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这场酒席之前,他做了这些准备工作

杯酒释兵权的真相

根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这个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故事,它是这样演绎的:话说有一天(据说是建隆二年七月十五日),赵匡胤召集大将们喝酒。喝到高兴时,赵匡胤突然说道:“别看我现在这么高兴,实际上我天天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

一听这话,这些大将们就很奇怪,他们问道:“陛下富有四海,何出 此言?”

赵匡胤回答道:“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我身上,让我当了皇帝, 你们好做开国元勋。万一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了,也逼着你们当皇上,你们怎么办呢?”

真是一语中的: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大将们一听这话,立刻吓得全体跪倒,皇上这不挑明了对自己不放心吗? 于是,他们集体玩儿命磕头道:“那您说咋办?”

赵匡胤说道:“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不就是为了享福吗?你们现在回家,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给你钱。你再多娶几个小妾,晚上活动充实点儿。咱们君臣之间再结成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 我的儿子娶你闺女,这样一来的话,君臣结成秦晋之好,互不猜疑,你们看 行吗?”

这有什么不行的?这帮大将回家后,第二天就纷纷上辞职信了:“我崴脚了,骨折了,不能再骑马了。”“我感冒了,不能再上班了。”没过几天,这些大臣们都知趣地回家了。

最后,赵匡胤很是高兴,他和平地解决了问题,顺利地收回了权力,君臣之间还相安无事,也留下了这段千古美谈的历史——杯酒释兵权。

然而,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我跟您说,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它甚至跟“喝酒、赵匡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您会相信吗?

事实正是如此。

不要以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这场酒席之前,他做了这些准备工作


作为宋朝初年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几乎所有的文献、史书都会重复地讲述这件事情,仿佛这就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件事情,并质疑此事的真伪了。

因为,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现在所有“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源,都是宋人的笔记,而非官方的权威文献。

要知道,如果“杯酒释兵权”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那这绝对是赵匡胤的一项伟大的壮举,理应被永载史册,大书特书才是。然而,不管是当时的官方文献《国史》《实录》,还是元朝人编写的前朝《太祖实录》《三朝国史》《宋史•太祖本纪》等,都对此无只言片语。

对于宋初而言,如此重要的一件军国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上惜墨如金,甚至一字不提,这岂不是咄咄怪事?还是说,这里面另有隐情,或者是压根儿就没有发生过!

而记录了这件事情的各种民间文献,则将此事人为渲染、大书特书,最后将此事演绎成为一个“声情并茂”的电影!

这个“杯酒释兵权”电影的原型,最早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

这个丁谓可是一个猛人。此人不仅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还坑死了一代名臣寇准。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丁谓坑死了寇准,可谓损人不利己,他未来的下场,比寇准要惨烈得多。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丁谓最终上了《佞臣传》。但是,丁谓毕竟是一朝宰相,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那么,这位丁谓同志,他到底见证了什么呢?

在这本《丁晋公谈录》中,丁谓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天,赵普急匆匆地告诉赵匡胤:“不要再让石守信、王审琦掌握皇家禁军了!”

一听这话,赵匡胤当时就蒙了,说这哥儿俩是我义社十兄弟呀,他们难道要造反吗?

赵普继续说道:“这两个人不会造反,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臣担心他们手下要造反的话,他们也就身不由己了。”

听完这番解释后,赵匡胤哈哈大笑地说道:“宰相多虑了,区区下属,这两个人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们,他们怎能有负于我?”

赵匡胤话音未落,但见赵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吗?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结果怎么样的呢?”

一听这话,赵匡胤浑身冷汗直流。这个周世宗的手下,你我心知肚明,何必再言。于是,赵匡胤立刻听从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这二人的兵权,并把他们轰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职了。

综上所述,《丁晋公谈录》里记载的这个故事,虽然有收缴兵权在里面, 但是这里面没有“杯酒”,也没有“释兵权”, 更没有赵匡胤什么事,这完全是赵普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结果。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和“杯酒释兵权”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是如何与这个经典故事扯上关系的呢?

几十年后,宋真宗赵恒驾崩西去,赵祯登基称帝,史称宋仁宗。

仁宗一朝时,当时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的时候,就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阅读性,王曾将它重新书写了一遍。

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好几年后,宰相赵普多次进言,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俩人位高权重,还掌握着皇家禁军,这样早晚得出事,还请皇帝把他们调到别处,防患于未然。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赵普的这个建议,赵匡胤只是微微一笑,他完全信任这两位好兄弟。可是,架不住长时间地被灌输着三人成虎,任谁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推翻自己的初衷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找来了石守信、王审琦一起吃饭,并在这个酒席宴上,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我和各位,那都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因此我绝对没有怀疑过你们。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文臣们天天在我耳边嗡嗡叫,说得我头都大了,我也保护不了你们了。这么着吧,你们不如选一个风水宝地,去地方当一个土霸王。当地的赋税收入,足以让你们荣华富贵一生了。这样颐养天年,岂不快哉?

“除此之外,我再跟诸位联姻,我收你们的儿子为姑爷,收你们的女儿为儿媳,让诸位当国丈。这样咱们结秦晋之好,以示君臣无猜,你们看怎么样?”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对于石守信、王审琦而言,他们也早就过够这种日子了。所谓树大招风,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人吊起来当靶子打,自己再皮糙肉厚,也有抵挡不住的时候。如今,自己不仅啥事没有,还能彻底地功成身退,对于这样的好事,他们还能提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马上第一时间磕头谢恩,且唯恐皇帝说话变卦,立刻交出了兵权,定下了儿女婚姻的时间,就这样去地方上享福去了。

至此,“杯酒释兵权”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此敲定。

后来,等历史的车轮转到宋真宗时期,当时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重新的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咱们现在众人皆知的“杯酒释兵权”了。

综上所述,在这三位作者的不断演绎、不断加工下,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所谓的“杯酒释兵权”,根本就是一个后人杜撰的传说。

然而,这么一个永载史册的故事,虽然是宋代文人演绎的结果,但是在那段真实的历史中,它确实存在过,并且真的与“杯酒”有关系。

这段历史,也许才是“杯酒释兵权”的真正前身。

不要以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这场酒席之前,他做了这些准备工作


 统统交权

话说开宝二年(969年)十月,赵匡胤在自己的御花园内做东,他邀请了十二位节度使们吃饭。

被邀请的这十二位节度使,他们都是威风凛凛、驰骋一时的天下名将。其中就包括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天平军节度使石守信、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等等。

然而,在这十二位封疆大吏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兴高采烈,对皇家宴会憧憬不已。在这些人中,有一个人就非常忐忑,因为他心中有鬼;还有一个人就非常难受,因为他心中实在是不忿!

这个心中有鬼的人,他叫作王彦超;而那个心中不忿的人,他叫作郭从义。

先说这个心中有鬼的人,大家还记得,这个为人非常“痛快”的王彦超吧。

遥想当年,赵匡胤刚刚浪迹天涯的时候,就曾经投奔过他,结果这个王彦超那叫一个“痛快”,他只用了区区十贯钱,就把这位真龙天子轰出了家门。

可见,你要是王彦超,当年干过这样的“壮举”,你的心中也得有鬼。

好在赵匡胤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人家根本就没有记仇。而在王彦超诚惶诚恐地说完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后, 赵匡胤哈哈一乐,这一页就算过去了。

殊不知,王彦超这一页好翻;而郭从义的这一页,却翻得异常艰难了。

为什么?因为这位仁兄是一个实在人,肚子里没啥花花肠子。结果在这众目睽睽之下,郭从义被赵匡胤狠狠地羞辱了一番,这让他情何以堪?

原来,就在这个酒宴前,赵匡胤亲自接待了郭从义,并微笑着对他说道: “郭爱卿呀,听说你马球打得不错,可否给朕表演一番?”

这有什么不行的!郭从义二话不说,立刻换了一身衣服,然后纵马驰骋, 就在这里表演了起来。后来,由于“周旋击拂、曲尽其妙”,大家都为其鼓掌喝彩。郭从义也得意扬扬地跳下马,跑到赵匡胤面前请赏谢恩。结果呢,赵匡胤只是似笑非笑、阳奉阴违地说了一句:“爱卿的球技,真是精湛呀!然而, 这是一个将军该干的事情吗?”

……你确定不是在玩我吗?

还没有吃饭,就引出这么多的事情来,这顿饭的过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果不其然,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赵匡胤不慌不忙地端起酒杯感慨地说道:

“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宿将,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在第一线为国家服务。个个事务繁忙,这让朕的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呢?”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赵匡胤话音未落,心中有鬼的王彦超就听明白了,他立刻随声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卑臣年龄大了,现在不适合干节度使了。还请陛下容臣告老还乡,把这把老骨头埋在故里,实现卑臣这最后一个心愿吧!”

看来,这是一个聪明人!当然了,这也是唯一的一个聪明人。

虽然在赵匡胤的眼中,这个王彦超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下面的事情就该好办了,然而,不知道其他的节度使们是真傻,还是大家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大家只字不提告老还乡的事情,他们只是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感言,回顾了当年攻城略地的辛苦以及遭受的艰辛等等,好让赵匡胤继续补偿自己。

眼看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赵匡胤出离愤怒了,但见他一句话打断道:“这些都是前朝的事情了,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这一下子,这些人全都顿悟了,他们也终于明白了皇帝请客吃饭的真正含义了。

感情这顿饭,就是一顿散伙宴呀!

第二天,赵匡胤颁布圣旨,免去了这些人节度使的官职,取而代之的是“太子太傅、上将军”之类的官职。

虽然这些官职的名字大得吓人,品级也高得可以,全都是从一品、从二品的高官,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个典型的明升暗降,自己被解除了兵权,轰到敬老院去养老了。

至此,从唐朝中期开始的藩镇之祸,就在这场“杯酒释兵权”的酒宴中,彻底地灰飞烟灭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多少个皇帝没有解决的藩镇之祸,为什么赵匡胤仅仅凭借一杯酒,就能让这些骄横不法的藩镇们乖乖听话,全都主动地缴枪投降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不管是《宋史纪事本末》,还是《续资治通鉴》,他们都加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兵权不在也。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的这些节度使门,他们早就变成了无牙的老虎,褪了毛的凤凰,早就没有反对中央的实力了。除了主动申请回家养老外,这些节度使们已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因为赵匡胤早在此前,就已经做足各项“工作”了。

不要以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这场酒席之前,他做了这些准备工作


 集权集权

为了收回各种权力,重塑中央集权制,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之前,就已经做足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了,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也。

第一个方面:细分职业,四十八人掌管兵权。

要知道,自从“黄袍加身”后,为了杜绝类似的事件再发生,赵匡胤下令,原来的“两司”变成“三衙”,即未来的宋军“三帅”——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兵都指挥使。

南北朝变成三国鼎立了,看你们怎么联合起来造反。

当然了,对于赵匡胤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把“两司”变成“三帅”后,赵匡胤还是不放心,他又在“三帅”下面设立“四卫”,又在“四卫”下面设立“四厢都指挥使”,再进一步剥夺兵权。

这一下,原来由2×5 管理的兵权,现在变成3×4×4 了,我看你们还怎么兴风作浪。

第二个方面,以文制武,不许武将调动部队。

把自己的禁军一分为三后,虽然这“三帅”都是皇帝的将领,全都听从皇帝的指挥,可以统率部队,但是这哥儿仨根本没兵。如果想要用兵,可以,去找枢密院。

宋朝的枢密院,有点儿像今天的总参谋部,它负责调动所有的部队,但是却没有统率权。那么,谁统率这些士兵呢?还得找将军。但是将军只有统率权, 却没有使用权。

简单来说吧,宋朝的军队就是一辆汽车,将军就是皇帝雇佣的司机,枢密院就是那个派车的公司。虽然这些车归枢密院管,但是它不能开;将军能开车, 但是车不是你的。你只能开,用完了,必须第一时间还。

可见,这种二权分割管理制度,能最大地限制这辆汽车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并能最大地保证这辆汽车只有一个主人,即皇帝。

那么,您说了,这样使用太费劲了,我自己花钱造一辆汽车,这行不行呢?

不好意思,赵匡胤明确下令:不论什么级别,不论什么高官,也不管对帝国的忠心程度,只要敢私自招兵,培养自己的私人武装,就一个字——杀;补充一个词——无赦!

可见,不要再为岳飞鸣冤叫屈了,这小子要是生活在赵匡胤时代,光凭那个“岳家军”的招牌,这哥们儿就死定了,估计早被砍十多次了。

对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为的就是“以文制武”,玩儿命降低武将的身份,免得他们靠干预政治恃才自傲,最后爆发出造反的野心。

第三个方面,强干弱枝,调地方精壮部队入京。

宋朝的部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禁军、厢兵、乡兵、藩兵。

其中,禁军是皇帝的私人武装,相当于宋朝的正规军;厢兵是地方上的士兵,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就是最下面的士兵,相当于各地的民兵预备役。藩兵就不解释了,一般都是少数民族可以雇佣的士兵,想用可以,拿钱来。

以前,这四支部队相安无事,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大家都各自花钱,去培养自己的势力。然而,这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格局,却被赵匡胤一道圣旨打破了。

赵匡胤下令:无论厢兵还是乡兵,凡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者,全部都要编入禁军。

听到这一圣旨,地方诸侯们彻底傻了眼,自己的精锐部队,就这样被赵匡胤一锅端了,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病残,连抓个小偷、打个土匪都费劲,这可咋整呢?

至此,按照《涑水见闻》记载:镇之厢兵,皆老幼病残,皆非京城精锐禁军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从唐朝开始的藩镇之祸,仗的就是自己强大的地方武装。而赵匡胤的这道圣旨,直接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大小连锅端了,看你们谁还敢造反。

当然了,即使把地方折腾成这样了,赵匡胤还是意犹未尽,他继续颁布了一道圣旨,又在这些地方将领们的伤口处,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第四个方面,实行更戍法。

所谓更戍法,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当地的守军要更换驻地,但是驻守的将军不用调动。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现在有三支部队,A驻军北京,B驻军开封,C驻军济南,等过了一段时间后,A移师开封,B移师济南,C移师北京。三个地方的将领不变,军队却换了一茬。

那么,这样的换防,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咱们现在看古装连续剧,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各种不同的方言,扮演指挥官的主要演员大吼一声:“兄弟们,敌人就在眼前,为了大王,大家冲啊!”

随后,伴随着这声怒吼,大家一拥而上,打败了敌人,在一片激情的背景音乐中,最终获得了胜利。

如果这是连续剧,拍得还不错,但如果这是真正的战争,那就算瞎了!

要知道,平时谁也不认识谁,没有一起喝过酒,没有一起吃过肉,啥感情都没有,你让我冲,我就冲?凭啥?!给个理由先。

总之,卖命是可以的,冲锋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给个理由。

如今,这个理由怎么给?部队三天两头地换防,刚给几个鸡腿,士兵就全都换走了,这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吗?

你让我们怎么给?

就这样,在这种“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作用下,宋朝厢兵和乡兵的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终于变成了零。

至此,从唐朝安史之乱(755 年)时期起,困扰了中国近两百年的藩镇之祸, 终于落下了帷幕。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赵匡胤把地方军权压得太死了,虽然不会再发生节度使造反的事情了,但是也产生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恶劣影响。

未来,攻击中原的那些少数民族们,不管是辽还是金,或是那个天下无敌的元,他们一旦突破或者是绕过了宋朝的边境线,就能第一时间攻到宋朝的都城。所到州县毫无抵抗能力,全都望风而逃。

这是为什么?因为中间的州县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 且都是老幼病残的士兵,根本没有力量反抗。

因此,不管是赵匡胤无心也好、有意也罢,从这以后,宋朝就留下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弊病。

也许,这些都是赵匡胤的错,但是,如果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当你面对一个已经持续了两个世纪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你的耳边天天充斥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如果您是赵匡胤,您能想到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不管怎样,在这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后,赵匡胤终于拨乱反正,定王业于一身,彻底消除了藩镇之祸。他终于得偿所愿了!

然而,虽然历史把这些功劳记载了赵匡胤的头上,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在创建宋朝这座摩天大楼的时候,除了要记住投资商跟奠基人以外,我们还要记住这座大楼的设计者。

谁,才是这座大厦真正的设计人?

这个人,他就是赵普。


相关阅读:

养生从养心开始,减肥则从消气开始!
湿气重先健脾!湿从哪儿来,又从何走?看看中医解释
中医养生有诀窍,记住六个字!做到这几点,健康长寿就离你不远了!
健康养生:保持健康的几个养生小秘诀
家庭便方巧治肺炎喘嗽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注册后才能发布评论。