤工种多、技术性强、摊子大、范围广的特点和职工年龄偏大,整体文化层次偏低的情况。后勤领导班子从管理上注重全员教育,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教育,狠抓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技术培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开展承诺服务,以辛苦我一人,方便第一线的敬业爱岗精神,积极主动的为临床一线服务,下收下送,维修上门已经坚持多年。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医院等级评审对后勤工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监督”的工作机制,使职工在制度的约束下形成统一的模式,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后勤服务保障为医院整体工作正常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党的建设     院党委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保证、监督和政治核心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职工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贡献。院党委一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探索和实践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从组织、思想和作风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医院党的建设。建立党员教育基地,以最佳党日、主题实践活动、党员佩戴党旗上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为载体,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过多年发展,医院现有11个党总支、65个党支部,1090名共产党员。1999年,院党委获天津市教卫系统先进党组织。2003年被中组部授予“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党组织”。     (二)思想政治工作     院党委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院职工,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对全院职工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职工队伍思想健康向上和医院正确的办院方向。在历次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和防治非典型肺炎和印尼海啸国际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重,均出色的完成了任务。2002年,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获全国“卫生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会”。     (三)统战工作     医院现有市人大代表1人、政协委员5人、民主党派的成员191人、无党派人士和各类统战人士逾千人。院党委坚决贯彻新时期统战工作方针,对统战人士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对侨联和民主党派组织大力支持。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放手使用。大力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开展活动。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挥统战人士投入医院发展建设和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四)精神文明和医院文化建设     多年来院党委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线,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建立《医德医风考核标准》、《医务人员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总体要求》、《各科室岗位文明服务用语规范及忌语》、《实行规范化文明服务对患者的承诺》、《廉洁行医若干规定》、《违反服务承诺责任追究有关规定》、《工休座谈会制度》等20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全院职工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得到患者好评,每年患者表扬信和锦旗多达500余件。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医院文化建设蓬勃开展,“质量永恒,诚信无限。文明优质,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入人心;院歌、院徽、《总医院人》刊物等激励和凝聚着人心;医院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极大的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歌咏比赛。组建民乐队、西乐队、男女声合唱队、时装表演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等,聘请艺术院校和专业团体教师定期来院辅导。经过多年发展,我院职工文体活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多次在全国、市、区级比赛中夺魁。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天津市文明单位。

科室 医生
护理部
营养科
健康管理中心
张慧娟 李敬芝 随笑琳 张淑静 张卿 吴荣秀 张丽彤 赵洪林
PET/CT中心
高硕
超声科
尹彦玲
病理科
生化检验科
孙丽莎 李昕
特检中心
刘金玲 李君
微生物免疫检验科
康复科
李立勇 徐佩芝 李凤敏 张岩 赵盛伏 刘春起 李振涛 罗兰兰 张勉
眼科
于振寰 于金国 徐大惠 张静楷 赫天耕 陈松 闫一鸣 韩琪 田强 许瀛海 贺忠江 史秀茹 张福昆 应世灏 王延华 颜华
肿瘤放疗科
常力方 李俊春 王秀昌 张永禄 张文学 耿凯 曹永珍 吕仲虹 杨天恩
耳鼻咽喉科
郭其欣 田庆润 杨海忆 李惠民 陈育良 常凤珍 魏津凯 孟莉 王鑫 孙士铭 朱红 倪长宝 周慧芳 只炳元 邵湘云
中西医结合外科
薛承锐 邵宏伟 许树朴 牟翠华 吴咸中 寇丽 赵战朝 尤胜义 吴双虎 吴葆莹 刘健 胡文全 高征礼
口腔科
曹宝礼 杨道明 吴炜 韩琳 苑芃 李伟 王寅 嵇希敏 李莲春 李满静 路桂英 杨钧 盛秉丽 黄启明 高津福 张玉英 俞凯 孙庚林 李克莉
麻醉科
高风 陈立正 陈亚军 任书琴 杨勇 于泳浩 王国林
肿瘤科
梁峰 王燕 马晴 韦森 刘懿 马力
干部保健科
贾锡莲 陈乃生 孔屏 诸葛欣 赵文 冯淑芝 张蔷 张明义 张广明 袁晓华 于梅琴 徐晏 徐大文 肖广辉 卫重娟 王鸿博 田建立 孙峰 任美书 刘士莹 胡若兰 杜卫京 张蕴
中医科
王凤山 柳少青 周德相 庄洪贤 刘润波 孙世安 孙钺 赵志新 王希哲 梁宝玺 刘蓉 胡瑞 吕妍 王峥 林耀庚 张桂祥 姚凯 杨乔 严苏纯 谢肄聪 李宝丽 康景华 宋巧梅 卢秀鸾 陈津生 唐方 曲竹秋
针炙按摩科
刘佳
核医学科
戴连起 董峰 翟君昆 方佩华 黄广玉 张宝泉 张桂芝 谭建 周荫保
临床检验科
张敬 蔡跃增 于铁链 白人驹 贺能树 张云亭
药剂科
皮肤科
宗惠敏 齐蔓莉 亓玉青 李燕 付志宜 王惠平 孙晨薇 周之海 骆仲智 张素英 纪岩文 王树椿 傅志宜 车雅敏 刘全忠
骨科
尚钧 王国栋 贾宏伟 孙景成 杨风顺 张义修 郭洪刚 雪原 侯巍 赵虬 张弢 侯波 孙景城 郑永发 冯世庆 邰杰 王沛 吴桂森 马信龙
急诊科
余慕明 王力军 袁志明 寿松涛 柴艳芬 崔书章 马通军
神经病理科
于士柱
儿科
郑荣秀 陶枫 毕道濯 李士学 刘戈力 杨箐岩 卢作政 张秋枫 丛培荣 初桂兰 孙小冬 李连岗 田迎春 王淑芬 马咸成 银寿春 秦学书 石祥 李宽茹
妇产科
顾向应 张慧英 张秀兰 李遒珺 郝清香 张士伟 翟瞻粲 关淑琴 李昭 石萍 韩玉昆 施克珠 高彦彩 方凤鸿 张颖 程志刚 储赞军 顾相应 韩玉琨 黄建华 焦书竹 李增彦 李志英 刘殿琴 刘姝华 刘晓玫 罗营 糜若然 穆容梅 牛秀敏 唐书华 王长丽 王德华 薛凤霞 沈晔 张旭红 张颍 闫玉坤 张素珍 张丽琴 辛德荣 隋笑林 赵晓徽 宋学茹 白晓红 岳天孚
心血管外科
阮昕华 梁德刚 李全正 魏民新
普通外科
逯宁 王金禄 张树芝 韩耀辉 赵春华 齐俊 陈立民 王厚敏 张如兰 李榆玲 李卫东 杨志强 张武刚 罗宇东 刘毓键 康淑群 张柏 王金录 姜雪明 何小玲 明进迎 王炜 唐培 戚峰 梁晓宇 何向辉 付强 冯舟 付蔚华 戴向晨 白彦生 刘天舒 田伟军 韩洪秋 章志翔 刘彤 李克敏 魏子冬 朱理玮 王鹏志
心胸外科
胡建中 袁超英 张乃勤 关志宇 刘毅梅 商忠良 王忠义 彭民 郑锴 宋世辉 张鹏 付国舟 鄢盛尧
泌尿外科
李江 朱军 李凤宽 张辉 虞颂庭 杨长海 王建宇 申明宇 强万明 彭杰 刘桂彬 林毅 李黎明 韩树楠 崔喆
神经外科
任炳成 孙石平 杨新宇 雷平 马景鑑 雪亮 王增光 苏少波 刘辉 张川 浦佩玉 朱涛 朱士广 钟跃 张大健 岳树源 俞凯 杨学军 杨卫东 杨树源 魏伟 王敬纯 申长虹 刘春祥 刘兵 洪国良 张建宁
肺外科
宋作庆 邱小明 朱大兴 李志刚 陈军 陈钢 周清华
输血科
感染免疫科
王清莲 周蕾 吴宗麟 邵维传 陶铁铮 逢崇杰 韩建平 董笑影 吕星 逄崇杰 魏蔚 李宝全 巩路
变态反应(过敏科)科
刘瑞玲 隋秀丽
神经内科
章尊涑 谢炳灼 姚源蓉 朱晓东 王梅生 刘玉阁 宋世宗 华耀松 戴志华 王凤楼 宋毅军 吴伟 杜红坚 张立群 赵强 黄恩强 薛蓉 杨金辰 杨丽 毓青 张天林 谢炳玓 武士京 张本恕 周广喜 程焱
心脏内科
李铭 杨振文 高玉霞 张文娟 徐绍鹏 王文秀 赵菁 袁文利 林青 姚朱华 陈君 蔡衡 李晓春 苏中 张桂玲 王佩显 孙跃民 万征 周金台
内分泌科
杨汝萍 苏文凌 卫红艳 卢飚 高桦 郑方遒 戴晨琳 贾红蔚 朱梅 尹潍 邱明才 何庆 朱铁虹 刘维 马中书 高志红 樊继援
代谢病科
李津 崔景秋 王英姿 李淑英 任晓军 郑宝忠 冀秋娣 冯凭
血液肿瘤科
李丽娟 王珺 刘文会 张金秀 邢莉民 宋嘉 王化泉 刘鸿 吴玉红 王国锦 王晓明 瞿文 梁勇 杜丽娟 宋文秀 程毓倩 阮二宝 付蓉 邵宗鸿
肾科
朱淑兰 江建青 翟德佩 龙香菊 陈小红 杨定位 韩鸿玲 李晓莉 闫铁昆 卢秀荣 赵立全 林珊
消化科
苏帅 赵威 朴美玉 林睿 王涛 王玉明 陈鑫 曹海龙 俞清翔 郑忠青 周璐 王振杰 吴琳 李姝 王绪霖 房淑霞 曹小仓 邓宝茹 谭华 张庆瑜 杨玉龙 方维丽 张洁 姜葵 吕宗舜 王邦茂 黄乃侠 黄象谦 刘文天
呼吸科
许家琪 郭仓 陈光瑾 钟殿胜 关致伟 赵海燕 王志强 陈哲 朱宝玉 曹洁 吴琦 陈宝元

首页

医生

咨询

商城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